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可谓是妇孺皆知,但却不知其博学多识的背后,是受与半人半仙鬼谷子齐名的下邳神人所赐。 张良能有多聪明?——师从黄石公!秦末汉初,群雄又起,纷纷揭竿欲灭秦而救天下,而张良却独得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传授“天书”,辅佐刘邦而夺天下。 既然黄石公如此厉害,为何不亲自出马辅佐有才之人一统天下而使自己名功成名就呢? 黄石公处于秦末汉初之人,约前292年-前195年。据说其父是秦始皇父亲时期朝廷重臣。 庄襄王死后秦始皇鞭笞天下,统一四海,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人称大秦帝国。 始皇结束了战国纷争,让百姓远离战火硝烟,却也让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专制独行,横赋暴敛,阿房宫一建,各种苛捐杂税随之而来,又要修长城,百姓苦不堪言。 黄石公虽学富五车,但他希望自己满腹经纶能用在造福百姓之上,而并非让秦始皇利用来压榨百姓。于是驾车离去,永久归隐。 学富五车却苦于无明君,空有才华而无施展之地。于是将自己所有的见识全部注于书中,寻觅有才之人传授自己一生的智慧。 到了陈胜吴广起义,众人士崛起讨伐秦时,黄石公已经非常老了,耄耋之年时才见后辈雄起,自己已经无力再陪这些年轻的后辈南征北战。 灭秦救天下,只能将书传授后人,所以在秦末群雄割据之时并未重出江湖,而是依旧一直隐居东海下邳,寻觅奇才之人,将“天书”传授。 黄石公寻觅奇才是必然,但张良遇石黄公却是偶然。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果路逃亡到下邳,过着躲藏的生活。大仇未报,张良每日寝食难安,日夜叹息。 一日,于下邳桥上偶遇黄石公,为其拾履,后通过考验而被黄石公传授《素书》。 此书集儒学,法学,用兵,与人交往等众多思想集于一体,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贯穿全书。 张良受教,苦研此书,终得其法,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 知己知彼,有洞隐烛微之能,得此书之精髓而辅佐高祖一统天下。 但每一位帝王的通病就是疑心过重,刘邦自然也逃脱不过此性格的束缚。 汉朝建立后,功臣陆陆续续被杀掉,燕王臧荼、卢绾、赵王张耳、彭越、韩信等人无一幸免。 刘邦战时委予他们重任,安时则封杀,这就是所谓的可患难,却不可共福,张良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明哲保身,便退隐江湖。 那么退出了政治舞台的张良无权无势,是如何使其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的呢?张良并非有带兵打仗之军事才能,但知人善用,这是他的强项。离开了朝廷,张良不从事农桑,不从商却从道。 张良深受他的老师黄石公的影响,清心寡欲,退隐江湖,一心追求黄老之术,欲求得正果,得道成仙。 刘邦评价张良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明此人足智多谋,必定有远见。 张良在政治上也曾赫赫有名,其家族必定有许多成员参政。但因高祖有疑心,必定打压。 那么自己的家族必定不能在政治上再次名声赫赫,就必须另寻谋路。但张良并非适合经商之人,却得黄石公书精髓,受道家思想影响,便走了这条路。 张良在世之时,其家族坚持研究道家思想的人虽少,但到了其后人张道陵之时,悟出张良的用心良苦,开始着手创立规范的道教。 虽说老子是道家始祖,但只是主张并未真正创建道教。 道教的正式创建于汉末,而张道陵就是道教创始人之一。与葛玄、萨守坚、许旌阳并称为“四大天师”。 道家思想在汉时就有所发展,汉高祖实行无为而治,而得以在政治上有所应用。 张道陵创建的道教一直延续发展,张道陵本人名声在外,究其根源就到了张良身上。 道教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道教创始人也一直名扬。张家也就一直沾光,世世代代相传,张家名声将会一直流传。 历史上使自己名留史册的人并不少,但要使自己家族发扬光大的人却寥寥无几,史上有张良如此远见的人更是不多。 人最大的智慧在于有远见,可见张良乃大智大谋之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