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薄如烟霭的雨丝 落在山间九曲回肠的小道上 行人缓缓,撑着素色的伞 来祭奠祖先 而作为每个不以美食为主的节日 都是耍流氓的吃货民族 即使是祭祖扫墓 踏青郊游的清明节 也少不了美食相伴 明前的茶、艾草、春笋、荠菜 …… 都是过了这一时节便大打折扣的美味 舌尖上的清明 回味那些记忆中的味道 与你共寄哀思 (来看台州广电特供青团,视频全长2分07秒) sdfd 青团 在清明的记忆里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青团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唯独在台州叫青餣。“餣”是古字,普通话读yè,第四声。按照字典的释义,餣是“糕饼或糍粑类食品。” 青餣之所以叫青餣,除了它的外表是青色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它最关键的原材料叫做“青”。 “青”是一种野菜,有艾青、绵青、花青等不同品种,台州人多用绵青(学名鼠麴草)。 90年代的中国,90年代的农村,处于最大的变革之中,到处是工地,到处在施工。许多红砖蓝玻璃方方正正的房子拔地而起,一些二层高的石屋越来越少,渐渐陷入了孤境。 在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有一幢老房子,以前住着两个老人,后来人去楼空,以至于现在仍突兀地立在那里。屋檐上杂草丛生,墙壁上青苔厚重,最惊喜的是,屋后的土坯上,长了一片葱郁的绵青。它长着黄色的小花,柔嫩的叶子上有细细的绒毛。 在农村,家家户户熟识,屋后栽的几把葱,花坛里种的红灿灿辣椒,往屋里吼一声,便会传来“你摘你摘,哎呀,摘就是了”,诸如此类豪气又爽朗的喊声。这天生地长的“青”,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财产。谁家想吃青餣了,从那儿路过,就顺手摘两把回去。 那个时候的大人,手艺都很好,下汤圆饺子、包粽子、织毛衣……都能露上两手。妈妈把“青”采来后洗净,焯水去苦涩味,捣烂成糊状后,揉进糯米粉中。团胚子做好了,便要加馅了,有咸甜两种。 爱甜的一般加豆沙馅,咸的就丰富多彩了,猪肉、虾仁、蘑菇、萝卜丝……喜欢的都可以剁得碎碎的,包进去。 包好了再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餣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青餣在台州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在街面上买到青餣,大家都懒了,喜欢买现成的,但那多半不是用青做的,而是用煮熟后的青菜汁浸染成的,少了青草特有的清香味儿。 过清明,青饺是天台人必不可少的食物。 关于青饺的记忆是充满着各种香气和白色的薄烟的。把艾草混入蒸好的米粉团当中,一搡一翻之间,碧绿的艾草汁与米香混为一体,揉捣成软糯的青色团子,这是一种十分好看的绿色。 等待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围着炉灶,时而探头探脑,时而偷偷揭开盖子,有胆大的还悄悄用筷子戳几下那些个胖嘟嘟的小东西。待到揭开盖子的时候,那阵雾气还没散开,蒸笼里码的整整齐齐的青饺就被孩子们哄抢一空。 咬上一大口,薄薄的饺皮与齿间渗出雪菜的异香,直化为一股神奇的油润和鲜香,滑爽到你的舌头轻易包裹不住,细嚼之下,竟然如惠风徐来,万物新绿,十足的魅惑人心。 ![]() 温岭有句俚谚:“海蛳撒坟头,下代儿孙起高楼。”温岭人眼光就是远大,撒点海蛳,想到的却是子孙起高楼,住豪宅。 清明时节,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螺蛳肉肥美,壳中尚无小螺蛳,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螺蛳色青、壳薄、粒大、肉肥,其滋味和营养,不逊于家禽之王“早春鹅”。 ![]() 如果野菜也论资排辈,荠菜绝对是上品。荠菜在很多人心中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野菜那样简单,它代表着童年、故乡、旧时光。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无论在田头、野坡、河畔、路旁、屋后、宅前,都有荠菜的踪迹。以荠菜作馅做春饼的习俗,至今还广为流传。如用荠菜与肉馅一起包馄饨、饺子、包子,更是味美可口。 ![]() 以下是来自 台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杨纯英的温馨提醒 ![]() 青团的外皮主要是糯米制成,糯米中含有多糖,多糖成分不易消化。 这几类人要少吃 ☟☟☟ 1、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患者; 2、糖尿病患者要少吃,同样分量的米饭和青团,青团的糖分会明显高于米饭; 3、老人和孩子这类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群。 如果食用青团后如果出现肠胃不适,可以适当吃点吗丁啉或者一些消化酶,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就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