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文字稿】阿尔茨海默老人与它的家庭:预防、识别与治疗

 文阁wx234zx 2019-04-05

2019年3月28日 (周四)

讲者:李霞

主题:阿尔茨海默老人与它的家庭:预防识别与治疗

整理&编辑:糖心理公益计划组

 

各位糖心理直播间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介绍阿尔茨海默病,说说它的预防、识别和治疗

今天会讲四点。

第一点,我跟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和家庭们工作已经有15年,处处看到的都是挑战。所以,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看到的阿尔茨海默病是怎么样的?这么多年下来有些什么变化?还有些什么是我们需要做准备的?

第二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早期识别学问很大。

第三点,识别出来应该怎么治疗呢?治疗其实也是成系统的,我会告诉大家说其实并不是毫无办法。

最后一点, 什么人需要预防?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预防?

01
与阿尔茨海默病工作,处处是挑战

大家都已经看了《人间世》,这个片子说到因为家里有了一个这样的人以后整个家庭的变化。《人间世》有三条主线,首先是子女,就是说父亲生了病以后儿子怎么办;然后是姐弟,当姐姐没有人帮助的时候,弟弟是怎么做的;最后是夫妻,这三个人都是我的病人。

他们的经历就是每天在我工作中发生的。我从原来的普通精神科走到老年精神科领域已经有15年,所以我很清楚他们的困难,很清楚家庭将面临什么。

大家看完了《人间世》“往事只能回味”以后,会觉得说起这个病好像很惨,看完了以后就很心塞,是有一些人这么想的。

其实我在录制的过程中,非常希望导演不要这么录制,但是我后来仔细想,因为我收的这些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或者其他类型的认知症患者都是最难的,难到了他们必须要住院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所以《人间世》反映的是其中矛盾最集中的一块。

所以今天第一点,我想告诉大家,即使这个疾病会让家庭陷入困难,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变得像《人间世》那样的家庭这么麻烦。

我跟导演也有过争执,我说你去拍一拍我在门诊的镜头不是挺好的吗?有些老人家过了一年还好好的,而且家人都很开心,说他这一年比原来更好了。为什么你不拍呢?

那个导演就告诉我,他说去拍了呀,每一天他们都开开心心地去买菜,做菜,然后去参加同学会,但是我拍出来也没人看啊。所以拍纪录片还是要有故事性,因为你必须有故事,有情节,然后才能让大家去理解这个疾病。其实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那么糟糕。

但是我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我从普通精神科进到了一个更为脆弱的老年精神科,看到老年人的忧郁、认知障碍和记忆障碍的群体以后,就发现给他们的服务实在太少,实在是缺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比如他们住院,我碰到一个女儿,她是大学文化,照顾母亲,很尽孝。她的母亲反反复复住院五年,她竟然问我:“哎呀我看到了周围的人怎么都卧床了呀,我的妈妈将来也要这样吗?”当时她说完这句话以后我就愣住了。难道我还没有告诉她这个疾病最终就是卧床吗?她的女儿居然不理解,其实她的母亲已经很重了,快到不认识她的状态了。这个情况下一步就是开始不认识家人,逐渐到走路困难,接下来当然就是卧床。但是居然会是我反反复复看了五年的人,我都没有告诉她的家庭,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

包括《人间世》里面最后的吴老师,她面对自己先生到底要不要去ICU抢救,要不要插管这个问题,也纠结很久,我也发现我没有做好。因为我也只在这几年才发现,其实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一早去做准备的话会好很多。因为你就不用纠结,即使生了这个病,你知道它怎么发展的时候,你护理得足够好,即使有一天你要帮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告诉他,一开始就让家里人去跟他说好。比如说当处在什么状况下,不要被插满了管子。其实家里人很早就可以建立这样的意识,他们一旦认识到这个疾病是怎么发展的,就不至于有最后面这个故事中吴老师的纠结。

所以我在我的病房里就一直在推广家庭访谈。我们现在对病房的病人,由于只处理极端糟糕的问题,之后就出院了。我甚至连五年、两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讨论,等他来问我问题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就快速地推进家庭访谈,告诉他们这个老人家的特点是什么,他的问题和困难在哪里,我们作为照顾者,当他的大脑的功能减退以后,我们会面临什么,他会面临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保护好他。这就是我们在病房里面去慢慢建立的包括医生、护士,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整个家庭照顾者一起的一个访谈模式。我们发现这个模式还挺有用的。

这个学科里面的困难之处是我们大部分医生太忙了。

我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病人一点药。给完药,我们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有的时候看到比如说养老院转过来的人,他只不过是晚上有那么一点点不太愿意睡觉或者要求增多,那么养老院就觉得受不了了,赶紧要把他放到我那里去。我们虽然觉得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其实也没有足够地去对待这个老人的需求。

所以我们也组织了团队去了解,这个老人为什么会喊叫,为什么他晚上不睡觉?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的运动量不够,生了病,又老了,很多人就会觉得老人就坐在那里不要动,然后我负责给你穿衣,我负责给你喂饭都可以,只要你不出声响,只要你不闹,那就好了。这个不是治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应该过得有尊严,尽可能在自己的能力下能够独立。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你就要做很多的工作。

这是我们在病房里的另外一个挑战,是除掉家庭访谈之外的另外一个挑战。所谓挑战就是要让老人家能够去寻找他能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引进了各种认知训练。有些老人老坐着,老躺着是不可以的,但他确实是不想动。那么你就会给他一些运动方式,让他尽可能地运动起来,让他有力量。所有身体和大脑的功能其实是合在一起的。我们会叫护士们去教最简单的手指操。你就会发现光手指操都非常需要一套系统。每个老人他能适应的手指,学会的手指操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这么多的挑战还只是在我病房,在此之外的挑战更多。

我们的医疗模式是你来我这里看病,我已经给你医疗处理了,然后我也觉得你有好转了,那你就出院了,你就离开我这里,那我就不管了吗?其实不管是不可能的,这个老人一出院发现家里人跟他闹,那还是不行。家里人有的时候受不了他的情况,或者这个老人家觉得家里太孤单,或者别的情况。如果你不管他出院以后会面临的情况,那么还是意味着这个疾病没有办法好好控制。

所以,除了住院环境下我们的挑战,出院之后的他又如何接受持续照顾和持续医疗,再加上门诊的时间又短,就算我再耐心也最多只能给每一个门诊的老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那么他出了我这个门诊该怎么办?所以说这都是我面临的挑战。也希望各位一起在糖心理直播间的朋友们要一起努力面对,因为靠我一个医生是应对不了的。

02
如何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

现在言归正传,来说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何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

我第一想说的是没有那么简单。

大家想一想,什么疾病会早期识别简单呢?越严重的病早期识别越难。就比如说肝癌,那都出现黄疸了,随便一摸你这里就有一个块了,不管是谁都能查出他肯定是有问题了。他不断消瘦,不吃饭,其实不需要医生都能识别出来,对吗?但是在很早期的时候,他还好端端的,你们觉得能发现吗?像肿瘤这样严重的疾病就在于早期筛查,那么它就有很好的一个治愈的希望。

其实大家有可能会觉得阿尔茨海默病没有那么难,其实是错了。

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的时候也会叫痴呆,当真的到了痴呆那个境地,就是大家想象当中的那个痴呆,坐在那里刚说过又忘记了,然后让他做什么他都不会的情况,每个人都能诊断出来,不需要医生的。但是到那个程度,他的生活质量能够回转的余地就很少了,所以早期识别是非常重要的,但也确实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我经常会看到有人在电视或者在其他地方说:“来,我们来做这个题,做好这个题你就不痴呆了。”这句话错在哪儿呢?他会做那道题,有可能他是没有到你想象中的那个痴呆。

因为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痴呆是傻呆呆的状况。进入到那个状况的确是还没有,会做题,还会去思考,那当然是没进入到这个程度。但是,这个疾病早期却不是靠那样一个题就能搞定的。所以有人说:“来我们会做这个题你就不痴呆了。”这些都是很不科学的。这就还是回到来说阿尔茨海默病它的早期识别并没有那么简单。

前一段时间就有很多人问我说:“我就觉得他老了嘛,就是有点记性不好。”包括我自己,我到了这个年龄,记忆也不再和二三十岁的时候一样。那么你怎么去判断他是有这个病还就是一个自然过程呢?我几乎每一次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其实是到我们专业机构来检查还是很容易的,我们会帮你判断。

即使判断不了我们也会有方法,比如说:“你有个指标是可疑的。”那我觉得我现在判断不了,但是我需要你三个月以后再来,我再来看这个指标有没有问,。医生对于怀疑、可疑指标的关注,其实也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可能各位糖心理的直播间的朋友又会问了,我值得这么兴师动众吗?也许只不过是没关系的。要知道现在要找到我看病真的很难。这么兴师动众大家就会觉得说没有必要嘛,那怎么办呢?

我这些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就觉得其实它是有一个简单化的一个早期识别方法,也有我们专业版的早期识别方法,然后又有一个进阶版的,就是完全精准的一个识别方法。

我把它命名叫忆体检的三部曲,就是说不同场景下你可以进行不同的甄别,叫记忆体检ESA

E是代表什么?就是说基本的,英文叫Essential

就是说你可以用很基本的简单的方法。那怎么来判断?谁来判断呢?其实也是需要有一个社区,有一个基本了解的医生,比如说全科医生。但是你去见他之前,你需要把一些自我评估的一些信息给到他。我估计这个只需要花费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就是你自己评估十来分钟,然后再加上协作医生的他评,作为一个筛查评估。

大家可能听过,叫MoCA评估和MMSE评估,把这些评估加在一起就是基础版的评估。他会判断你在风险状态还是你有可能有问题,这里不说阿尔茨海默病,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是所有认知障碍中的最大类。所以说你在这个时候你只是做了一个包括记忆的认知功能有没有问题的评估,评估结果就是有风险、有问题和没问题,这就是你在社区里面可以做的三个判断。

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就解决了刚才说到的有没有兴师动众的问题。

因为在所有的老人中,没有问题的人至少占到60%多。65岁以上的老人也至少是60%的人是没有问题的。

就经过这么一个简单筛查,经过一个社区医生的小小判断,如果筛查的结果是没有问题,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兴师动众了对不对?

但是你如果刚好是处在百分之二三十,说可疑有风险,那个医生会说,我可能判断不出来,你很可能有风险,那你再往下走。那么这么兴师动众也许是值得的,所以说有七成的人不需要来兴师动众,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把这些评估作为一个社区基础版的原因就是不需要所有人都来兴师动众,让所有人都害怕。

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说我们总在宣传痴呆,然后片子往往会出现一个叫卖惨行为,《人间世》也有一点点。因为他们要有故事性,就会把人的一个困难点,纠结点全部都显现得更清晰,所以是会引发你的泪点。这个其实不是每个人都会遇上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害怕,不要引起恐慌。这个疾病是老龄化很大很大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去兴师动众,每个都去找专业医生,因为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专业医生不够。所以我们要建立这种评估诊断早期的话,需要一步一步地来。那么我刚才说了社区简单版,在社区推行记忆体检,其实在上海正在做,上海也正在开展,就想办法把它加到老人的身体体检一起做。

S,指的是专业精准版,Standard。要到我们专科医院做,由一个专科医生来帮你诊断和评估了

刚才说了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可能有风险,没办法辨别,那么就可以做这个专业精准版。这个评估就很花时间,要一个多小时。然后还需要做脑影像学的检查,叫CT、磁共振,以及血的检查。跑到医院去是有点折腾,但是如果真的有风险,折腾就是值得的。这就是到医院的标准版,我们叫专业标准版。通过这个专业标准版已经可以大体区分出来这个人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血管型痴呆还是路易体痴呆还是额颞叶痴呆这些问题。

A,指的是进阶精准版,针对的是少数的人。

当他真的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有病还是没有病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基因、脑脊液、PET CT的检查,这时候就可以做得更加清楚一些。大部分的人没必要去做进阶精准版。因为它消耗的费用更高。它全部都不在医保里,需要的费用是以万计的。

所以我现在最想推的是社区版,因为社区版可以普惠到所有的人。这个社区版大家说不准,其实也不能算不准。因为这个是以评估为主打,然后再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和它的危险因素判断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准?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的记性好像差了,那么你如果建立了别人的自评和自己的社区评估,那么你就有一个相对标准,那么你再过一年再去评一次,比如说我现在和社区医生说了好像我没什么问题。这就留下了一个体检档案,那你再过一年你再去比较,你会发现它有变化还是没变化。如果你明年的成绩还是这样的话,那就不用去担心了。

我觉得大家至少需要掌握一个基础版,直接跑到大医院去专科医院去我这里,估计大家也会觉得小题大做。医疗资源也真的不能够涵盖。

所以这些年我还做了很多的刚才说的筛查式他评的工具。这里要区分很清楚的,就是必须是受过培训的人来帮你查,用MMSE,MoCA查一遍。

目前很多人就说:“我怎么才能查一遍?我觉得我记性不好,你给我来一个题目,让我来查一下。”这种自查的题目是有的。但是我们也要做很严谨的一个判断。我们专业上叫信效度。

就是说一个工具你要用,一定要保证它用的是对的。就是说它能够查出来或是说有多少把握,比如说我有八九十的把握查出来才行。而且是查轻度的,你们想是不是要更加仔细、更加小心?

所以我们这些年还做了好多的筛查工具。那个就不是你自查了,就是你要一个被培训过的人来帮你做筛查,他知道这个筛查工具怎么正确地用。所以说我们在培训人做MoCA评估,你们不要以为这个很容易,这个表在网上甚至都找不到。很多人就觉得说我在网上看看吧,然后就会做了。

我们每年会做两期,主要针对没什么基础的人去做培训,主要是给老人工作的、养老院的,社区里的医生、护士,还有社工甚至包括一些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出身的一些专业人员。就培训他们去说:“你们先学会做这个简单的筛查。”你们知道什么结果吗?

筛查我采用很严格的培训,就是我教完了你,我也示范了,我用半天的时间,我告诉你们这个怎么做,然后还示范给你们做,然后再找一个真实的老人家给你测一遍,你们再重新打一个分,叫做一致性评测。

一般的培训就到此为止,但我不同意。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每次来参加的100个人,是不是在我这里学了一下就会了?所以我说我准备给你们发评估员资质,就是因为我们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所以我要确保他就必须做得很正确。然后我就说,那你学习完以后回到家里去给人做两份,寄回录音给我。

大家知道我这么一个简单的评估工具,总共才十分钟,答卷是开卷的,这个正确的方式是写在那儿的,还是示范过的,是不是通过率应该是很高啊?

那我能告诉你们通过率是多少吗?我也不是让他完完整整做100分,我只是说你不要相差过两分,就是说这个评估方式是总分30分,你不可以超过两分,就这么一个标准,你不可以错两个地方。结果我已经培训到了三期、四期了,每一次结果都一样,第一次寄回录音结果的人只有45%的人通过,所以我要叫他们补考。

你们想想看,这个两分之差有可能就是这个老人家一年的相差。都被你评估坏了,下次换一个人说他上次26分这次24分,看来他这个问题是有恶化,可其实是评估员搞错了。

所以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就是即使是社区版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那么说一说专业版,即便真的来到了医院,也有很大的问题。

就是我们的评估是要花一个多小时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其实也是要有被培训的人给你做一个多小时的评估,这个其实太难了,也不是医生在做,就是有一群被培训过的心理评估师来做还是很困难。

它这里面包括很多很多的一些问题,就包括要评估你的认知能力、你的情绪能力、你的感知方面,还要评估他的日常生活能力等等加起来其实是很纠结的,然后这么多人力扑上去其实是很难的,再加上医生还要进行一个诊疗。

所以总而言之,其实我们并没有准备好。

即使像我所在的团队是全国最早地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相关认知障碍的一个学科,我都会觉得说其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我们要给每一个来的人去做一个多小时的神经心理评估,大家想一想,其实医保就算肯支付,大概需要花上两三百块钱吧,我们也没有这么多人力去给他评估。两三百块钱给一个专业的医生就算是研究生好了,其实他的时间上来看也是很紧张的。

大家知道中国早期诊断的人有多少吗?就是说你真的获得早期诊断的人是没有多少的,不会超过20%。

但是就很感谢糖心理现在给大家来做的这个科普,我们大家了解这一个问题,也许这个人数就会逐渐提高。我们正在往上海推一个基础版的诊断,然后也逐步推广到全国。

每一个人先去做基础版的,然后我们再把专业的也规范化起来。在所有的记忆门诊和像我们这样的医院的门诊全部都规范化起来。

在先进国家是50%的人获得了早期的诊断。中国离这条路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以后也可以跟糖心理慢慢地合作,告诉大家自查是一些什么内容,然后我们在社区里怎么做,有哪些点正在做,都可以到时候看看能不能发布出来。

讲完了这个,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太复杂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大家都知道《人间世》还是有一点惨的,但是有另外一个记录片叫《我只认识你》,那这个是记录了一个80多岁,就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家,然后她的先生比她还年长三、四岁,是怎么照顾她的。这个故事就特别温馨。

然后就是在最近,那个老先生又给我发了一段视频,说老太太现在都91岁了,老先生都快要94、5岁了,那么他们一对,你想生了阿尔茨海默病应该很惨吧,但是没有,他们就是即使经历了困难,你可以看到他们还是不那么糟糕。

大家有没有觉得早期识别好烦啊。但其实真的是值得吗?

如果你要是愿意去早期识别它,而且是有足够的准备和干预的话,其实就说我们每一天,我们的父母亲,就是我们自己将来老了的每一天可以过得更好,跟这个疾病相处也没有那么糟糕。

03
如何治疗和干预阿尔茨海默病

那么所以第二个点我就想说,阿尔茨海默病如何治疗干预的?

一个老人家,在80岁生了阿尔茨海默病,如何让他的家庭变得不那么糟糕?我想说,面对这种情况,并非毫无办法。我们需要挑战的是一个理念。很多人会说,这个疾病是不可逆的,接着会说,里根总统生阿尔茨海默病也没有治好。

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这个疾病干预的固有观念,就是大家都认为面对这个疾病毫无办法。但是我们真的是需要去要挑战和打破这个固有观念。

阿尔茨海默病和所有的认知障碍都一样的。它分A、B、C三个症状群。

A指的是他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就是你穿衣、你自己吃饭、你自己去清洁自己,你自己洗澡,刷牙洗脸,还有你要自己去上厕所的能力

如果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话,就很严重。比如说这个人不记得洗澡和刷牙要怎么做,要人示范或者是提醒才会,到了最后连吃饭都需要别人很大的努力,那么就叫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受损。

其实早期的时候被破坏的不是基本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的时候,被破坏的其实是一个判断力,是一个我们叫做工具性的日常生活能力 这指的是你管钱的能力,管自己药物的能力,你去处理一些困难、问题的能力。比如家里的锁开不了了,该怎么办?家里厨房突然之间着火了,你怎么处理?你会不会处理?这些就叫做你处理意外的能力。国外的老人家有一种能力变化特别明显,就是开车的能力,开车总是出事故,因为他们的判断能力开始减退和减弱。

还有中国的保健品事件,我深刻地怀疑那个被保健品弄得受骗上当的老人家就是因为整体的判断能力减弱。当然保健品的推销员也很能干,他们很会说话,很会骗人。但是问题是为什么说专门是老人家上当呢?除了老人孤单之外,的确还有他缺乏一个整体判断,比如说:“这小姑娘为什么要来我家呀?她为什么卖一个这么贵的东西呀?”那么从她卖的东西和她对我好的这个获益上是不是真的是划算的呀?就有老人就不太能够有这种判断,这是一个很高超,相对更复杂的执行功能。当这个功能受损的时候,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那么第二个B指的是什么呢?是行为Behavior。

就是说老人家,他不是表现出记忆有问题,他表现出来行为有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他会猜疑,他没事的时候就开始忧郁,然后很紧张,变得更容易紧张更容易发怒。有人说老人家跟小孩子一样的,为了一个凳子就可以吵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情感的控制能力也是在减弱的。所以我们一般把这种归结为叫行为能力,有时候叫精神心理层面的一个问题。

那么还有第三个C才指的是认知功能。

指的是记忆、学习能力、语言以及一些其他功能。

这个功能的减弱,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老是不记得事情,刚刚说过了又不记得了,明明约好了又不记得了等等。

A是指生活能力,B是指行为是否恰当,情绪怎么样,C是指他的认知功能。

大家老是说不可逆,其实大部分是说记忆减退了是不可逆的,指的只是A、B、C中C的记忆力觉得他的记性不会回来了,所以说不能把记忆不会回来了这件事当作所有的不可逆。所谓打破固有观念指的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然后总体来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阿尔茨海默它并不代表所有的痴呆和所有的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只是占到一半左右。如果没有到专科医生这里去判断,光看他记性不好,你就以为他是阿尔茨海默病,其实错了。我们以前就有一些家属从大老远的其他地方跑过来说我们那个省会没有治疗的,也没有判断的。我大老远地跑来上海,到我们这里来鉴别诊断一下。所有朋友都在劝我说不要看了。有什么可看的,他已经这么老了,现在记性又这么差了,肯定有问题,肯定治不好的。但是看完了你们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他能治好。

其实所有的认知障碍中并不都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有5%是可逆的那个老人家经过我们检查,发现是神经梅毒。神经梅毒说起来不好听,但是它在特别早的时候发现了,其实反而治疗效果还不错。就是有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连记性都会好起来。

然后我们再说精神行为问题,它更加可逆了。老人家不睡觉,又吵又闹又发脾气的,肯定是什么事情不对劲。过了很久又不说话到底是为什么?肯定是有什么问题。所以行为问题是肯定能够逆转的。

日常生活能力能不能逆转呢,也能逆转的。《人间世》片子里就有一个老人家,他原来刚得知自己生了这个病以后就很惊慌很惶恐,说哎呀不得了了,所以整个家庭和他自己都觉得我生病了,我做不了什么事了,然后他情绪也越来越抑郁,功能也越来越差,就是他日常生活能力也越来越差。他做菜会很容易把锅子烧坏,所以在刚开始的阶段他什么都不做。到了后面就可以看到他又什么都能做了。还是不会再让他去炒菜,因为叫他独立去炒菜他就没准把锅子给烧焦了。那你可以让他切菜,你可以和他去买菜去洗菜,所以你们看到这个情况就是他能够去做事。

但即使是可逆的,早期识别和诊断也很重要,因为越早期就越有干预的空间,就越有保存这个老人家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空间的机会。

到了晚期,老人家走路困难,吃东西容易呛咳,表达也不清楚,这个时候很难让老人家活得更有尊严。

阿尔茨海默病或者所有认知障碍的干预是有黄金期的。

黄金期的意思就是只是存在患病的风险,其他方面都是好好的。比如还是能炒股,只是炒股的时候有一点困惑,要花几倍的时间才能做一个正确的决定。

我觉得除了黄金期,还有白银期,这是我提出来的

我认为早期诊断出了阿尔茨海默病,你给病人说十几遍他记不住,但是你说一百遍他就记住了。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他的记忆能力是削弱了,但并不等于没有,所以大家一定要区分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期的区别。

在这个时期,如果你能够好好地给病人做各方面的干预,不管是药物还是非药物。如果他能够在这个阶段的时间持续地长一点更长点,并且之后每个阶段都能推迟,那么他也许就走不到最后需要长期卧床的状况了

也许他应该活90岁,那么他在90岁还没有走到中重度。这不是挺开心的吗?就像我们视频中看到《我只认识你》的那个老太太一样。

所以这种干预又是怎么干预的呢?

这种干预我们医疗上有成套的方案。比如说我们把他诊断出来了,然后看他是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干预?然后和家里人共同商量,我要给他什么药,给他什么非药物干预。然后家里人怎么对待他?

现在社会上各种社会组织、一些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机构也在逐渐地专业化。如果都能够做好的话,那我们认知障碍的管理在各个阶段做什么呢?由医疗主导,因为我们可以判断出来他生什么病,特别是行为问题更加有行为方法。等方案做好了以后再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所以说进行一个规范的专业治疗也是可以的,我们一般接一个病人,见我这个专科医生的频率不会太高,不需要每天见或者隔周见。要给他服药我观察副作用的,在前面的时候平均三到四次我会确认他的方案给出一些建议,不管是药物的还是非药物的,他家庭支持方面的,甚至说周围有什么样的一些可以支持他的社会组织,或者一些养老机构,都给到他之后,大部分来见我的老人是半年一次过来。半年一次让我了解这些方法奏效不奏效,是不是还需要继续。

所以说并不需要这么费周折的一直去看医生,还是希望大部分时间他在家里生活。然后能够每一天都尽可能地按照这个原则去执行,那么剩下这个原则执行就来自家庭照顾者的困难。

就是我们视频中看到的那个炒菜的老婆婆,她还是轻度的状态,大部分家庭其实没有这个耐心。

其实要教会一个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重新仔细去观察他会什么和让他做什么,这真的是一个技术活。

所以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的机构,他们就开始说我们会希望来接手一些帮助家庭的工作,进行一些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包括什么呢?包括让他们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做的事。

有的时候会把患者放到社区里面,有一些是给他们做认知训练,就像《人间世》里面一闪而过的一些干预一样的。但是这些干预并不是那么地准备好了,因为养老机构是这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

对于养老,我们是未备先老。

我们国家一下子面对这么多老年人,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家原来还有一阵子欢欣鼓舞,说我们家里的老人都长寿了,都90多岁了。我现在见到更多的是,天哪,90多岁了,这两个老人家都很糊涂,我该怎么办?所以说这个病有点像是长寿带来的烦恼,我们国家并没有准备好。

我们国家都觉得七十古来稀很开心,那么但是现在发现,这个大脑要衰老了以后发生了好多的问题。谁准备好了?没有。历代都没有准备好。中国预期寿命从来没有这么高过。

所以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责怪说养老院不知道怎么办,养老机构不知道怎么办。我们的专业人员就是照顾的专业人员,社工、职业治疗师这些非药物专业人员还不足够多,那很正常的。这需要一个发展。但是有今天大家在一起,我相信它会发展得更快一点。

那么这些非药物干预的原则都差不多,就是尽可能地让生了病的老人家做他能做的事。就以他为中心,要钻进他的状态下去理解他能做什么事而不是你想着要让他做什么事。

好多人都问我:“我要给他做一点智力题,每一天做一百道数学题。”我每次看得都很无奈的,因为我问过了:“他以前喜欢做数学题吗?他是不是一直都很喜欢做一堆的数学题?”“这个我不知道,人家都说的他要脑力锻炼。”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说给每个老人的非药物干预和认知训练,它不应该是你想当然认为他需要做的事。

他又不是孩子,虽然对孩子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但是你让孩子多做一点数学题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他最终要掌握基本的运算题。

但是老人家要掌握那么多运算题干吗呢?如果他做得每天烦烦的,那真的是叫得不偿失。所以说家庭也需要知道一点就是非药物干预并不是说你觉得要给他什么,你觉得这个有利于他,像个家长一样管着他,那个老人好惨的。

但是这些干预是不是有效呢?

大家知道吗? 有一个牛人说过,他说:“你们别做梦了,所有的非药物干预都没有效。”但是我就不同意。为什么他会说所有的非药物干预都没有效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因为他给每一个老人用一样的方式。大家都觉得这些老人是有认知障碍的,我们来做音乐治疗,我们来个光照治疗,我们来做手指操。那这样做下来的话当然是没有效的。

但是我们见到了那么多的就是有效的,因为你需要个体化,以每个人老人为中心来做

非药物干预还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试验要花很多钱,全球都在投大量的钱,就希望找到一个药,然后把这个药塞进老人的嘴里,他的病就可以终止了。一个药物的研究其实花的钱是上亿的美金,或者十亿、百亿都可能。

但是你们觉非药物干预有人认真地去花上百万美金吗?并没有。

大家就是觉得说这个多热闹啊。来,大家都一起来做个操,就很开心。那这个当然是没有被严谨地论证过。所以,非药物干预如果有人说这个没有证据或者有人说多么有证据,你都不要理他。但是以我这个医生的观念来看,不管是什么状态,都可以找到一些事情来做。

我就见过那种用筛查工具做出来分数很低的人,你跟他说话都有点说不了了,他不太理解你说的话。但是他居然能学会一些东西。就是他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手指操。但你不是教十遍,也不是教一百遍,而是教三百遍,在他愿意学的情况下,他就会了。他学会了就很开心,你们知道这有多大的意义吗?可是你说谁有这个耐心教了他三百遍,就是爱他的亲人回去教他的。

所以说干预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迟。如果真的能好生干预,让他能做他自己的事,以他的方式维护住他的尊严和尽可能的独立性的话,生了这个病也没有关系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商都不同,我们不是都可以开开心心的嘛。是不是?这就是我的期待。我做了这么多年工作的一个终极目标。希望生这个病不要完全是苦难。

当然我作为一个老年精神科医生,我也对发生一些精神行为问题会很担心。因为这时候家里人也快疯掉了,那个老人家又吵又闹又不懂他到底在干吗,不吃,不睡,然后成天又不安,成天又往外走。或者动不动还把照顾他的人当作敌人或者陌生人,家里人的确是崩溃的。所以这个问题的干预其实是要区分阶层。

我最近在推一个理念叫做行为症状,就是老人家出现精神行为症状的红绿灯

大部分老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实是在绿灯状况,他就是有一点记不住问题,老是会说:“你们说要去哪儿呀?”比如告诉他一百遍还是说不知道。然后你自己很烦恼。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应该找到医生说给他点镇静药让他乖一点,那不应该的。但是确实出现了刚才我说到的那种红灯状况。那个老人家晚上也不睡觉也不吃饭,成天地叫,然后你又不懂他要干吗。其实有可能有很多种情况发生。

很多人都问我:“这个老人家天天日夜颠倒,晚上又不睡觉,你有什么好的药物给我?”很多人很愿意让我给他一个灵丹妙药,就让这个烦恼的事情瞬间解决。其实那个老人家为什么这样?你一定要区分他来自什么原因。

他出现了日夜颠倒,那么他每天几点钟起来的?他起来到底是想干点啥呀?他是饿了吗?他是渴了吗?他是想上厕所吗?他在晚上有什么样的不舒服。

比如说他如果晚上不睡,他是不是白天已经把一天该睡的睡眠时间睡掉了?他白天在打瞌睡,那么睡了十分钟打瞌睡你叫醒他了,那么睡了这十几分钟之后,你想他白天睡完了,他晚上要睡得着觉吗,你还怎么去处理?你什么药也不要给。所以说每一个问题真的到了一定情况就需要有人来好好分析。

每一个老人家的行为,比如他甚至会打你或者是很暴力,他都是一种诉求,要知道生了这个病的老人有的时候他的表达就没有那么通畅。那么他打你的方式或者喊叫的方式、哭泣的方式和不配合的方式全部是一种诉说。只是你不知道,你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诉说。

所以责任并不在他对不对?他只是一个患病的人,然后我们照顾的人和家里的人其实反而也许应该更多地去学习他。所以这就是我说的真的到了一定情况有专业人员介入和像我们这样的医生介入是很好的。

今天就讲到我们有一个全程康复的理念。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然后非药物干预一定是以维护这个患者的生命尊严作为目标,你其实就不会觉得说把不可逆天天挂在嘴上,所有的国际上的推论也是说给他用药其实从整个疾病负担来看是算轻的。就是有一些药能帮助到他,我不是说镇静药,是说处方药,是能够帮助他的。然后精神行为问题也是可以控制的。我们需要大家在一起来帮助他。

比如说老人走失这件事就是很容易。我有伙伴,就是跟我一起工作的一些精卫的伙伴。他们在做认知症友好化社区。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都理解这个疾病,老了大脑会衰老以后,会出现迷路,老人去买东西,他对你说的话充耳不闻的,拿了东西跑了。如果你跟他吵架,你如果不理解他,是不是只会让这件事情越来越糟?所以如果理解,你看到现在开始至少在上海情况已经跟以前不同。比如说一个老人家在街上走来走去显得很茫然,其实已经有不少人会觉得这个老人很可能是迷路了,已经认识到这个疾病,那这就是一个友好化社区,他们要把他送到哪儿去?我们医院就发生过。一个老人家出去买馒头了,然后找不见了把我们急的,结果就有一个好心的路人看见了就把他送到了警察那里。他在那个地方待着,我们就把他带了回来。所以这就是整个社会对这个疾病的贡献。

如果我们有了好的理念,知道要早期康复,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的话,而且是维护生命尊严和独立性,那么在这个理念下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就会让这个疾病变得很有希望。

所以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希望大家能做的,就是我在推的认知障碍的分级全程管理。这样的目标在上海已经慢慢在设立起来了。我会和NGO以及养老机构一起合作,所以这样的话就是有患者自己,患者的家人,我们这些医生,还有一些专业的照顾人员、社工、看护师及社会对他的友好,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整体的认知障碍全程管理模式。

04
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那么最后一点,大家就说我还是希望知道怎么预防。

那么在讲这个怎么预防之前,我想告诉大家什么人最需要预防。不要跟我说从娃娃抓起,还是那句话,中国的专业人员并不那么够。就是连公卫的人也不是那么够是不是?你从娃娃抓起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健康生活。对身体好的任何事情都对大脑好的。例如防止身体衰老的一些运动、一些社会交往,避免抑郁,然后正确的饮食方式全部都是对大脑也好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什么人最需要预防,什么人应该预防起来,应该小心一点?

第一是家里人有这个病的,特别是家里人生这个病还挺早的。

如果家里人生了这个病90岁,那还是算了,反正我们如果也8、90岁生病,我觉得我是认了。那也是说明我长寿对吧。那么如果家里人是6、70岁就生了这个病,还是要当心一点的,你就在4、50岁的时候就是需要预防的。

第二是做了基因检查,带风险基因的

那种叫做致病基因的我们就不说了,致病基因的人是只要携带,他就一定发病,而且是很早就发病。那是叫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那这些人我们也无从预防。 我们国家不是在推基因剪辑吗?也许可以把它沉默,就是这个致病基因不让它表达。那这个还是说有风险人群的居多,大概是人群中15%~20%的人。它是有一个叫做ApoE, 叫载脂蛋白E的携带者,4型的携带者他才会有相对风险,但也不是绝对风险。我一直不想吓大家,他有这个风险相对来说要更小心一点。所以说这些人也还是跟遗传相关。

然后第三是什么人呢?就是忧郁的人,社会交往少的人。

还有一些人是什么呢?就是中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

每个人的大脑到了老了都要衰老的,但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人,他又多了一个风险,就是大脑得不到营养和氧。因为心脏不好的话,氧老是不上去,就会大脑缺血,那有肺部功能障碍的人,就老是有COPD的那些人,叫慢阻肺的人,老是氧不够。这些疾病人群也需要关注。

一直有人问是不是女性更容易生这个病。其实不是的,女性更长寿。

我始终是这么认为的,她活得长,她生这个疾病的概率就长。虽然我们说有统计学的一个方式控制了寿命、性别,还是觉得女性发生的概率更高。但我还是有点怀疑。

那么这些人是有风险的,要稍微注意,那么应该怎么注意?其实也是每个人不同的。

比如说,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的人,社交隔离的那些人,其实这些都是可控因素,这是在《柳叶刀》上都会去发表的。说你如果控制了这个,那你有的时候发病就会推迟或延缓。所以那当然是可以控制的。

然后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你是不是有足够的体育锻炼。这个体育锻炼和脑力锻炼也是一定要因人而异的。不是你在这里晃悠两拳,脸也不红,心也不跳的那个状态就算运动了。那还是说要有一定量。但是过量也是不对的。

所以每一个非药物干预都是在于适合他,他能接受而且有一定的挑战才算是。包括认知,其实基本原则是你怎么样预防。就刚才说了,你要健康饮食,你总不能天天抽烟,然后成天咳嗽,大脑就不够氧了。然后你高血压也不控制,糖尿病也不控制,那你吃什么保健品,怎么保持运动也没有用。所以说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预防的方式。

还有就是适度的身体锻炼和脑力锻炼。大脑和身体是一样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于适度。而适度是谁知道呢?是你自己知道。你会知道这些任务对自己来说太容易了就没有挑战。比如说有一些东西对你来说根本就没有意思,没有挑战,那么就不叫对你的大脑有什么帮助。那有一些太难了,你根本就达不到。

比如说俄罗斯方块,我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做得很好。但是最后那个计算机我永远比不过它。它哗啦啦地往下掉的时候,你说你还去对抗它干吗,不就放弃了嘛,那个会把脑子弄疼的。所以就是要找适度的,适度肯定也有一个范围。也不用担心说我一定要找到那个准确的点。

比如说你喜欢画画的就画画,喜欢做拼图的去拼图,喜欢看书的去看书,喜欢听广播的听广播。这些都是你的大脑跟这个世界在做信息交换。然后运动也是一样的。你到底是骑自行车还是步行还是游泳?这也是每个人因人而异的。你要看他的接受度。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既能够喜欢它,又有一定的锻炼。

还有要稍微提醒一下的就是睡眠。

很多人说睡得少了,这个大脑肯定老了,那也不一定。睡眠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有人会呼吸暂停,有的人打呼噜可好玩了,他会很有节律地打呼噜,然后忽然之间停下来了,一片寂静。这个时候就叫做呼吸暂停了。这个时候是因为你睡着了,大脑意识到你缺氧了,它才会重新控制你让你去呼吸。那这时候已经缺氧了,所以说如果有夜间呼吸暂停的人,要早点寻求医治,它是可以被治疗的。

05
问答环节

各位糖心理的直播间的朋友们,伙伴们,我们现在开始回答问题。

01. 阿尔茨海默病的用药主要有哪些?

其实阿尔茨海默病现在可用的药真不多。一个叫胆碱酯酶抑制剂,一个叫美金刚。但是大家也不要听说用这个药不错就去用药。处方药的话还是建议找医生。因为还是要去确认它有没有副作用,以及它对患者是不是有效。

02. 如果觉得就医没有效果是不是停药?

停药也可以问医生,然后找到相对应的专业的医生。

03. 专业的医生在哪?

专业的医生在上海,看这个疾病的至少是以两种类型的医生为主,第一种就是像我这样的老年精神科医生。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里的一个老年团队里,我们会专门有老年专病,去看这些有认知障碍、有情绪障碍的老人家,所以有一个团队专门为老人工作。那么还有谁在做呢?就是好多综合医院,像华山、瑞金、中山以及其他一些综合医院。他们神经内科有一些开记忆门诊的,他们也会给大家来进行一个诊断和鉴别诊断。

04. 这些机构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个老年精神科是和全球一样接近于愿意全程管理的,甚至也会关心照料者他具不具备去照顾好这个老人的能力。因为这个老人的康复,他的生活质量和这个照顾者很相关。因为精神科是和心理有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关心照顾者,也会希望他们能组成一个大家相互支持的小组。

但神经内科他们的专长在哪呢?他们就是发现这个疾病到底是什么病因,神经内科有点像福尔摩斯,所以有的时候有一些很难的疾病,像额颞叶痴呆,有很多很多种类型。这时候神经内科可能会更擅长于早期发现这些疾病。所以如果没有精神行为问题,但是却有很多的语言问题或者是其他的,找神经内科的记忆门诊是可以的。

但我们这个学科因为历史更悠久,所以我们是从鉴别、从早期到晚期我们都会管。而且我们相对来说神经心理评估也做得更好。所以说我们相对来说会做得更规范一点。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有病房。神经内科的记忆门诊是完全没有办法把病人收进去住院。因为病人他对来说住院的周期至少要四周。神经内科大部分收的是一些脑血管病人,所以他们只有大概一小支会在门诊去诊断这些病人,而不能够去长期做到去管他们的全程。那这就是介绍的科室挂号。所以就再重复一下,精神科里的老年精神科专病或者说精神科里的老年科或者是神经内科里面的记忆门诊都可以去看看。

05. 重症患者是不是要建议送进专业护理机构吗?

这就看他家里有多少资源了。其实生了疾病可以一直待在家里也没有问题,但就是成本非常高。比如说要涉及到很多的专业人员要上门,是不是你周围有这个条件?当他需要医疗的时候专业人员可以在,专业的护理人员在,专业的医生在,专业的康复师都能在。在国外有这种一直在家的。如果你想护理好,可能就是需要很多的资源。要不然就需要家属一百样的技术都要会,而且还要很仔细。那好像是有点难。

我一般会建议,在跟医生保持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当这个老人跟家庭成员的关联性开始变弱,就是老人说谁照顾我都无所谓了,在这种情感的链接开始变弱的时候可以考虑送到专业机构的。这只是一个参考。

06. 有什么社会资源可以利用?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其实全社会都在关心,然后在逐步建立社会资源。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下我在做的那个爱记忆微信公众服务号,上面我会发一些科普,也会开放一些问答,可以免费问答,一些社会资源我也正在链接。在我们的爱记忆里有照顾地图,注明了有哪一些医院在上海可以去问诊,有哪一些照顾机构可以去问询。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07. 额颞叶痴呆是不是可以用智之素

这个东西我一时还没办法回答。因为智之素我有听过,它是接近保健品,所以保健品对病人的效果如果没有被充分验证,就像手指操是不是对老人有用一样,可能对某些老人真的有一定的帮助,但可能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帮助。至少需要验证。

08. 有人问精油、椰子油是不是可以缓解?

还是一样,因人而异。有人如果喜欢芳香,它会让他情绪稳定下来,就像我们自己有时候在烦躁不安的情况下,你说你的记忆会好吗?那患者如果情绪稳定,你确实可以看到他的记性和交流也更好一点。所以你说能不能预防和缓解呢?这个还是因人而异。万一碰到有人根本就没有嗅觉的呢?也是有的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自己建的那个爱记忆公众服务号还挺好的。我们正在努力把所有的认知障碍的医疗和照顾资源以及研究资源全部都建立起来。

09. 立友好化社区的经验借鉴以及提高公众意识诊断力就诊率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这个提问我觉得满好的,应该是我们的专业人员。上海的友好化社区和公众意识大家都在做。这个友好化社区的建设是有国际标准,所以其实是可以到世界卫生组织去看怎么样能够借鉴经验。

10. 关于确诊,有人会问是不是一定要做PET,或是脑脊液的检查?

其实如果是8、90岁发现我也不会去劝去做的。8、90岁的话,我们就用刚才说的标准,就是我们的专业标准版的,有磁共振,或者CT,或者再做一些血的检查。其实有80%、90%的8、90岁的老人他们的诊断是几乎明确的。虽然不能完全确诊,他们会混合很多因素。但是如果是5、60岁甚至我们最年轻的是2、30岁,有的时候这些检查就不可避免地会去做了。包括基因的筛查,包括脑脊液的筛查,包括PET CT。甚至只要出来一些什么新的检查,我们都会想办法弄明白,万一他还是有一些可逆的因素在里面或者是有什么东西我们还能做的,也许就会做更多的一些努力了。所以这还是因人而异。因为很贵的,而且比如做脑脊液的话毕竟有穿刺,大家有点害怕,虽然风险度其实也不算高。

11. 还有人问心理咨询师对阿尔茨海默病可以做些什么工作?

我们太欢迎心理咨询师了。刚才我说了康复师,护师,职业治疗师,音乐师以及工娱治疗师其实都很起作用的。但是我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师。其实心理咨询师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团体。他们很多时候的工作第一是评估,刚才说了那一小时的神经心理评估是要很规范的、被培训过的心理评估师,它的来源于分支就是心理咨询师这一块。另外这些老人的一些干预和一些家庭支持其实都是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介入的。

12. 常护理如果有疑问可以到哪里寻求帮助或者搜索正确信息,是否有相应的专业机构?

每个城市都不同的。在上海是会有的。至少我们这边也正在建立这些相应的一些正确信息,包括医养地图,是正在建立。会发布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的公众号和爱记忆的公众号上。

13. 家属问说已经完全失智的老人该以怎样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

这个问题其实我满愿意回答的。因为很多人会觉得他已经这么重了,我就干脆放弃了吧。我们看到《人间世》最后的时候那个吴开兰老师和她先生阮怀恩的的对话,她说你不要去插管了,说不要有创治疗了。你们有看到他有流下了眼泪。当时我是在旁边的。

你们知道吗?作为医生,其实我心里还挺震动的。其实我可以不用去看他,因为他真的除了感染,就不需要医生出手,他天天是很被动地接受喂饭,然后清洗这样的工作,根本不是医生能做得了什么,但是那一次他哭了,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了。我觉得那个老人家本来就已经失去语言能力,至少有三年以上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就是连“啊”的声音都不多了。

那么这样的老人在吴开兰老师的精心照顾下,当她在最后跟他说明说我们不插管了,我们就这样子的时候,他居然会有眼泪。我真的觉得很奇怪。所以说我们永远不知道,当一个人的大脑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的功能以后,我们还保有什么功能,真的是学无止境。

所以问对已经完全失智的老人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沟通的,我特别感动。因为这说明家里人就还是在做努力,他没有放弃。所以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沟通呢?其实很简单的。先要告诉大家我不是专家,只是这些老人老在我旁边,我会观察一下,知道这些老人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所以可以给大家一些简单的建议。比如说你像吴开兰老师吧,她每次来都会跟他说话,他不回应是一回事,但是跟他说话却是另外一回事。她就还是跟他说,就像你对待小朋友一样。那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只会哭,好像什么也没明白,什么都没有回应你对吧?一般我们会鼓励妈妈和小婴儿好好地说话。所以吴开兰老师也是这样的。当时她就一直一直跟他说话。每次碰到家里有高兴的事,有不好的事都跟他去说。这是第一,还是鼓励去沟通。

第二,他们的触觉和他们的一些表达可能需要你们有另外的体会。比如说那个老人家会突然之间“啊”地叫一下,就是你会觉得他可能不是持续叫没关系,但他真的有可能有什么事情,有什么诉求,有可能他真的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就叫了这一声。其实他已经很难受了。所以你必须要去理解他们每一个表达,就是他已经很不好的状态,但是他还能举举手,或者发出一点声音,或者皱着眉头,或者回避你,其实这还是能去感觉的。就像阮怀恩老师他就会哭的,其实是能感觉到。

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说得有一点玄,其实吴开兰老师阮怀恩老师的那段对话的时候,我在旁边,她我其实是想问我的意见。我当时也没有主张的,就走到了他旁边我就说:“这次该怎么办呢?”很奇怪的,我能感觉到,就是我们在他旁边对答,说他该放弃插管还是怎么样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好像阮怀恩在说他其实都可以,就听吴老师自己的决定就好了。

这是我感觉到的。这是不是有点太奇怪了?但是的确是,我很久不看他,但那天我看他我很明确地感觉到这一点。就是他的确已经很衰弱了。他做不了这个决定说我要放弃插管还是不插管。其实是你决定了就好。所以我就跟吴老师说:“你就自己决定吧。其实你的决定都是对的都没有错。”

所以说你们对失智的老人你适当地体会,其实你能察觉他很微弱的一些表达。这种方式沟通的话包括触摸,看他的表情都可以的。就像小婴儿一样。

14. 那么还有一些人会问说,如果长者做出了危险的行为,怎么稳定长者的情绪?

好多人是有这种情况,危险的行为就像我刚才说到的红绿灯的红色,如果总是在这个危险的行为状况,其实是应该想办法找到一个专业医生而不是你自己应对。因为危险的行为意味着要么就是老人家自己危险,要么就是周围照顾他的人危险。这都不应该的。因为疾病导致了损害,这个是应该避免的。所以找到医生是第一点。

第二点,危险行为是可以各种妥协的。很多的照护者,家庭照护者他虽然知道他生这个病了,但是跟他争起来的时候还是会忘记他只是一个生了病的老人家。他生了病以后,他做的这些事情,你跟他讲道理没有用,就是这个道理他是听不明白的。

所以一旦有危险的行为,让他不危险是最重要的。稳定一下这个长者的情绪,采用其他的方式去转移注意力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15. 这里有人问到比如说老人有一些性相关的一些行为和举动,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处理?  

这个会让照顾者很难办。其实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会觉得第一是应该尊重的,就像饿了,老人家要去吃东西一样,首先要正对他,面对他。

第二,根据情况,有很多人会觉得老人会骚扰人,我不希望它定义成一种骚扰。我觉得说至少从态度上去正视他,然后这一种在我们病房里出现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建议家属就是要不然你就带他回去一段时间,这个也是可以的。或者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降低。

其实有一些药物在我们这个学科会在一定程度减弱他的这方面的需求。因为这是我们叫做本能意象亢进,本能意象的存在的表达。反正第一是态度上大家不要把他当作是一个洪水猛兽

16. 还有问说对于幻觉妄想症状温和地说明还是不予回应怎样的沟通更好?

在我们的病房对于老人家出现幻觉妄想,我们都是肯定他知道了,理解了。因为他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事实。他所见都是事实。“我听到了有人跟我说话,让我下去。”那么这个是事实呀,如果他坚持地说我就是听到了,我要下去,那你就陪他下去。

如果你觉得他老是下去不行,你就转移注意力。就说:“我待会陪你下去,我们等一会儿再看。”然后对于他比如说:“有人要害我。”讲道理是肯定没有用的。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应对是说:“哦,我明白了,你是不是在害怕?我在你旁边。”等等。或者是说:“我需要做什么吗?”有的时候他们所有的妄想来源于他们的一种不安全感。所以也许你们要做到的是保证他的安全和保证他的情绪的稳定。 

针对这么多护理的问题再说明一下,我的专业更多是医疗。护理只是和我的团队一起工作,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也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能够更多地去理解这些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认知障碍的人,更好的护理和更好地支持到他们。

我们就回答这一些,以后会跟糖心理保持联系或者大家在爱记忆上提问都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