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在之前的文章里面留言,想看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良性的死亡文化和死亡教育,是有利于让人们懂得更好地生活的。 关于“死亡”的文化数不胜数。
电影上,也有很多和死亡相关的影片。 而今天分享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死后的世界,不是阴曹地府,而是五彩缤纷 影片的灵感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这个节日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是一个纪念先人的日子。 据说电影引入中国时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寻梦环游记》涉及到了“亡灵”的主题,可能无法引入国内。 但因为广电的朋友在看得时候也都感动得不得了,所以顺利搬上了内陆的大银幕。 与很多文化相似,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世界里面,认为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 有所不同的是,这个死后的世界,并不如阴曹地府那样阴森恐怖,到处都是酷刑,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会有歌唱比赛、有派对、有演唱会等丰富的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之下,死亡并没有显得那么惨烈。 影片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邀请观众们一起去探讨生存与死亡。 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忘记 《寻梦环游记》的世界中,人是会“死两次”的。
影片中,主人公米格穿越到了亡灵的世界,无意中遇到了自己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刚开始两人并没有相认。 因为在现实中,米格的家人都认为埃克托是一个抛妻弃子的混蛋,大家决定“遗忘”这个人。 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大家才发现了真相— —埃克托是被人陷害致死的。 尽管如此,因为埃克托的离去,使得曾曾祖母的一生受尽了辛苦。 觉得自己受到了音乐的诅咒,坚决反对家里有任何人去碰音乐。 祖母表示无法原谅埃克托。 此时,小男孩米格站出来为曾曾祖父说话— —
—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情况,某一首歌、某一张照片、某一种品格、某一种信念。 这些可能是由已故的人留下来的东西,但依然能够不断地影响着活着的人。 正如刚过去的4.1,也是张国荣离世的第16个年头。 因为有了歌迷、影迷的怀念,使得张国荣的会给人一种依然距离人们很近的感觉。 在这里,《寻梦环游记》为人们展现了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个人怎样度过一生,是更加有意义的呢— — 答案是:
思考死亡,从而了解自己该怎样生活 死亡,是存在主义心理学里面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个经典的理念是“向死而生”,意思是,人们通过面对死亡、思考死亡,从而去了解自己应该如何生活。 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天,那么你会如何度过? 因为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问题时,可以帮助人们去更加深刻地思考,到底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什么是没有那么重要的。 曾经以为哲学家提出这样的观点— —所谓生活,就是不断“死去”的过程。 当你步入初中后,小学的你就“死去”了,当步入社会后,学生时代的你就“死去”了,步入中年后,年轻的你就“死去”了。 如果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在这里,其实这位哲学家想强调的是,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面对“失去”与“告别”的过程。 死亡是一个重大的“失去”,它使人失去了全部。 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必须面对很多“失去”与“告别”。 这是生命中重要且无法避免的议题。
这都是因为自己无法好好与过去告别,无法真正面对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 学会告别 只有和过去无法改变的事情好好告别,人才能够往前走。 提到告别,不得不提另外一部和死亡相关的电影《入殓师》,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主角小林的工作是入殓师,就是为死者的尸体进行化妆、打扮,让死者看起来像活在的样子,再让亲友与死者告别。 借着入殓师这个独特的视角,电影为人们呈现了各种各样“告别”的情景。 同时,让观众们看到,当人结束了一生,无论那是这样的一生,这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心理学上来看,告别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哀悼”。 注意,这里提的“哀悼”不是指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 而是允许自己为了美好的事情的消逝,好好地难过、好好地哭泣。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肯定会有葬礼的存在。 因为葬礼就是人们告别的一个重大仪式,没有告别,活着的人就难以真正去面向未来。 同时,告别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如为什么会有中国的清明节、也有墨西哥的亡灵节。 因为除了告别以外,人们同样需要一些时间和仪式,去回味过去——回味那些失去的人和事。 其实也是在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 正如《入殓师》里面的一句台词——
因此,不必忌讳谈论死亡,因为它会让你成长。 作者 | 冯嘉和 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 完形疗法导师 为你读出感情中不易被看到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