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leafcho 2019-04-06

野棠花落过清明,春事匆匆梦里惊。

依棹幽吟沙际路,半江烟雨暮潮生。

——《清閟阁遗稿·卷八》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无名氏 张雨题倪瓒像

散尽家财,漂泊半生。依棹浅吟,梦里寻乡。寂寞幽绝,向死而生。这就是倪云林,一个以绘画来思考生命的艺术家,一个漂泊半生不作人间梦的行者。读云林,重点并不在于读笔墨,而在于通过云林的艺术以及其传奇的一生去洞悉一个关乎中国传统生态下的生命哲思。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四家之一。云林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是一个独特的符号,他是宋元境界的大集成者,同时对明清后世绘画起到了深远影响。在整个中国绘画史洪流中,云林是一个转换者。我们谈及文人画风雅,始终无法绕开云林,也由此云林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同时也被国外艺术界评为“影响世界的文化名人”。

云林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一种消散清淡寂寞之感。对于很多人而言,云林的作品并不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生动特点,相反,他藉由笔墨所描绘的是一个看似沉寂无声的世界;然而,正是这样的无痕无迹,才显出云林的伟大不凡。

云林的绘画总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340年之前的大户人家的公子哥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以临摹学习为主,许多绘画作品还有着很深的前人的影子,包括董巨、黄公望等大师的痕迹,如《水竹居图》;另一个阶段是开始散尽家财之后漂泊半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云林才真正寻到了自己的“云林模式”。《容膝斋图》是云林1372年的作品,两年后云林因病离世。可以说,《容膝斋图》是云林最为典型的笔墨、思想的代表之作。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水竹居图》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容膝斋图》里素净与苍茫的生命

《容膝斋图》的画名取自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人生一世,房子再大也是容膝之所。相比宏大的宇宙和绵延不绝的时间,人所拥有的时间和占据的居所是何其短暂与狭小;生命只不过是宇宙时间中的一个片刻。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容膝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容膝斋图》采用了云林独特的“一河两岸”式构图法,近景、中景、远景形成“远近相映”之势。远近关系的独特在于画家并没有采用传统绘画中最为常用的淡漠渲染或部分省略的方法来表现,反倒是用相同的量感与构造来处理远景和近景的关系。完全不用晕染的肌理效果是云林一直在追求的疏薄、通透,寒山瘦水,枯木冷石,几乎构成了作品最直观的印象。画面中的树几乎没有叶子,远处的山在荒天之下,显得清冷无比。看云林的作品不能简单通过树木枝叶来判断季节。事实上,云林的作品绝少有明确的时间暗示,因为在云林的世界里,时间是被抽离的。他所精心构织的世界,是一个寂寞无时的世界。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容膝斋图》局部

近景,枯木下,寒水边,一座孤零零的亭子暗示着一种人间尘世味道,但是,却没有人出现。空亭是云林绘画中的重要意象。可以说后期云林的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有这样一座空亭。云林的空亭是一个纯化的意象。我知道云林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漂泊状态,而空亭就是给漂泊者的一个短暂停留、歇息之所。空亭并不是家,不为长留,只为短暂停留。或许,云林本身就是这空亭,他孤零零地伫立在这寒江边,等待着一个过客的到来。或许,在漂泊的生涯中,他也真正明白了尘世之中并无真正意义的安顿,人的生命相比画中亘古不变的石头荒山,是何其的短暂,又是何其的无助。

一座空亭,既是等待着一个如同自己一样的过客,又是对这凄冷世界的观照。没有生死的羁绊,没有情感的萦绕,就这样冷冷地、安静地、孤独地与这个尘世进行着某种宗教仪式般的对话。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容膝斋图》局部

《容膝斋图》的笔墨极为讲究,相比过去宋元大家的山水作品,云林的这幅作品显得“过分”简约了。他以干笔皴擦,制造出一种独属于“云林模式”里的荒凉、萧淡之意。近景中的几颗枯树,只用几点稍浓的墨加以点缀,反倒更显得萧疏了。枯木下的石头经干笔皴擦之后,立体的质感效果更甚晕染的表现手法。再看中间空旷的地带——水面,没有波澜,没有舟楫,如同死寂的池塘。在这里,云林抽去了一切外在的干扰,试图让整个画面在一片萧素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而这何尝不是云林所向往的生命。

在这幅画中,看不到“归隐”的闲适。云林在这里只想“不作人间梦”、“不与人间事”,与尘世保持着一波江水的距离,在寂寞中寻得一份内心的独立与自由。

二、孤芳自赏的豪门雅士

1301年,云林出生在太湖之北无锡一户大户人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地的土豪。云林的爷爷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其父亲早年丧,自小云林是由兄长照顾。云林的兄长是当地道教的领导阶层。在元朝,道教成员颇受尊重,更别说是上层人物。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云林,并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反倒是一门心思地读书、写字、作画。江浙一带的豪门大多家中藏有历代名家真迹字画,云林家中也不例外。每日名家字画相伴,对于云林往后的艺术修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28年,云林的兄长过世,云林得以继承大笔的家产。为了更好地读书,他在家中建造了一座私人图书馆,名曰“清閟阁”。清閟阁内藏有各种珍稀古玩字画与善本书。一时之间,附近的文人雅士莫不登门拜访一睹清閟阁的风雅。

云林虽读了不少圣贤之书,但是对于做官入仕却向来没兴趣。在云林看来,做官入仕那是尘世俗事而已,一向清高孤傲的云林自然不愿意做这等俗事,更何况是入这蒙古人的朝廷为官。自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江南一带的汉人文士,多喜寄情山水之间而不愿进入仕途。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之一,才导致了后来文人画的大发展。

云林喜结交文人雅士,其朋友中多为和尚、道士、诗人、画家。但是这并不等于云林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对于满口粗盐鄙语之人,他看不上的甚至会直接一巴掌打上去。有很多人与云林相处着最后就莫名其妙地被“绝交”了。除了孤傲之外,云林还有一大特点:爱干净。今天看来,这就是极严重的洁癖。朋友留宿家中半夜咳嗽,云林便受不了,一宿不睡直到天亮朋友走后让仆人去找那口痰在,仆人搜寻半天找不到,无奈以窗外梧桐叶沾露水冒充。云林见此,便命仆人将叶子丢到几公里之外。凡是朋友在家中坐过的椅子或者碰触过的东西,最后都要擦洗多遍。据野史记载,云林有一天将一位歌姬带回家,他先让歌姬去洗澡,歌姬洗完后,云林从头到脚检查一番,觉得没洗干净,再洗,再检查,如此反复,歌姬就洗了一宿澡,最后什么也没做。当然,这些就是野史传闻,当不得真。可是这也正好说明了云林追求精神洁净秉性。在艺术上,我们看到的也正是如此。

1340年,彼时的蒙古帝国已经摇摇欲坠。为了稳固帝国的统治,蒙古人开始强征高额的税赋。整个江南地区的税赋就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九十。许多地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土地,云林同样如此。1340-1354年,这十四年间,云林陆续散尽了祖辈留下的家产。自此,他开始了半生漂泊的生涯。

三、漂泊中观照生命之真实

开始漂泊生涯的云林,所遭遇的是红巾之乱。贩盐的张士诚崛起,并很快控制了苏杭等富庶地区。在张士诚统治之初,许多地方名士被邀请入“朝”为官,云林却拒绝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听闻云林精于绘事,便命人送去金银绢帛,希望求得云林的一幅画。但是,孤傲的云林拒绝了,他撕了绢帛,将金银退回,说“不做王门画师”。愤怒的张士信后来在太湖上遇到独自泛舟的云林,便将云林打了一顿。云林却没有说一句话,别人问为什么,他说“出声便俗”。这就是云林。

散尽家财之后的云林,日子日渐惨淡,四处漂泊,四海为家,有时寄住在朋友家,有时暂住寺庙道观之内,最后十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住在船上,在太湖一带四处流浪。

流浪时期是云林绘画艺术逐渐成熟的时期,“云林模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以绘画思考生命的云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思考着生命的本真问题。他用笔墨来呈现自己的思想,藉由笔墨来追求困境的解脱。

“一河两岸”式的程式,也正是云林思考的一部分。这种经过“纯化”的意象,体现的是人的无可奈何与孤寂。一条河流,隔开两岸。没有舟楫在岸,四下苍茫,这是一种生命的悲凉。我们所看不见的云林,正在画面的背后,面对这无人的“空亭”,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停留片刻的过客,想要渡江,却无能为力。时间在这一刻是绝对静止的,看不到生命的流动,也听不到生命的回音。四周死寂一片。“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子不逢人,夕阳淡秋影。”“旷远苍苍天气清,空山人静昼冥冥。长风忽度枫林杪,时送秋声到野亭。”这种孤独寂寞,大概唯云林独有。

云林始终在描绘一个“无人之境”。或许,他认为有人的存在,山水便俗了。只有在“无人之境”里,云林才能够独立思考,不被羁绊。自由、独立,是云林这一生一直在追寻的。只有自由与独立,才能窥见生命之真实。他不愿回到尘世之中,脱俗、远离尘世是他始终的坚守,“轻舟短棹向何处,只傍清水不染尘。”“萧然不作人间梦,老鹤眠秋万里心。”这就是与尘世始终保持着距离的云林。而这样的云林,注定是寂寞的。在《六君子图》以及《容膝斋图》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份艺术家无与伦比的寂寞。在作品中,枯木有着明显的隐喻,旷远萧清的世界里,清山清水清木石,冷天冷地冷空亭。这一派清冷,是云林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一条苍茫的河流,隔着生命的两岸,也隔开着浑浊尘世与素净世界。这种阻隔,也构成了云林山水巨大的张力世界。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漂泊的过程,没有彼岸,也没有故乡,人注定是漂泊者。但是,云林却依旧没有放弃寻找生命本源,他忍受不了“漫认他乡是吾乡”的苟且。“认真”让云林进一步“纯化”了。

倪瓒《容膝斋图》:且听生命微吟,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

终于,他找到了生命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一河两岸式的平衡,而是人们离却污浊、烦恼的生命平衡。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阻碍、困境,每个人不得不去面对和经历,我们在嘈杂中负重前行,在躁动中疲于奔命,在焦躁中无奈行事。彼岸的风景,在我们的忙碌焦虑中渐行渐远,生命在快速走过每一天,甚至来不及瞥一眼,便永远地错过了。这是当代人的生命困境,也是云林曾经所经历过的生命困境,但是,云林找到了解脱困境的法门。

漂泊,不染风尘,云林以此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素净、纯粹。在纯粹的观照中,照见生命的真实。让生命在节奏中缓慢行走,没有疾风劲雨,且听生命的微吟。

四、结语:且听生命微吟

我们时常羡慕潺潺的流水,也羡慕过风吹着阳光下的野草,即便是寒风中的枯木,也时常让人觉得静谧优雅。而我们,却迷失在匆忙之中。我们匆忙地来到尘世之中,匆忙地赶路,匆忙地工作,匆忙地恋爱,匆忙地挣钱,匆忙地选择,最后匆忙地死去。似乎,我们从来都没有好好地停下来慢下来看一眼彼岸的风景,更被说在无人之境里让自己和这个世界好好聊聊。当我们能够听到生命的微吟时,或许我们已寻到了生命的本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