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二战德军的虎式黑豹虎王坦克那么重?

 昵称12310011 2019-04-06

德国在二战中后期大规模装备的坦克分别是虎式重型坦克,黑豹(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虎II)重型坦克,这些型号不仅仅比德国之前的坦克型号要重,而且比盟军苏军,其中虎王差不多达到了70吨,这些坦克是如何走上了“重量级”之路呢?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的研发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1月的大型坦克研制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方案,也就是“突破坦克”一号和二号计划和后来的虎式坦克有着天壤之别,原因是德军在实战中遇到了装甲防护力较强的坦克,比如法国B1重型坦克、英国玛蒂尔达II型坦克、苏联的T-34和KV-1坦克,只有使用88毫米高炮平射才能保证击毁这些敌军坦克。于是德军从Flak36型88毫米高炮的基础上发展出了KwK 36型88毫米坦克炮。


KwK 36型88毫米坦克炮很难安装在“突破坦克”一号和二号计划的坦克上,也没法安装在VK 30.01 (H)和VK36.01 (H)试验车上。德军高层经过计算,发布了新坦克的设计要求,88毫米坦克主炮,重量上升到45吨。


45吨坦克的类比对象显然就是苏联的KV-1,可KV-1的主炮是76.2毫米口径,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厚度是70-90毫米,且底盘故障率较高,这反映出坦克其实是超重的。


不过德国的虎式坦克不但主炮口径更大,整体设计思想是四号坦克的放大型,装甲依然坚持了垂直装甲设计,也许德国人相信:沿用这一传统设计加上装甲表面硬化,足以匹敌倾斜装甲的防护力,而且装甲厚度更高,车身正面100毫米,主炮防盾120毫米,侧后60-80毫米。


载弹量方面,虎式坦克依然和之前研制的四号坦克相仿,高达92发,炮弹的尺寸增加,数量不减。

综上所述,更大的主炮,厚重的装甲,加上沿袭之前的炮弹数量,造成了虎式坦克的重量大增,高达54吨,E型更是增加到57吨,比预想的45吨要重不少。


更何况,从竞标的亨舍尔和波尔舍(保时捷)的方案来看,德军选用的亨舍尔已经是较好的方案,波尔舍的方案超重更多,达到了60吨,动力是新颖但不成熟的电动技术。


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在二战中用来替换三号四号中型坦克的型号,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德国高层对虎式的重量从设计要求的45吨涨到54-57吨并不满意,所以如果能用研制一种30吨级别的新式中型坦克,使用和虎式类似规格的发动机,主炮和装甲稍差,也许能获得一种优秀的主力坦克。


黑豹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T-34坦克。从最终竞标的VK30.02(DB)(戴勒姆-奔驰公司)和VK30.02(MAN) (MAN公司)来看,VK30.02(DB)和T-34相仿,它的尺寸是6*3.2*3.7米(T-34是6.68*3*2.45米)。重量34吨,只是比T-34略重,可以说基本重量符合设计要求,且并不超重。


不过,德国高层并没有选择VK30.02(DB),原因的说法很多,列举如下:

外形太像T-34,敌我识别会有问题,德国高层中甚至有人说,戴勒姆-奔驰公司简直是用德国铅笔在图纸上把T-34重新画了一遍。

采用的发动机一说是柴油发动机,而不是德国大量装备的汽油发动机——德国的柴油要优先供给海军的U艇,一说是迈巴赫HL210,而MAN的方案直接用HL230,性能更好,且减轻后勤压力。

德国军方希望主炮威力多多益善,VK30.02(DB)一说是安装KwK 42 L/70式75毫米炮遇到了一些问题,一说是它最多只能使用60倍口径的75毫米主炮。关于60倍口径的75毫米炮,除了少数中文的网文和中国军事爱好者给杂志的投稿之外,笔者没有查到关于这种倍径坦克炮或者反坦克炮的任何资料,基本可以认定是误传。所以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如果不采用KwK 42 L/70,那么在成熟型号中,最多只能使用四号坦克后期型号安装的48倍口径的75炮,德军高层显然不会认可新式中型坦克依然使用旧型号的主炮。

而黑豹坦克最终采用的设计是,使用70倍口径的75毫米坦克主炮,正面装甲是55度的80毫米装甲板,长宽高是6.87*3.27*2.99米,接近虎式坦克。在此之中,载弹量功不可没:车内存储79发炮弹,自然需要较大的空间。重量也就达到了45吨。

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黑豹坦克的重量倒是和虎式最初的方案要求一样。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苏军第一次与黑豹坦克交战的时候,根据其主炮威力和外形尺寸,称之为德国T-5型重型坦克。但是获得了德方的详细情报之后,只好纠正为中型坦克。

虎王坦克

简单来说,虎王在战术和编制方面,是虎式坦克的替代型号,但是在设计方面,其实是黑豹坦克的放大型号。

主炮升级为尺寸更长的71倍口径88毫米炮,装甲虽然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但是厚度依然增加,最厚处达到了180毫米,侧后是有倾斜角度的80毫米装甲。

尺寸更大,7.38*3.755*3.09米。

载弹量方面,根据炮塔的不同,是80/86发,比虎式坦克只是略有减少而已。

在火力和防护力方面都比虎式坦克强,设计实质是黑豹坦克的放大,自然重量一路上涨至69吨。

从虎式、黑豹和虎王坦克的具体设计过程来看,德国高层追求更强的火力和防护力是坦克比较重的主导原因,也许深层次的原因是,德军希望通过装备质量超过对手的精良武器以质量战胜数量。

在设计细节方面,德国忽略了超重带来的缺点,比如:

机动性差,也许在战略防御作战中,坦克并不需要大范围的频繁机动,但是超重可能意味着难以通过更多的地形。

维修性差,超重使得故障率上升,发生故障或者战损后难以拖曳。

历史没有如果

笔者窃以为,二战德国中后期的坦克是可以避免超重的境地的。

如果应用二战时代的科技和设计理念,主炮方面,德国从虎式到虎王,从四号到黑豹坦克,仅通过提高口径身管比例来提高威力,如果改用提高主炮口径的方法,是否能避免设计大尺寸的车体?

载弹量方面是否可以大幅降低,比如T-34改用85毫米炮之后,载弹量降为60发,斯大林-2更激进,直接降为28发——当然这有设计时突然从85毫米炮改成122毫米炮的因素。


有人可能要说,德国在二战后期的时候,制空权丧失,后期补给车辆经常遭到对手的作战飞机,远程火炮乃至游击队的袭击,减少载弹量是否不妥?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虎王坦克自从在奥格莱德村遭到伏击,3辆虎王都是炮塔侧面被击穿,引起炮弹殉爆,此后禁止在炮塔内存放炮弹,备弹减为68发。(已和德方资料Tiger Im Kampf核对,属实)不也照样正常作战吗?

如果按照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主战坦克设计理念,即便不考虑装甲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设计理念,比如:

发动机改为横置,且与传动全部布置在坦克车体后方,这样可以省去传动杆占用的空间。

比如取消炮塔吊篮。

减少载油量,长途机动时挂副油箱,也是能够降低车体重量和尺寸,同时保持火力和机动性。

显然,二战德军高层更希望面面俱到,甚至冒着维修难度增加,易战损的危险,为了行驶平稳和射击精度采用特有的双排交错负重轮设计。这也从侧面说明,德国在坦克技术和设计理念方面,虽然是有一些独到之处,但没有达到划时代的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