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故事——三聚三散,布施典范〔编者按〕 毋庸置疑,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必将是圣贤辈出的辉煌时代!而时势不仅是造就圣贤,还必然重新发掘和弘扬圣贤!范蠡的传奇事迹,特别让当今的人们有贴近感、穿越感,深受启迪,是大有玄机的。本期刊登《范蠡的故事》以飨读者,正为顺天应人而已!诗曰《商圣赞》: 救亡妙策智谋详,功成身退慧眼强。 生财有道富万民,领袖世界亦无惶! 《大同境界》编辑部 有文财神、商圣之称的范蠡,也称陶朱公,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后来又成为巨富的商人。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同时也是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一个奇才他的人生历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智谋超人,位居名臣 提起范蠡,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立志复仇,便离开华丽的宫殿,撤除舒适的帷帐,夜夜睡卧在木柴堆上,屋梁上悬挂着新鲜的苦胆,醒来便上前舔舐,用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大志,最终成功击败吴国、称霸诸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往往是越王勾践,和他那被夸大的隐忍的意志力。其实,主导整个故事发展方向,并且最终使它有个圆满结局的,却是足智多谋的范蠡。如果没有范蠡和文种两个人的辅佐,勾践是绝不可能战胜吴王夫差的,更别说称霸诸侯了。正是范蠡洞彻历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导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王勾践,被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得性命。他又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了吴国,称霸中原。范蠡与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勾践辞行。勾践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又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也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二、白手起家,成为巨商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候就要像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在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到:“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征兆啊。”于是他归还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之后,他便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三、从头再来,成就辉煌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的首富。 四、三聚三散,布施典范 范蠡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而好行其德”。他富裕之后,没有像其他的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并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有三次之多。 范蠡因为善于聚财致富而又乐于施财济众,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为了表示对他人格的仰慕,后来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贴挂起来,以他为榜样。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地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谁了,只晓得他是财神了。礼拜财神也不是为了学布施,而是想从他这里求发财了。 听完范蠡的故事,我们心中是否有所启发呢?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羡慕范蠡,怎么那么容易就“财源广进”,自己为何没有那样的好运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佛法告诉我们:财布施才能得财富。 什么叫布施呢?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除你之外的一切众生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中国人常讲一个词“舍得”,很多人都会用,但是不知道这个俗语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上来的,是佛家的术语,就是“布施才能得到” 的意思。有舍才有得!你舍财,就得财富;你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你舍什么,你就会得什么。你舍得多,你得的就多;你舍得少,你得的就少;你不肯舍,你就一无所得。这也是因果,当我们种下帮助他人的种子,我们收获到了就是获得他人的帮助,如果我们种下的因是有所求,我们得到的果,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什么都能舍掉,念念为他人为众生,无所求,我们最终拥有的,就是永恒的光明,那就是佛菩萨的境界。 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学得要像佛一样,从哪里入手呢?要从布施入手,先从身外布施开始,慢慢把身心世界一切都布施了,我们就获得解脱,获得大自在了。 因果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这一生,命里有财富,那是过去世布施的结果。为什么我们有的人生在富贵之家,有的人却出身寒门呢?有的人能赚到钱,而又的人做同样的事也赚不到钱?这都是各自布施不同导致的。 陶朱公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多财富呢?这是他宿世布施之因加上今世努力之缘而结出的善果,现世有钱又再布施,所以财富更加增长。因此,我们要知道:前世布施,今世富有;今世又布施,所以更富有!财富的运转法则就是这样。至于我们从事哪个行业才能赚钱这个问题,其实不管你做生意,或者做工,或者从事某一个行业,这都是缘,不是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是过去生中你舍的财多,你命里就有财。命里有财,不管你干哪一个行业,都会发财。命里没有财富,你跟他经营一样的事业,你也赚不了钱。行业是缘,有因有缘,果报就现前,这就是赚钱的。 另外,为什么有的人轻易就能赚到钱,而有的人辛辛苦苦才能赚到钱呢?修布施时你如果很欢喜、很痛快,那么你得来的也非常自在;如果你勉强地布施,财也可以得到,但是得到的很辛苦、很费劲。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还有附加条件,那么你得到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布施一定要欢喜地去做,要“欢喜敬仰”地去行布施。我们明白了布施的道理,要学会放平自己的心态。“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强求到的,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的,强求也求不到!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怨天尤人,纠结自己现在的财富多少。转而要积极地去布施,这样我们将来就会得到果报。 也许有人要说:“我没有钱,怎么布施呢?”其实布施的种类有很多,刚才我们说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 1.财布施分为内财和外财布施,外财就是身外之物(金钱、宝贝、物质等),内财是身体。用我们的身体、脑力、时间去帮助别人,这是内财布施。 做义工就是一种内财布施。财布施的果报就是得到财富。用心做内财布施所得的福报比外财布施要大,如果我们在做义工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做出很好的榜样,大家愿意去效仿,就是一种法布施。我们的好榜样让看到的众生对佛法产生信心,心生欢喜,也是一种无畏布施。 2.法布施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烦恼、开智慧。法布施的果报是得到聪明智慧。 3.无畏布施是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没有恐惧。比如安慰别人就是一种无畏布施,吃素也是一种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 我们想要得到什么,就先去修布施。大家想得到财富,那就去修财布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尽自己的能力,不要勉强。布施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的心,布施的钱虽多,心不真诚,福报很小。布施钱虽少,出自于真心,功德大。什么叫修大福报?就是要真诚心去做。大富贵人家做这些好事,吩咐下人去办,没有真诚恭敬心,修的是小福。亲手布施,诚诚恳恳,福报就大。没有钱财一样能布施,做义工是布施,孝顺父母是布施,以劳力奉事父母,细心照顾父母的生活,是内财布施。劳力、财力的供养是财布施;日常生活中,想到他的习气爱好,无微不至地伺候、照顾他,为他服务,是法布施;使他安心、快乐、离一切忧恼,是无畏布施。一切有利于大众的事随手去做,都是修布施。 总之,要把握一切机会去修布施,有钱用财物帮助他;没钱用时间,做义工,以劳力帮助他;义工做不了,欢喜赞叹,用善念帮助他、赞美他、鼓励他。在力行布施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戒除悭贪、偷盗等恶习,按照五戒十善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获取福德圆满必须的法则,若能深深相信并开始奉行,圆满的福德就在不远处向您招手! 当我们的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境界自自然然就会提高,老话讲“福至心灵”,到那时我们很容易就会对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产生向往,自自然然就会趋向于西方极乐世界,对佛法自然就能深入下去。通过长期坚持功课、坚持学习、坚持实践,我们不但获得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财富增长、家庭和睦等诸多好处,最终我们还能回归本源,回到我们永恒的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