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返本报德——季谦先生谈清明节祭祀的真正意义

 易孜 2019-04-06

今日清明。万物生长至此,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亦是祭奠祖先之时,慎终追远,肃穆庄严。

本文为季谦先生关于清明节祭祀之阐释。

今天的题目是讲清明节前的祭祀。刚才讲了也有一些相关的,这里我就再讲几个要点吧。

其实古人的“”有宗教的情怀,但是不是狭义的宗教,宗教情怀是什么呢?有超越意识。超越就是超越一切现实,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明,不是现实的存在。对于现实之外存在的恭敬,或者是一种祈求、感通等等,都是属于“祭”所要达到的效果。

但是真正的中国儒家所注重的“”,不是一般的这种对不可知的神明的祈祷而已,它有特别的意义。依照宗教来讲,“”有“三祭”,哪三祭呢?就是这个“三祭”通于荀子说的“三本”,哪三本呢?第一个天地,天地是生之本,生之本就是生命;第二个祖先,祖先是类之本,类就是你的宗族、族类,你这一族的祖先生命之本;第三个就是君师,君师是治之本。君师我们也可以翻译成圣贤,圣贤是治之本,因为他教人如何做人,大到社会如何运作,这是君师,所以有三本。

有三本于是有三祭,祭什么呢?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这是真正的儒家所承认的“”。儒家很注重祭,为什么注重这样的祭呢?因为本,所以祭的最主要的意思是返本,还有报恩,这个本都对我们有恩,所以返本报恩。

那怎么表达返本报恩,返本报恩表达的方式是行这个礼,祭这个礼。但是行这个礼,或者说“礼云礼云”难道是这些祭品“云乎哉”?“礼云礼云”难道是这些鞠躬跪拜“云乎哉”?并不是,所以要致什么呢?致其诚敬。的意思是致其诚敬,这是儒家对于“”的一些很重要的本质要求。所以不是这样礼拜了就可以,而是为德之敬,所以一个有德者你去行祭礼神明才会接受。

如果像清明扫墓,这也是一种礼,也可以说是一个祭礼。清明扫墓所祭的是祖先,那孔子怎么说对于祖先的祭,或者是中国儒者怎么说的呢?“生,事之以礼”,礼不是诚敬嘛?你的心态不是诚敬嘛?“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一样的。所以“事死如事生”,事死就是祭礼,祭礼就是事死,去侍奉已经死了的祖先,就像事生一样,这就是宗教情怀。

什么叫宗教情怀?就是对于现实的活动之外,你的心灵还可以面对他有超越的态度,对于超越者有一种向往,有一种契接。“神之格思”,神降下来,祭的人致其诚敬就“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所以当时在祭的时候,祭祀的人跟他所祭的对象他们是面对面;假如没有这样子面对面的感受,你的祭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没有来,你没有感觉到他来,你没有感觉到他“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这样祭有什么意义?所以,你如果不参与这个祭,这个祭也没有用,所以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

而孔子说如果祭的时候,参加祭祀的心中没有诚意,也没有感通于被祭的圣贤或者是祖先或者是天地之神,如果没有感通,这个祭也是空的。所以在这里显示出人的心灵面对现实世界之外,还可以面对一个超越一切的世界。好像他存在一样,这时候不是我们去讨好超越者,去巴结那个超越者,我们去跟他交换,不是有条件,不是这样。是致其诚敬,恍然神明如在,当时你的整个人格生命就竖起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启发,就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提升,从这里感受到人格的广大、高明和尊严。那时候,你一个祭祀的人跟被祭者的对象是可以融会,是可以感通的,这才是祭祀最重要的意义。

所以,祭祖先如同祖先还在你面前,这个德是多么的广大,所以慎终追远。慎终追远是什么?慎终就是葬之以礼,追远就是祭之以礼。当你慎终追远的时候,我们能够让你的人格生命得到一个提升,得到一个清明的洗礼。刚才同学说,他参加过很多次的释菜礼,不管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是正式祭祀,他都感觉到心中一片的清明,就是这个道理。那个清明是什么神明让你清明呢,还是你自己清明呢?他都已经分不清楚了,所以是神明降福于你,还是你自求多福呢?那时候是同一件事,懂吗?这是祭祀最重要的意义。

所以祭祀要致其诚敬,古代的礼有五种——吉凶军宾嘉。军礼,军事,就是像阅兵大典的那一种,古人可能有更多的仪式。宾礼,宾礼当然是迎宾。嘉礼,比如说结婚,各种庆祝,这个都是嘉礼。凶礼就是丧礼,吉礼就是吉礼,祭礼称为吉礼。所以在丧礼的时候是要哭的,在祭礼的时候是没有哭的,当然如果在扫墓的时候想念很多,当然也可以比较悲伤。

但是中国古人祭礼定为吉礼,这是很有智慧的一种制礼作乐的精神。对于比较远古的尊之为神明——我们尊之为神明就代表他的德是超越的,你所祭的对象他的德越高,你就越要致其诚敬,当然你越致其诚敬的时候,对于神明而有心灵的感应也越强烈,而这个时候不是悲伤的事情,反而是一种满心的充实、饱满,这里就有一个吉的意思,所以祭礼是吉的。

越能够祭越古老的祖先,或越超越的神明是越不容易表现的。所以古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祭天地的,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的,诸侯可以祭地的,不是人人都可以祭天地的,因为天地太高。祭祖先,只有祭拜,而天子还有谛礼。“或问谛之说,子曰。”有人问谛的道理,孔子说什么了?“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里《论语》提到两次谛,谛礼是祭祖先最高的礼,那么什么叫谛礼呢?谛礼就是祭祖先祭到最原始的祖先。怎能推到最原始的祖先呢?以天来配这个祖先,来一起去祭,这叫谛礼。

弟子说为什么要有谛礼,这个道理在哪里?或问谛之说,孔子说不知道。孔子哪里会不知道呢?不跟他谈,为什么呢?假如知道这个谛礼的道理,什么叫知道谛礼的道理?即知即行。你能够知道谛的意义,你能够在行谛的时候,行谛礼的那种感受,当这样的时候,“其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治天下就好像拿手掌来看一看,清楚明白。

可见谛礼意义的重大,那谛礼也是有其节目呀。但是祭的人你要知道祭的对象是什么,你的德,就是你心中的诚敬能不能够与你所祭的对象而有一种感通。你怎么能够感受那么高深?当有一个人能感通那么高深的时候,慎终追远,明德就归厚了。一个为政者他的心灵能够体贴到这么深远的意义,他有这么大的诚敬,纵使是在谛礼这么大的诚敬也会去感通他,会去锻炼他。

平常也要能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你在做祭祀的时候对于神明有敬也可以能够启发你、锻炼你平常为人处世的敬,你治国也要敬,当你治国能够敬其事的时候“其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所以谛礼是最高的祭祀,因为追的祖先最远,当然你的德也要最高。所以“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将祭酒洒于地上以降神。孔子看谛礼看到“灌”这一步就不看了,因为鲁国行禘,已属非礼,行“灌”仪时尚存敬诚之意,此下便懈怠流于形式。没有那种诚敬,没有那种资格,他的心中没有那种资格去祭他最高的祖先,那孔子还看他做什么!

所以各位不容易啊,要行祭祀。不管是祭天地、返本,返生之本,生就是生生不息的,生长万物。返本,报这个天地之德,返本报德;祭类之本,祭祖先,返你的族类之本,报族类之德;祭圣贤,传教化。没有人文教化,怎么治理国家政策?没有人文教化,这个世界老早就毁灭了,怎么还能够有我们安居乐业呢?所以也要祭圣贤,返文化之本,报文化之德。

所以祭祀的时候要有这样的态度,透过祭祀来启发自己,所以一到祭祀的场合,大家一定要好好的把握这个机会,有祭礼的时候,千万要反省自己的诚敬够不够,即使是一般的日常生活,随时都要有这样子的诚敬。

所以孔子说“虽蔬食菜羹瓜祭”,有人都用瓜祭,蔬食,粗的饮食。炒米饭就是蔬食,或者是黑面包,现在炒米饭、黑面包都比较贵(众笑)。那些时候吃不起白米,吃不起精米,精益求精的精,精就是白米的意思,是从米已经碾掉壳了,糙米了还不够精细,精就是把这个糙米再提炼一次,再摸索一次,让它变成白米叫做精。所以孔子所吃的米是糙米,是蔬食。菜羹,菜煮的羹,菜和羹就是吃的非常简单。“虽蔬食菜羹瓜祭”,有人说为什么还提瓜呢?蔬食菜瓜的瓜可能是错字,这个字写错了,是虽疏食菜羹“必”祭。不是你吃的好吃的,我来祭一下,是任何的简单的食物要吃之前都要祭。“虽疏食菜羹必祭”,而且祭的时候也一定要怎么样?“必斋如也”,这里不是简单的祭一祭,不是这样子,任何的祭都要有这么的诚敬。从慎终追远,从谛之礼,或问谛之说的谛到慎终追远的祭,一直到饮食的蔬食菜羹瓜祭,都要“斋如也”,斋是敬。

我们的书院饭前也都是必祭,虽然我们吃的也是“蔬食菜羹”,现在的厨房是净老师负责,她提倡“蔬食菜羹”,(众笑)她说这样比较健康,我们也都必祭,必斋如也。我都告诉学生,其实他们也都行祭餐礼,祭餐礼小小的一个祭,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我们书院的祭餐里的礼仪,行祭餐礼要端身正坐,我看每一个学校祭餐礼都做的很好,那个时候全体都是非常的严肃、恭敬,敬几分钟再吃饭。这样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很好的氛围,所以那个祭有大有小,最重要的是诚敬,你祭的时候诚敬,不只是在祭礼当中,人生任何时刻也都要用诚敬之心来面对你的生活,这就是祭礼最重要的意义。内心诚敬,诚敬为了什么?为了返本报德。返本报德不是你去报了谁的德了,其实在这个时候,你这点德也因此提升了。

这是我对于这个题目的一些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希望我们大家也有一些这样的感受,帮助我们的人生随时都可以提升。

谢谢各位!

(文字未经季谦先生修订)

编辑 | 乐平

文字录入 | 徐金霞

主讲人 | 季谦先生

来源 | 摘自文礼书院教职员工培训季谦先生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