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胡同文化之菊胡同

 海天1949 2019-04-06
2013-09-06 13:52:49.0 

网易河北讯    古城有一条名字很美的老街巷——菊胡同。曾经,这里多宅院,还建有保定最早的会馆。如今,这里已是新样貌,继续书写胡同的故事。

菊胡同旧照(林长庚 摄)
菊胡同旧照(林长庚 摄)

保定最早的会馆

记者在网上查找保定街巷资料时,从一个帖子中看到一句话:“我非常想念菊胡同,小时候在那儿住过多年呢。”简单的一句话,流露出对老胡同的深深惦念。于是,记者关注的目光也被这份惦念牵动着,停留在了菊胡同,并向专家请教了有关菊胡同的历史变迁。

1989年的菊胡同风貌(林长庚 摄)
1989年的菊胡同风貌(林长庚 摄)

“说到菊胡同就要提一提早年间胡同东口路南的中州会馆。保定会馆历史最久的就是中州会馆,也称河南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对保定的会馆进行过深入调查考证的退休教师陈伯涛对记者说。“中州会馆有房110间,义地28亩,在南大街和菊胡同分别开门。馆址按功能可分馆务院、客房院、管理人员居室院和仆役院四部分。”

中州会馆及周邻(陈伯涛 手绘)
中州会馆及周邻(陈伯涛 手绘)

馆务院为东西向三套院,街门开在南大街,临街为中西合璧式铺面房,中间开口,前院接待院配房10间,二院议事院,居中建有前后宽廊高房大厅6间,东西配房8间,院中环廊相连,后院为高大廊房6间。客房院、管理人员起居院和仆役院三组院落,街门开在菊胡同,为中式大门楼,门额悬“嵩松里”黑底金字匾,进门一长胡同,胡同底与馆务院相通。贴街门东侧是仆役院。胡同西侧是客房院,南北向前后三进,前两进正房各5间,后院增建厢房4间,各院均另西向开院门通工作人员起居院,起居院为一列9间西房。

陈伯涛介绍说:“在清末兴办新式学堂热潮中,一些会馆顺应时势办起学堂。其中最早出现的就是光绪三十年(1904)候补道吴篯荪在中州会馆办起的‘中州公立高等小学堂’,有学生50人,教职员4人。宣统元年(1909)又办起‘中州公立中学堂’,有学生20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收为公产,由保定专署和机电公司分别占用。”

中州会馆旧址(资料照片)
中州会馆旧址(资料照片)

中州会馆是保定最早出现的会馆,那么为什么当时会有会馆出现?我们请专家进行了细致讲解。据介绍,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之人在京城、省城及大商埠所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之用。保定会馆的建立源于北京,北京会馆的建立始自明朝。每逢大比之年,全国各地应试的举子有六七千人赶奔京师。殿试后,榜上有名的进士平均不过200余人,不能中试者,有一部分只好滞留京城,继续用功。这些举子在本地都有了一定影响,一些寒门士子更令人体恤,因此,在京任职、经商和旅京的同乡,在有关人士号召下集资购置房产以招待本地区来应试的举子,因应试首场由礼部主持称“会试”,所以称之为会馆。

各省在京建起的会馆,直接影响到保定,作为畿府重镇,是南方诸省进京必由之地,于是京南几省在保定的同乡为解决其同乡子弟赴京赶考或商贾赴京途中住宿之便,陆续建起了会馆。到清末,外地来保经营的商贾日渐增多,很快形成以地域划分的行帮,这时成立的会馆为纯商馆性质。到20世纪40年代末,保定的会馆只剩下8所,会馆房屋均已年久失修,多已无力管理,渐渐沦为大杂院。1954年,对这些会馆进行了改造接收,会馆的历史使命就此终结。

最初名为“局胡同”

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有的人感觉菊胡同得名一定与菊花有关,还有的人猜测历史上曾有菊姓大户人家居住于此。我市地名文化专家郝毅生说:“这里最初是因开设镖局南局而得名局胡同。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即开通于各地商业运营之路,随着财物运量的不断加大和保护财物运输安全的需要,相应的在北京出现了镖局。随后在保定开设了镖局,镖局所在的胡同因此得名局胡同,民国初年才改为菊胡同,并延用至今。”

专家说:“菊胡同街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两侧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四合院,最大的院落就是中州会馆。”胡同东至南大街,西至省府前街,处于莲池后部,路长220多米。西端路北大院为光绪三十三年(1906)清苑知县黄国宣奉命建的昭忠祠,奉祀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莲池殉难的户部尚书崇琦(称崇公祠)和甲午、庚子阵亡将士。民国建立后,建滦州起义殉难的王金铭、施从云等祠堂,后由红十字分会占驻。民国25年(1936),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在院中建房40间成立讲学院,倡导古学。开课仅数月,即值“七七”事变而停办。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冀中保育院迁入,后改名河北省保育院、河北省第一幼儿园,1958年更名为菊胡同幼儿园。

据介绍,胡同西部路南临街中西合璧式大拱旋门是20世纪20、30年代保定著名商业文化大户群玉山房的球拍厂。群玉山房开业于清末民初,经营书籍、纸张、文具和体育用品,总店设在西大街,并在上海设申庄,哈尔滨等地设分店,保定总经理是苏兰田。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欧美文化影响,体育活动日渐活跃,球类运动尤甚,但运动器材全赖进口,价格昂贵。苏兰田适应时机与老木工张润如,仿效进口球拍的规格质量,研制成功了自己的产品,于是开办了“群玉山房球拍厂”,有职工70多人,所产球拍美观耐用,而且价格低。

来源:保定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