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为何要千里迢迢回乡扫墓?

 昵称21405352 2019-04-06

对一个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清明为何要千里迢迢回乡扫墓?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要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词是乡土。

中国文化特重乡土情谊。所以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叶落归根,告老还乡。代马依风,狐死首丘。

即便很多人活着没有回去,死后也要归葬乡里。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愁世界,越是全球化的今天,越有独特的意义。

维系游子与乡土的诸多纽带中,最重要一条的就是墓。

无论走多远,无论如何疲倦,伤痕累累,因为父母、亲族、友人的坟墓,让我们有了根的感觉。假如斩断了这个纽带,也就等于将游子变成游魂。在高节奏的现代文化碾压下,个体将更加虚无。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也将大打折扣。

第二个词是感情。

中国文化是一个重情的文化。这个情起于血亲之情,却超越了血亲之情。

中国古人特重五伦:父子、夫妇、长幼、君臣、朋友。

将“朋友”与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君臣并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大特色。

高山流水,季子挂剑。

从《史记》的管鲍之交,到王右丞的《哭祖六自虚》,从中应该不难感应到友情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所以,清明祭扫感怀的,也就不仅仅是亲族,也包括了友人。

推广出去,烈士之祭奠,古战场之凭吊。都是现代清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不局限于一家一姓,一时一地。

第三个词是生死。

人生下来,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只要是人,肯定会死。

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世界,但最终可以选择坦荡的笑着离去。

所以,生与死,是一体两面。只有懦弱、衰老的文明才讳言死亡。

传统中国的死亡教育,首先是在坟墓前完成的。

很多外国学者认为中国人没有超越性信仰,其实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表现。

墓园就是中国人的圣殿。

在这里,无论你面对的是亲族还是朋友,乃至从未谋面的先贤英烈,都不难在默默无言的心灵沟通中,汲取到超越时空的力量。

事死者,如事生。

这六个字,只有在坟墓前,才能深刻体悟到其背后真正的力量。

而中国人顿悟死,仍是为了更好的生。

包括选择清明时节本身,就已经写下了祖先的期许。

清明是春季踏青的好时节,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多雨的时节。这种春日的细雨,冲淡了喜悦,但又非凄苦和绝望,而是一种淡淡的哀愁,清浅的惆怅。

这就是古人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古人选择这样一个时节扫墓,其实是希望活人能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生生不息。过程是肃穆的,但绝非一味伤痛凄苦。

希腊之后无希腊,罗马之后无罗马。但中国能屡扑屡起,传承至今,由中原之中国而为中国之中国,东亚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乡土、感情与生死担当的凝聚。

但是,忙碌的现代人,真的是忙碌。虽然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低头看手机,但在时间碎片化的趋势下,真的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感受一下乡土,回味一下感情,思考一番生死。

所以,给大家一个假期,保留一个传统,绝非累赘,其实是一次难得的修炼。

你说清明的扫墓是形式,我说它确实是形式,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形式。

也许,太多的形式主义,太多的泥古不化,太多的道德绑架,已经搞坏了我们的感受。但是,改变就在自己的心中。转念之间,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天地。

拿起背包,哪怕只是一个人,轻轻松松踏上行程,不是哭哭啼啼,而是坦坦荡荡。

告别钢筋水泥的密林,回到自然之中,让脚踏在泥土里,用心灵去链接逝去的时光,感悟先辈的筚路蓝缕。说出心里无人倾诉的话语。

这就是中国,中国人的清明。你与我,共同拥有的节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