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葛丨最大的修行就是无修而修(二):修行只是一种觉知

 圆二书斋 2019-04-06

图片|网络   文章|群聊   录音|102B   编辑丨沙拉  

  整理丨心悦(雯)/ 丽燕 / 小妖 / 咯咯吾

无修而修(二)-03 来自奇迹广场葛葛漫谈 00:00 14:28

01

同学:我这两天一直练耳根这一课(注:《「全然允许」练习第3课》)有紧绷的感觉,我看到了这个紧绷的感觉;我也看到「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念头。

平时练的时候就一直觉察着它们,然后允许、允许。这就变成晚上睡觉睡不安稳,感觉晚上睡觉有一部分一直是醒着的,还有一部分是睡着的,不安稳。

到晚上,紧绷的感觉就特别明显,白天我还能觉察到的那紧绷感。睡着了,那个紧绷感好像一直在梦里面,睡不好。

葛葛:「睡得安稳」和「睡不安稳」这两种相没有区别。

问题就是我们长期处在一种状态里面,那个状态就成为了我们的标准。

在相的层面,一旦相出现了别的情况,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问题,这问题就是因为分别。

比如,一个人长期是早起早睡,突然有一天他失眠了,他就觉得他有问题。

问题是对比出来的,

没有问题,

问题就是分别心的作用。

因为你的这个状态久了以后,那个相就成了你的执着所在,就成了你的标准,你觉得那个才是正常的,只有那个才是合理的。

那个不能成为标准,因为人生,这个世界就是无常的,无常本身就包括了会有阴晴圆缺,会有起伏变化。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接受。

不睡,就有不睡的时候,其实没什么。谁都有一阵子会很嗜睡,有一阵子完全不睡觉的,谁都有这种状态。

很多失眠的人的问题是怎么搞出来的?

有一些人也失过眠,但是很快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因为他平常心看待,他失眠就失眠吧,晚上干脆就不睡或者是唱一段。

很多失眠的人,为什么失眠最后变成大的问题?

因为他一直在抗拒失眠,

他觉得那是一个问题,

他用各种方式想消灭它,

想要处理它,

结果都在加强它,

这些都是你本质里面有的。

变成了用所有的方法,用尽也睡不了,因为他在对抗嘛!

为什么有一位同学的失眠和便秘好了?因为我告诉她,她没有问题:

你的作息跟别人不一样,

你就是你自己,

你有自己的生物钟,

你有自己起伏的时间,

你不睡觉,白天比较不活跃,晚上活跃,这整件事情没有问题,一点问题也没有。

所以,有问题吗?一点问题也没有。

你「睡不着」的那个相和你「平时在睡」的这个相,还有包括睡不着了以后觉得很不安,会觉得特别的精神紧绷,你感受到的所有感觉,平等看待,没有区别,是正常的。

这些都是完美的呈现,用这种眼光去看就可以了。

02

还有就是,我有一个录音讲到什么是修行(注:《102C-葛葛谈修行就是好好玩耍》)。

修行就是玩,玩就是修行,

修行只是一种觉知。

修行不是你做完了所有的事情以后,再搞出一个单独的相。

比如,我再单独做练习手册,我再单独看书,我再单独听录音。

如果你把修行定义在只是看书,只是听,才是修行,那么你只要离开了这个形式,你就会紧绷。

小我就会打击你,小我就会说,

你看你今天没有听录音,

你今天没有看书,

你今天没有做练习……

你马上就内疚了。

其实你看书也行,听录音也好,目的是为了加深那个理念。

你每天听一点点,看一点点就够了,你把你学到那一点点的理念作为一个提醒。提醒什么?

提醒着我们在行住坐卧中觉察。

不是要把修行的整个形式,框在修行的框架里面。如果这样子,「修行」、「玩」和「你不修行」没有任何区别。

不修行,有不修行的局限;修行,有修行的局限。

比如看书的目的,只是让我们把学到的那个理念带到生活中,你要有觉知。比如你在打游戏的时候,带着这个觉知,你爱玩游戏,你就去玩。

因为人是这样子的,在这个世界没有很好的禅定功夫,玩游戏也玩不赢。

玩游戏也不是一件可以想玩就能玩的事情上。像我就玩不了,玩几把,人家把我杀了,我就愤怒了,我就不平安了,你看这就是禅定功夫,这就是你的觉知所在。

如果要玩游戏,就尽情的玩,你不安的时候,觉察那个不安就是修行。

什么你都可以体验,包括看电影,看电影也是修行。修行的方式就是:

玩游戏也是修,

看电影也是修,

看书也是修,

听录音也是修,

洗碗也是修,

带孩子也是修,

做家务也是修,

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修,只要你在不安的时候,有觉知就好了。

包括你天天泡群聊,绝对是修。打麻将也是修,没有很好的禅定功夫打不了,打两盘就受不了了,连续输个五把,平安就丢了。

没有强大的觉知在的,你做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做什么都是修,就是不要局限修行的形式,你就去找你喜欢的。

你喜欢泡群你就泡,因为很简单,群聊也是需要心智强大才能泡。

如果心智不强大,我可以告诉你,就是在一个小群里面聊不了几次就分裂了,各种宽恕课题就又来了,就受不了,要逃避人群了。

03

葛葛:所以修行是什么?只是一种觉知,修行就是玩。为什么是玩?

因为这个世界,你不能把问题当真,你不要把梦境里面的那些问题当真,把问题看得太真了,就代表你把罪咎当真。

如果当有一个问题发生的时候,你还跑去玩,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你这个态度就已经在表明,你根本没有把小我给你设置的那个问题当真。

小我给你的那一堆罪疚感,你没有放在心上

修行就是好好的玩,好好的玩才能摆脱罪疚感,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出梦,这才是修。

修行就是玩啊!每天有点只字片语,你听录音也好,做练习好,你只要带一点观念出来,带点觉知出来。做你喜欢做的,因为到处都是道场,工作也是道场,聊天都是道场。

小飞虫:这就是J兄说的,像小孩一样,小孩更接近天国。

葛葛:是,是,因为他不当真,就是他那种童真的状态。

小飞虫:小孩是不当真,但是他是越来越当真。这种练习,我们练着练着心境就会变成小孩,会变成孩子的那种心态,就是比较当下。

但跟孩子有个区别:你的方法就是练回去的,这是你的方向。

小孩是迷的,他虽说现在不当真,他大一岁当真一点大一点,他是往当真的方向走,就是那个速度、方向,对不对?!

葛葛:对,对!所以,我们现在的教法就是让大家明白最大的骗局就是修行,修行只是要认识了你自己以后,带着觉知用玩乐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

你要认真解决,问题解决不完的,到死都解决不完,再解决一百遍也解决不完。

因为在二元中,

「我」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跟小孩不同的是,我们有正知正见,知道为什么可以回到孩子。小孩子不知道他为什么,小孩子虽然不把罪咎当真,但是他不知道,他没有正见啊。

所以,大家开心地玩耍吧,学习不要那么紧绷。

04

小飞虫:刚才琪琪问,你评判了那些天天看书的人和这些天天玩的人,又分别了,这也是评判。

葛葛:不是。我们不要去分别我们的分别,不然我们没有办法说话。我说的这些话和我前面说的话,你要用一个很平等的心去看待,不然你又绕进去了,你没有办法说话。

你就是平等看待,不要又多了一个评判的念头去评判别人在说什么,这样子,又绕进去,你就是很平等地去看待他说的每一句话,他的怎么怎么样,就是这样看,就这样看就可以了。

同学: 一判断就又绕进去了。

葛葛:对。又绕进去了。修行最后要做什么?

要做真人,

就是正常人,

就是有七情六欲的人,

有喜怒哀乐的人。

因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你是在替众生无罪,你能接受自己,就能接受众生。

所以,看起来有喜怒哀乐的人,他对喜怒哀乐没有评判,这就是最大的无罪目光。他比那些强烈控制自己情绪,不允许自己有喜怒哀乐的人更功德无量。

因为不允许自己有喜怒哀乐的人就不允许别人有,别人有了他就会评判,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从相上面这个层次来搞,你永远搞不完的。

同学:判不判断都是平安的,一切都是平安的。

葛葛:是的都一样,「你判断」和「你不判断」,所有这些相是平等的,用平等的方式去看。

世光:琪琪刚问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有的人会掉进去。

打比方,葛葛讲平等对待所有的判断,有些人听到这个,但是他会对这有一个判断。

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也会有一个判断的,那个判断本身,所有的判断就是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

我们听到、看到别人起心动念;听到、看到一切发生的事,一直要给予这个平等,然后背后那个融合力量,那个允许就出来了。

葛葛:对对对,平等。要不然我们又会打回原形,又要去判断自己的判断了,那还是在分辨,绕不出来。我们就是用最轻松的方式表达,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05

秀芹这个不分别和不判断,指的是纵向方面的不分别和不判断,不是横向方面的。

纵向方面,我们回到了白板(注:也可理解为下图的白纸),又回到了觉,回到了真实身份,然后这是不判断。

我说横向、纵向,大家比较容易领悟,不在横向里面绕,而且这样容易解放出来。

所有的判断,如果在横向方面,不管是绕了第几道,你会越练越累。咱们把横向的判断,跳到纵向方面,那么说都是平等的。

你在横向方面可以随便判断,反正最终觉醒的不是个体身份。做人这方面,可以解放自己,随便判断,随便玩。

葛葛:对对对,你补充得非常好。

小飞虫:你说的横向就是白纸上(注:下图)那个圈内的判断;纵向就是从那些字回到后面的白纸。这个补充非常好,非常清晰,谢谢!

图片制作:咯咯吾

葛葛:就是要让我们不要搅进自己的判断,不要又去用一个判断、不判断去抵压自己其他的判断,因为那没有区别,那还是念头的层面。

「我不能判断」和「因为我刚才判断了」这两个念头一点区别都没有。

真正的不判断是:

你允许有这些想法,

这些想法是并存的。

用这种眼光来看,

才能真正从所有相的层面抽离出来。

不然,你搞不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修啊修啊,再修二十年也还有烦恼,因为他不知道原理,解脱不了啊。

看着这张图上面有各种的判断,但是你只要有觉知在,你就不怕,你只是在后面的,你只是利用这个判断在跟人交流。

在这个人世间,你起心动念,你开口说话就是要判断,不判断怎么交流,不判断怎么传道,不判断怎么分享?没有办法不判断。

那么,要怎么样做到不判断,很多人就觉得那我就不能说话了,那我要止念了,或者我要把这一块全部擦掉,这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是,你就是这个纯粹的觉知本身,你只是通过你的判断在跟外在交流,但是你要明白你是觉知本身。

很多人不修是不明白他是后面这一块(注:上图中白纸),他以为他是这一块(注:上图圈内的自我)。

所以凡夫跟觉者的区别,在自我的上面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有觉知,一个没有觉知。但是样子都是一样的,从表相上你看不出来。

同学:允许一切「如实如是」的存在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