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华(32)黄帝,是一个人吗?

 澴川行者 2019-04-07

我们都知道,黄帝乃至于五帝,他们都有多大的寿数吗?

算一算,他们每个人都活了多少岁,这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那么,这个有趣的问题,能不能够得到解答呢?

我老曹,是这样解答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中国历代纪元表》显示,中国夏朝,是起于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禹,终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夏傑。

也就是说,中国夏朝产生的年代,是距今4090年左右。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一些考古学上的数据。

离夏朝最近的前代文化,是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其中:

河南庙底沟类型,距今4900年-4800年。随后转成河南其它地区类型。

河南其它地区,距今4600年-4000年,基本上与夏朝的年代相接。

山东地区类型,距今4500年-4000年。基本上与夏朝的年代相接。

山西地区类型,距今4500年-3900年。提前100年结束。

陕西地区类型,距今4300年-4000年。基本上与夏朝的年代相接。

而在龙山文化之前,中国地区主要的文化类型是:

豫西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4800年;分为6000年-4900年;4900年-4800年两期。

辽西红山文化:距今6000年-5000年;分为6000年-5500年;5500年-5000年两期。

山东大汶口文化:6500年-4500年;分为6500年-5500年;5500年-4800年;4800年-4500年三期。

另外,还有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距今5500-5300年;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那么,根据这些考古数据,历史传说与史籍记载中的黄帝时代与五帝时代,应该是对应于考古学上的哪一些文化年代呢?

黄帝取代炎帝而君临天下,从表象上来说,是部族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

但是,它的实质,从政治体制上来说,就是各部族贵族阶层的形成,促进了部族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下层百姓主张权利,要打碎部族贵族集团之权与利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加强部族以上中央机构之权与利的主体地位,借以维护下层百姓的权与利;从文化上来说,就是生产的发展,导致全社会要打破地方贵族集团的文化垄断地位,促进社会文化的阶层性下移,以及横向上的统一与融合。

那么,以这样的基准来判断,发生在距今55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变革,就是这场社会运动的滥觞;

而距今4900年-4800年的庙底沟文化二期,即庙底沟类型的龙山文化之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实际上,就是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以及蚩尤氏领导的东夷氏部族之间的决战时期;距今48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二期的终结,就是炎帝部族和蚩尤氏部族战败,黄帝部族正式君临天下的时间。

那么,按照这个时间来推算,从黄帝登基到夏禹登基,这里面的时间,大约就是4800年减去4090年,得数为710年。

710年之间,更换五位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平均每位帝王的在位时间,是142年。

142年,再加上帝王登基前的少年成长时期——就算是少年得志,15岁登基——那么,平均每个帝王的寿数,是157岁。

这中间还不能有哪一个帝王短寿,否则,另外有一个帝王,那就不是“人瑞”,而是“人精”、甚或是“人妖”了。

真正是没有一个短寿的,个个都是高寿啊。

可是,——五个帝王,个个都是这么高寿,谁信呢?

老曹是不敢信的。

那么,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他们每个帝王,都是一个人吗?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五帝本纪》之黄帝部分的注释文中,有这样两段话:“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按照这两段注释的意思,有熊氏,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还有太史公司马迁本人所述的轩辕氏(有可能就是帝轩氏的另一种叫法),就都为一个人,都是黄帝本人的名号。

然而,在《五帝本纪》舜帝部分,太史公司马迁本人,又是这样说的:“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按照这段话的意思,帝鸿氏与缙云氏,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了——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不才子”。

替《五帝本纪》作注释的人,其说法,却与《五帝本纪》作者太史公司马迁在这同一篇文章中的说法,大相庭径。

这应该不是这个作注释的人,并没有看清,太史公司马迁所作的《五帝本纪》原文吧?

连原文都没有看清楚,他还敢来给原文作注释?

那么,如果他看清了原文,又怎么会在注释之中,公然地抛出与原文意思相反的言论呢?

从他“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这样的言语判断,这个注释者,是在有意地和太史公司马迁唱反调啊;并且,他还显然是底气十足,自有凭恃的啊。

那么,这个注释者,是不是真的有所凭恃呢?

不管他有没有凭恃,根据老曹前面的推断,这黄帝,就不应该是一个人,而是和神农氏、女娲氏、伏羲氏一样,是同一个世代中,前后若干个领导者统一的名号。包括后来的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名号,都不是一个人的名号,而是同一个世代中,若干个领导者统一的名号。

只有这样,他们的平均年龄,才有可能达到157岁。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啊。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这是《五帝本纪》开头的一句话。

然而,黄帝是不是少典的儿子呢?

这个“少典之子”的“子”,应该怎样理解呢?

少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这个部族发展下来,就分成几大宗族;而在宗族里面,又分成几大门分;在门分里面,又要分成更小的门分;更小的门分里面,还有更小的门分;直到一个小小的部落。

这样,所有的宗族,都是“少典之子”;而所有的门分,就是“少典之孙”。门分相对于宗族,就又是“子”。

“子”之中,有继承正统者,就是“太子”,不继承正统的,就都是“公子”。

“公子”之“子”,就是“公孙”。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就是说,黄帝出自少典氏部族,但不是属于继承少典氏正统的那一个宗族或者门分。他是少典氏的“公孙”。他的名号,为轩辕氏。

那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这段话又怎么理解呢?

这就是说,黄帝所在的有熊国,是少典氏的“二公子”发达之后,另外开宗立派,所建立的国家,不是少典氏的“太子”继承少典氏之正统而承袭下来的国家。

而作为一个国家,她有几代君主,且各个君主,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号,分别为有熊氏、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

但是,相对于历史,这几代君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是有熊国的君主。

所以,说有熊国的国君叫什么?

这几个名号,都可以叫。

因为,有熊国的国君就是黄帝,所以,这几个君主,就都是黄帝。

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就对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他们各自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黄帝族,是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宗族。

这个宗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分化为了若干个小氏族。

而当继承正统的小氏族衰败之后,同一宗族中的另外的氏族,就接受禅让而继承大位。

新的继承大位的小氏族,要立自己近祖的牌位在正位,就必然要更换祖先牌位的世系,以至于必须给这个新的世系命名,从而也就导致给继承大位的本氏族的世系命名。

这就是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之名号的来历。

所以,五帝中的每一个帝号的更替,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氏族性王朝的兴替;就代表了一个氏族性王朝的衰败,另一个氏族性王朝的兴起。

那么,这五帝之中,每一代氏族性王朝的衰败,是什么原因?

每一个氏族性王朝的兴起,又是什么原因呢?

虽然史籍记载阙如,但是,我们从不断的考古发现中,就可以感觉到,在黄帝打败炎帝与蚩尤,统一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地盘,有多大啊。

看一看黄帝时代的早期,辽西、山东、陕西、湖南,这些,都是他们的地盘。

可是,到黄帝时代的晚期,辽西——伏羲氏部族的老家,还在他们的手里吗?

黄帝时代,还有过“北逐荤粥”的记录,并且,还“邑于涿鹿之阿”。

到了颛顼时代,就是“北至于幽陵”了。

大概,他们是没有北逐过谁谁谁的吧?

而他们“邑”在什么地方呢?

太史公司马迁,为尊者隐,不敢说。

可皇甫谧说了:“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这比“涿鹿之阿”,是往南去了一大截。

到了帝喾时代,就是“溉执中而遍天下”。

北至于什么地方?

就不知道了。

而他们“邑”在什么地方呢?

太史公司马迁,又为尊者隐,又不敢说。

又是皇甫谧这个大嘴巴说了:"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

啧啧啧,相去于“都帝丘”,由南去了一大截。

到了帝尧时代,“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

而其“邑”在哪里呢?

这个,太史公司马迁是不会告诉你的。

但天下“无礼”者众多,就不怕揭人短,竟然众口一词地说:“尧都平阳,於诗为唐国”。

唉,“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大尧帝啊,和我老曹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要是我老曹,我就要“邑湖南长沙”。

那里多安全啊。

这平阳,仅仅是比偃师西去了一点点,周围就有点小山而已。

这里安全吗?

我们的尧大帝,真心英雄——。

到了虞舜时代,“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

“邑”在哪里呢?

太史公司马迁不说,我老曹,也真不好意思说——。

偷偷地告诉你们吧,在山西省的西南边,永济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