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4月7日,朱元璋大兴南北榜。  洪武三十年(1397)4月7日,科举会试(丁丑科),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官,录取了五十一人。经朱元璋当廷面试,赐陈安(安阝)为第一名。 这五十一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于是,那些没有被录取的北方人上书朱元璋,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只录取家乡人,是营私行为。

当时南方经济文化都比北方发达,南方考生成绩优于北方考生,原本很正常。但是一些北方落榜考生却借此大做文章,联名上书,集体喊冤。 朱元璋立刻成立了以张信为主的十二名饱学官员调查组,严格调查涉案官员和已被录取的考生,并对落榜的北方考生复试。 
经过调查,被录取的南方考生都是凭真才实学,考官并未徇私舞弊。而北方考生经复试,确实水平有限,难以录取。 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引起北方考生强烈反对,很多北方官员也出来声援,认为调查组也有问题,接受了考官贿赂,故意把问题考卷和低差考生拿来说事。一时间群情激奋。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朱元璋突然宣布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是“胡蓝余党”,是反贼,从重处理。十二调查组等人也获罪被凌迟处死,状元陈安(安阝)被车裂,罢黜所有上榜的南方考生。
 六月,朱元璋亲自主持科考,录取了六十一名考生,全部都是北方人,被称作“北榜”。 自此以后,科举考试不再是“全国统一”凭成绩录取,而是南北分开,凭地域各自录取一部分。地域差异化录取的规则沿袭至今。

客观的讲,“南北榜”事件是朱元璋为了缓和南北矛盾故意制造的冤案。但是“南北分榜”制度,从普及文化教育到平衡政治关系,乃至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那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考生从此看到了希望,当然,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回避,“成绩好不如户籍好”,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官场“老乡政治”的推波助澜,官场上老乡关系拉帮结派越演越烈。 南北榜事件中冤死的考官,只能自己认倒霉了;更倒霉的却是状元陈安阝,生不逢时,成绩好也是错。 “南北榜”事件深刻的表明,一切是非曲直公正公平在极权专制之下根本无法奢望。 以史为鉴,读史可以明智。感谢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