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上 巳 上巳节则是每逢农历三月三在古时称为“上巳节”,是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已节”演变而来的。那时这个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 “巳”是地支中的干位。过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 “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大概起源于周朝,《论语》中就曾谈到过这个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介绍说:“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挈。”是说上巳节时,大家都到江水边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古语称之为“祓禊”。 由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晋时便以固定的三月初三来代替上旬巳日。 到秦时,“上巳节”的活动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从上巳节到三月三,从祓禊到踏青,节日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进步历程。 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下去了,现在只有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这一风俗的地方,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 这也因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还 有就近日期的寒食节就阴历而言,大约是在二月底三月初之时,三节的时间和内容如此的相近、相似,后人便将三月三、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 因此,三月三在现今的汉族群众中可说已不成其为节日了,仅只保留了某些痕迹而已。 历史由来 上巳,原指阴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到了魏晋演变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晋代陆机在《三月三日诗》中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说的就是人们按照传统,在上巳节踏青出游,并且到河边沐浴祈福的场景。 过去,在这一天,满朝文武百官有集体休假的;皇帝经常用这个日子来宴请新科进士。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自由交往。 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 上巳习俗 祓禊 所谓“禊”,即“洁”,“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三月到了,天气回暖,人们结伴到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祈求生育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古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于是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而来。曲水流觞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郊外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佩戴荠菜花 在这一天,古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此外,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颈上,则飞蛾蚊虫不投。” 诗 词 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 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和春深 (唐·白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 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 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唐·杜甫)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 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 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上巳洛中寄王九迥 (唐·孟浩然)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 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 上巳节, 听一曲《兰亭序》, 与亲朋好友一起 共赏暮春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