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国际风云录——立足国际视野,一切变得好理解了

 气定神闲1706 2019-04-07

正本清源-汉人角度看汉人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

讲到北宋亡国第一人,必须要讲到宋徽宗,宋徽宗的个人阅历非常有意思,从好的方面来说,他差点超越太祖、太宗、仁宗,成为北宋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皇帝。因为徽宗他灭吐蕃、破西夏、复燕云六州,北宋的版图在徽宗时期达到了顶峰,徽宗前半段,让宋朝回到盛唐的状态。

在文治方面,徽宗更是一个大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为一个超一流的艺术天才,文化修养可谓登峰造极。在政治方面,他渴望建功立业、励精图治,全面打击党争,并且重用王安石的门徒蔡京,要重走神宗变法路线,比神宗更积极进取。

在选用官员上,他重用有出彩政绩的实干家,比如蔡京、童贯在重用之前,都是光彩熠熠的铁腕改革派,做出了很好的政绩才被徽宗赏识。

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对待官员谦虚有礼,大臣对他发飙他都一笑而过,可谓雍容大度。在做皇子的时候,其他皇子都是沉溺醉生梦死,而他却勤学苦练,精通书法、丹青、图史、射御等积极向上的项目,可谓一个上进阳光好青年。然而,就是看起来这么一个好皇帝、好人、才子、积极进取、励精图治、文韬武略的人,把富裕强大的北宋一步步的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在我们要分析徽宗之前,首先我们要把个人道德评价和政治评价分开,然后回归到北宋的纷繁芜杂的国际局势,抛开个人情感色彩,从更大的视野,我们先来剖析下,北宋当时的复杂国际局势和亡国的原因。

只有我们拉宽视角、拉高视野,从更大的局来审视当时东亚的局势,我们就更能理解,北宋的一些看似荒唐却又无奈的政策,更能理解做好一个天子是多么艰难,哪怕你才华横溢、哪怕你勤政爱民、哪怕你战战兢兢、哪怕你仁厚大度、哪怕你勤俭节约,只要你的判断能力、驾驭能力稍有闪失,庞大的帝国列车就会车毁人亡。现在,我们先了解宋朝的生存环境,看看北宋到底面临的是一个群狼环伺的恶劣生存环境之中。

北宋的地缘巅峰期,居然是亡国之君宋徽宗缔造的,他灭了吐蕃、破了西夏、收复了燕云,版图空前辽阔。可惜盛极而衰,很快也就迎来了亡国。各种原因,值得我们今天的借鉴。

 

历史上的很多人物,正史的记载可能会离影视剧小说灌输给我们的形象差别巨大。很多亡国的君主,可能并不是昏庸无能、混吃等死的,反而是奋发图强、壮怀激烈的。

徽宗的性格存在巨大缺陷,太好强了,太敏感了,太追求完美了他就是一个完美主义,在追求细节完美的人,往往会错看大局。宋军居然和女真夹击了那个和北宋和平相处称兄道弟百年的辽国。他为了追求个人的历史评价,声誉,做出了违背大趋势战略的抉择,获得了蝇头小利,却在战略上全局失败。那个辽国已经汉化了,辽国不是一个纯粹的异族政权,辽国是契丹人和汉人联合治国的南北院模式。澶渊之盟后,辽国和宋朝就是和平相处一百多年了,双方边界都不设防了,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

宋朝最有战斗力的就是西军,国家武力值基本就是靠西军撑着,禁军已经成了一群老爷子了。但是,为了和金国夹击辽国,辽国人面临了亡族灭种的风险,在死亡边缘的辽国人也拼死抵抗,结果辽国骑兵和宋朝精锐的西军来了个两败俱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被金军捡了大便宜。

宋朝为了扩大版图,徽宗为了追求个人历史名誉,他抛弃了国家利益最大化,做出了巨大的外交战略的错误选择,把宋军精锐和辽国骑兵拼了个干净,金国是爽歪歪了。

西军,是宋朝一直处在战斗状态的精锐部队,从灭吐蕃、破西夏,从建国以来,从没有休息过,战斗力十足、经验丰富,而且也涌现了大批卓越的将领。后来的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阶兄弟等光复名将,都是西军的家底延续。

西军的胜率历史学家统计,超过了90%

在对辽国的北伐战争中,西军精锐消耗殆尽、宋朝的粮草装备也全部被焚毁。导致了宋朝的獠牙都被辽国人给拔了,这个就是为金国后来的长驱直入创造了软绵绵的条件。

女真是极其阴险的民族,他们隔岸观火之计,坐看辽国和宋国拼的奄奄一息的时候,然后他们突然袭击,几乎没有战斗就抢走了燕云9州,因为辽国人已经打不动了,主力也都和宋西军的战斗中消耗的差不多了,辽国军队面对女真部队,没有抵抗就放弃了城池跑了,被金军捡了个超级大便宜。

燕云是辽国最富裕的地方,大量的人口、财富、粮草、城市都被金国不费一刀一枪的拿走了,实力瞬间壮大很多倍。而辽国和宋国的主力军队都是奄奄一息。打个比方:美国约好中国,一起进攻俄罗斯,美国大兵压境,但就是不开战,中国恢复故土太过于渴望,这个历史成就太诱人,迫不及待的杀入俄罗斯血拼了。结果,中俄双方消耗殆尽的时候,美军轻松的拿走了俄国的大部分利益,然后还可以军队就直接和中国接壤了,随时可以进军中国腹地。

广告

所以,我们今天先从国际格局来分析,宋朝的国际纷纭,这个有助于我们还原那段悲壮的历史。

我把整理的宋朝历年来的版图变迁发给大家,大家可以看看,宋朝的国际局势的变迁和艰辛。宋朝开国环境史上最差,因为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把蛮夷都给养熟了,把炼铁技术、战法都普及给了蛮夷。看看宋朝面临过的那些著名胡人吧——拓跋元昊-西夏、完颜阿骨打-女真、成吉思汗-蒙古、唃厮啰吐-吐蕃、辽兴宗、萧太后、耶律协诊-契丹……最能打的胡人集中爆发。

这是太宗时代的北宋地图,宋朝把战马基地都没有纳入版图,这个不是宋朝的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丢失的。宋军就靠着步兵军团,在旷野里和骑兵为主的蛮夷进行了上百年的血拼,这个容易吗?

大家知道北宋开国的本钱是多少吗?敌人是多少吗?敌人是多强大吗?

宋朝的外围环境太恶劣了,才有70-80%的收入都用于军费了,这个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费占比,说宋朝穷兵黩武,一点没有问题。

这个就是太祖开国时候的版图,他要打败征服十几个国家,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给汉人留下一块自留地。没有险阻、没有战马,他只能靠不断的进攻、进攻再进攻。靠汉人步兵的两条腿去和形形色色的敌人、去和机动性十足的游牧蛮夷拼命。

我纠正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差,统一汉人核心区的不是宋太祖而是宋太宗。太祖一辈子都没有能够征服北汉,是太宗接过了哥哥的接力棒,收复了北汉,在北方才有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也把大名鼎鼎的杨家将收于囊中。

 

这里面再纠正一个错误:说是烛影斧声,太宗靠阴谋篡位皇位。烛影斧声是出处是一个和尚写的民间小说,叫做《湘山野录》,根本不具备参考价值。而史学界司马光的《涞水记闻》认为,赵光义是合法登基不存在谋夺帝位的说法。我们是相信一个野和尚的小说呢?还是相信史学家的记录?

然后,我结合一些事实,再来做一些分析,太宗是不是篡位!

我的结论是太祖的既定接班人就是太宗,而不是他儿子,理由如下:

1、宋太祖在位16年,一直没册立太子,如果宋太祖要立儿子,儿子都26岁了,很大了,为何不立?不仅不立,连一个亲王都不是?明显是不打算传位给太子。

2、五代时期有一个惯例,尹京的亲王就是帝国未来的指定接班人!周世宗柴荣就是以亲王尹京的身份成为太祖郭威的接班人,而赵光义之前就是尹京的亲王。

3、宋太祖时代,还在五代十国乱世,北方并未统一,北汉并没有回归,强敌环伺,蜀地造反,南方刚收复,需要一个强人出来继续完成统一大业。而有这个能力和威望的,只能是跟着哥哥一起打天下的太宗。

4、宋太祖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不是不爱儿子,这正是爱儿子的表现。在一个乱世,让一个能力不足的儿子来做皇帝,这个不是爱他而是害他,五代十国里的弱皇帝哪个有好下场。宋太祖也一直培养弟弟,各方面都让他锻炼,也封他亲王加首都市长,太宗在军内还有势力,也有作战经验,这个可以继续完成宋朝的统一大业。太祖心里,最重要的是汉人基业,而不是家业传承。

5、皇位不传儿子,也是后周的惯例。后周的传承也不是根据血脉来的,郭威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血脉,而是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柴荣?郭威没有亲生儿子,但是他有亲外甥,在外地领兵的李重进啊,还有堂兄弟啊。乱世,倘若老皇帝死了,不强悍的人来接班,是很容易被手下篡国的,甚至被杀的,这样的情况在五代十国属于常态~丛林法则,强者为上。

 

广告

我为什么要在宋史花这么多时间来分析,梳理,因为宋史充满了谎言、漏洞,我们需要悉心判断史料真伪,然后用合理的逻辑重新梳理一遍。太宗篡位太祖,这个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主流观点,来源居然是和尚文莹《续湘山野录》,是一个类似今天的网络文学,而且是一个和尚所写,居然被后人广为传播,并作为太宗无德的证据,太荒唐了!

现在的很多专家,大V就是停留在这种历史拾荒者水平就开始点评宋朝,把宋朝历史搞得乌烟瘴气,远离真相。

杯酒释兵权的出处是满清·钱采的《说岳全传》,宋朝那时候刚立国,北周内部都没有摆平都要有人造反,天下更没有平定,正是用人之际,把武将们都废了?太祖这不是脑残吗?

 

我们接着宋朝的国际风云变迁。

看看,这个是宋仁宗、神宗、哲宗们几代人的抛头颅洒热血的拓展的疆域,这个我们在河湟开边、王安石变法、哲宗专题都做过了细致的分析,不再赘述。宋军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修建堡垒、军寨,用日拱一卒的方式,稳扎稳打的把疆域深入到了西夏的腹地,拓边几千里。容易吗?经历了大小几十战,多次的倾国之力攻打西夏、吐蕃,才换回了宋朝西北的那个要命走廊。

这么一个积极进取、热血奋战的宋朝,难道是软弱的?是偏安一隅的?历史的真相是,从宋太祖开国到徽宗灭国,宋朝都孜孜不倦的在开拓疆土,从未停歇。军费占比一直是70%左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军队百万,也是大大超过其他朝代。

王安石变法的最大目的也就是开疆拓土、消灭蛮夷,富国强兵而不是富国安民。这个在王安石变法专题有过详细讨论。

宋军是存在先天缺陷的,步兵是不可能围歼骑兵的,不是打不过,是追不上。所以宋军用了最辛苦、最缓慢的方式,日复一日上百年的修建城堡,慢慢的把疆域推向了西夏的腹地,最后让西夏彻底臣服,成为了宋朝的一个臣属国。

局势太复杂了,不是一两个点的问题,千头万绪纯粹从单一的治国视角来审视亡国,是不够全面和客观的。

先总结下北宋的国际环境,起步阶段,北宋的主要敌人是汉人其他政权,就是五代十国的那些汉人核心区的后蜀、南汉、北汉等十几个。这个历史使命,太祖太宗兄弟两齐心协力完成了汉人核心区域的大一统。

为什么要先收复核心区域呢?北宋第一个动手的目标是后蜀,以为蜀国当时最富裕,号称天下的粮仓,得到了蜀国,就得到了充足的粮草,这个学的是秦国的战略,秦国在司马错征服了四川后,才开始了统一之旅。

蜀国在曹彬、王全斌们的努力下是收复了,但是效果不如预期,因为王全斌对投降是后蜀人进行了大屠杀,造成了后蜀人在接下来几十年不断的大规模起义,大大耗费了北宋的精力和军力。

为了缓解矛盾,借鉴强硬治国的教训,宋朝就对其他政权的投降派都采取了很温柔的措施,怀柔政策,是为了更容易消化新征服的国家,更好的整合汉人的力量,然后开始对游牧民族作战,去恢复汉唐盛世的版图。这是宋朝对勋贵集团特别仁慈的原因,吸取的就是暴力平蜀的教训。

太祖太宗的怀柔政策,的确在统一国家、收复民心方面做得很成功,北宋在真宗时代,算是整合成一个真正的国家了。

在太祖、太宗时代,北宋虽然打下来很多国家,但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万众归心,原有的政权势力哪有那么容易就心甘情愿跟一个新君主来卖命呢?所以不能简单的看版图,还要结合当时的局势、人心。

太宗时代,造反起义很多,江南、西南都是起义不断,这些起义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国家被其他国家征服了,要恢复故土,这个也是每个人的天性使然。

所以在太宗、真宗时代,大宋的第一任务是内部整合、安定民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恢复被破坏了几百年的汉人文化。

第二任务,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也是被后人一直诟病的,北宋在大部分时期,都没有收复北方故土。太宗、真宗时代,辽国是北宋最大的敌人,不是辽国主动进攻宋国,而是宋国主动北伐,这个我也做过非常详细的分析了,不是宋人不努力,宋人已经全力以赴,都御驾亲征了,最能征善战的野战军都别歼灭了,粮草也都丢光了。请那些说宋不进取的人先去了解下——雍熙北伐、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宋朝当时最能打的人全部战死北伐了。

那个时候的辽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有百万骑兵。大家去看看,这种地形,步兵军团怎么和骑兵军团打野战?不管是谁,都打不过。哪怕打得过,也消灭不了,因为根本追击不上骑兵。

几十万步兵,外加十几万农夫后勤补给军团,走在漫长的平原旷野上,旁边几十万骑兵远远的跟着你,但就是不进攻,然后把宋军的后勤粮道给切断了,这种场面自己去想象下。

宋军的每次惨败,都是因为这个三个,粮道被骑兵断了,几万骑兵来破坏你的十几万推车粮草车的农夫,难吗?

宋军北伐,包括西北和西夏人战争,最大的弱点在三点

1、战马;

2、粮道;

3、水源。

广告

宋军的每次惨败,都是因为这个三个,粮道被骑兵断了,几万骑兵来破坏你的十几万推车粮草车的农夫,难吗?水源被切了,行军打仗都要沿着河流的,不然失去了水源,一天就挺不住了。骑兵动作快,人家可以跑到上游,把你的下游的水给切断了,最后宋军只能一路挖地下水,一路撤退。

辽国,不是纯粹的胡人政权,是汉人、契丹人共同治理的政权,他们熟读兵法,宋朝懂得兵法,辽国人也懂,宋朝人想什么,辽国人门清。辽国汉化的很到位,辽国一直也都在科举制度呢

在太宗时代,经历过几次倾国之力北伐惨败后,宋朝不仅丢了能征善战的军队,还把国库给打光了,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的战争开销,这个时候,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和辽国和平共处,减少军费开支,减少外围压力,内部恢复民生、富国强兵,然后积蓄力量,先对付拥有战马基地的西夏和吐蕃,然后获得足够的战马后,再来回头收拾辽国,这个是当时宋朝的大战略。

后来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哲宗改革、徽宗改革基本也是延续了这个战略蓝图。

所以,在真宗御驾亲征换回来了很宝贵的澶渊之盟后,宋朝的精力就主要放在了内政和西北的党项人、吐蕃人那里了。读懂了这个,才可以读懂宋朝的历次变法。澶渊之盟具体的解读我做过专题分析,大家可以去公众号看看。

说下结论:澶渊之盟,占了大便宜的是宋朝,不论是从面子还是从里子来分析,给宋朝争取了本不是宋朝版图的三个州;壮大了国际地位,让辽国皇帝称弟弟;大大减小了来自辽国的军事压力,节约了大量的驻军费用;并且把辽国当做了防火墙,抵御了金国的一次次进攻,换来了宋朝北方百年的和平。

但是,在主流民众眼里,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丧权辱国的,是丢人现眼的,是花钱买平安的。宋史,就是这么邪门,充满了各种谎言,却被广为传播。仁宗时代,北方的威胁解除了,于是开始了针对西夏人、吐蕃人的战争。这个我们以前也做过了很多分析,就不讨论了。

党项人是非常狡猾的,他们是牛皮糖,是反复无常的。他们拥有最大的财富——战马。这个就是西夏人之所以存在这么长时间,并且给宋朝带来巨大伤害的最大资本。

宋朝和西夏人的斗争,也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开始是招安,但是西夏人出尔反尔,一次次的诈降,让宋朝人很恼火。

第二阶段:和西夏人野战。西夏军队是骑兵为主,通过机动的优势,对步兵为主的宋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也造成了几次巨大的损失。在第二阶段,宋军是吃亏的,这个是双方的特点决定的,西夏骑兵定川大败宋军,主将葛怀敏战死,宋朝朝野震惊,后来就改变了策略,采取了积极防御。

第三阶段:积极防御:什么是积极防御呢?那就是日拱一卒的修城堡、军寨,宋军在数千里的边防地带修筑了大批堡寨,然后慢慢的蚕食了西夏的版图。西夏骑兵野战厉害,但是让骑兵攻城,那就是比较搞笑了

第四阶段:主动进攻,宋对西夏发动灭国战。这个我们在王安石变法章节讨论了,王安石、王韶一文一武在神宗的支持下,就是要灭掉西夏,获得战马基地,然后再灭掉辽国,一统天下。

这里的代表就是五路伐夏,结果很悲剧,宋军又是惨败,还是那几个原因:1、战马;2、粮草;3、水源。接下来就是让神宗愤恨而死的永乐城之战,西夏人三十万攻永乐城,把城里的将士、农夫全部杀光,而且把宋朝的粮仓也给劫走了,主帅战死。这次的失败,还是水源,西夏人把宋军寨外围的水源给切断了,逼迫宋军出来野战,步兵和人数更多的骑兵在旷野上野战,这个几乎是必败的。

第五阶段:宋朝妥协,把收复的土地又让给了西夏。这个在司马光章节讲过,旧党把熙宁变法的成果都祸害了,让牺牲了那么多人换来的土地,拱手相让给了西夏。

第六阶段:哲宗的热血反击

哲宗

这个在哲宗专题做过专题分析,哲宗在章楶、章淳兄弟的支持下,有过非常辉煌的战绩,把西夏军团都给诱歼了,西夏的主帅也都抓了回来,距离西夏的都城也就是是三天的路程了,距离灭亡西夏仅仅一步之遥,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宋朝国内的旧党又救了西夏一命,他们居然宣布停战,而且还给西夏人很多钱赔偿。这个就是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无耻。

如果不是宋朝内部旧党的破坏,宋朝早就灭了西夏,收复大西北了。可恨的党争,为了私利,卖国求荣。接下来就是哲宗猝死,不想当皇帝的徽宗被旧党们强行推上了皇位。

哲宗时代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夏城之战,北宋战神章楶几乎全歼了西夏的主力部队,然后西夏被迫向宋朝称臣纳贡。如果不是反对派的破坏,章家兄弟可以长驱直入,把西夏的王族都给灭了。

徽宗上台后,为了根治党政,重用了雷厉风行的新党成员蔡京、童贯,把党争的人都剿除了,不管新旧,一律惩处。然后,武装太监童贯率领西军,发动了对西夏的横山之战,大获全胜,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这个就是女真崛起之前,宋朝的主要国际环境。宋朝致力于稳住北方、收复西北,然后获得战马在来攻击辽国。徽宗的中前期,基本就是完成了灭吐蕃、破西夏的使命,西北有全面恢复的态势。

然后徽宗面临的情况就是一片大好,西北搞定,北方的辽国和金国正在热战,辽国连连吃了败仗,精锐被消耗了很多,这个是辽国最虚弱的时候,何不趁你病要你命,于是徽宗就联合完颜阿骨打,约定好一起夹击辽国,然后双方一起分享燕云十六州。

严格意义上来说,徽宗延续的是祖先制定的大战略,先搞定西北,然后搞定辽国。但是,徽宗不懂与时俱进,他忽视了女真的野心和能量,最后他做出了战略误判,把金国当做了盟友,把和自己和平共处了百年的辽国弟弟当做了敌人,完成自己登顶的最后一步。

徽宗,不识时务,缺乏大局观,在个人历史成就和国家危亡之间,选择了满足私欲,在无限靠近梦想后,自己也精疲力尽,然后帝国轰然倒塌,造成了可耻的靖康之耻。

这个就是我们从国际视野来审视的宋朝亡国的一些思考,读懂了这些,我后面分析徽宗、蔡京、童贯的时候,大家才能理解。今天的北宋国际大环境专题就先交流到这里,欢迎大家交流。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珍贵的图片: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后的版图。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宋朝是一个世界性大国,离开了国际视野就盯着内政,就看不懂宋朝的很多战略。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哲宗改革、徽宗变法、北宋都离不开这条主线。宋朝,是唯一一个不是亡于内部而是亡于外族的朝代。

除了传统的陆权视角,我们以前还分析过宋朝的海权战略,路权和海权两条腿走路是宋朝的特色,所以如果把版图更加拉大,把海权也纳入版图,那么宋朝就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通过文化和经济手段,控制了大半个地球呢。

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