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鼓作气”和“速战速决”的诱惑 宋太宗的军事冒险

 邓超越梦想 2016-05-13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资料图)



1.以战争固皇权



  虽然野史中常有“烛影斧声”这种影射宋太宗得位不正的记述,但实际上这位皇弟始终是赵宋皇族中的“第一人”。“陈桥兵变”中,赵光义出力甚多,有拥立之功。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赵普罢相,而这一年赵光义被封为晋王,而太祖诸子均未封王。至此,赵光义已经等同于被立为未来储君,只是手中缺了一张诏书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赵匡胤在临死前突然宣布皇子为太子,赵光义同样可以架空新皇。而太祖诸子在才能方面也确不如赵光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太祖实际上是默许赵光义继位。考虑此时朝中重臣宿将全都是赵匡胤的人马,太祖料定弟弟继位之后,也不会大肆杀戮自己的侄子。


  虽然赵匡胤通过不立储君,放任赵光义继位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儿子,但太宗却很难释怀,他所面对的局势,也确实可以用暗流涌动来形容,一方面是太祖朝的老臣们把持军政,太祖诸子虽然缺乏经验和威望,但已成年。另一方面,外界对太宗趁太祖猝死,连夜继位的行为颇有微词,朝野盛传太宗杀兄自立。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认为,只有依靠军功才能震慑轻视自己的老臣,使太祖诸子和暗藏的野心家们不敢轻举妄动。


  而放在太宗面前最好的机会,就是将太祖三伐而不克的北汉灭掉。此时北汉以全国三万五千余户养三万余兵马,几乎是一户养一兵,早已民穷财尽,从公元977年即太平兴国二年起被迫乞食乞战马于辽。以凶悍著称的北汉军此时大多认为应该投降赵宋,士气和作战意志早已大打折扣。



2.以重兵克顽敌



  公元978年,南方割据势力漳泉 (即五代十国中的闽)和吴越先后向太宗投降,赵宋已经完成南方统一。赵光义不失时机地开始准备征伐北汉,他一面加紧练兵扩军,一面设置转运使,在各州督运军粮,令晋、潞、邢等六州制造兵器和攻城战具。


  由于在太祖朝赵光义曾多次负责类似工作,因此这些战备工作也算组织地井井有条。而最让太宗不放心的,还是朝中重臣宿将的意见。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赵光义召群臣讨论如何向北汉用兵,并亲自问计于曹彬,太原“城壁坚完,不可近乎?”曹彬分析了太祖三伐北汉失败的原因,指出如今“国家甲兵精锐,人心欣载,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但宰相薛居正等一批老臣却反对再伐北汉。最终太宗只能搬出赵匡胤,强调消灭北汉是太祖未尽之业,这才算是勉强压住反对意见。


  从这次议论来看,赵光义希望实现庙算可胜,上下一心的效果。但却在太祖老臣面前碰了壁。从战略眼光来看,消灭北汉的时机已经成熟,虽然北汉仍然可以起到在宋辽之间的缓冲作用,但考虑到辽军具备绝对的机动优势,宋军只能被动防御,为了防守中原以及收复燕云,更应该夺取北汉国都晋阳作为攻守基地。


  赵光义在征伐北汉战略部署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二月二十五日,赵光义率军离开东京汴梁,三月一日抵达镇州一线,开始分兵攻击隆州、盂县、沁州等地,虽然没有打下几座城池,但至少吸引了当面辽军,使其无法援救北汉。趁辽军注意力被太宗一路吸引,郭进在三月中旬打破北汉的西龙门寨,突至石岭关,凭地利抵御辽军。实际上在二月底北汉已经向辽求援,辽国以南府丞相耶律沙和冀王塔尔为东路先锋,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枢密副使耶律抹跟进。另有一路辽军从西路增援。


  三月十六日,辽军东路援军进抵石岭关,却在石岭关南被郭进凭借地利击败。后辽冀王塔尔和监军耶律抹在渡过石岭关白马岭大涧时,郭进突然以骑兵发起冲击,辽军在半渡之际遭遇突袭,全军崩溃,幸亏后军抵达,万箭齐发才算勉强稳住阵脚。白马岭大捷中,郭进能以劣势骑兵出敌不意,反而冲散了长于骑兵作战的辽军,表现出了宋军此时仍有相当战斗力。


  由于石岭关白马岭等地地形极为险要,宋军凭借地利和筑垒,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因此辽军在白马岭大败后遂放弃了南下援助北汉的计划。宋军至此可以一心围攻晋阳。但有一点却为宋军主帅所忽视,即原定南下援汉的辽军并没有撤走,而是全部驻于幽蓟,以防备宋军。这就无形之间使得幽蓟一线宋辽兵力对比向不利于宋的方向发展。


  四月中旬,赵光义一路终于攻克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宋军“控弦之士数十万”会攻太原。四月二十六日赵光义亲抵城下,五月初五,北汉刘继元在外援短缺、士卒厌战的情况下出城请降。赵光义终于完成了后周郭威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未尽之业,成功消灭了北汉政权。



3.以无知统大军



  至此为止,宋太宗赵光义这次御驾亲征可谓是一幕喜剧。


  攻克太原之后,宋军“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通‘疲’)乏”。但赵光义却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应该乘战胜余威,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赵光义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一方面是他此前缺乏独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得胜之后得意忘形;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凭借更大的战功来压服朝中老臣,巩固自己的地位。


  平心而论,此时辽国相对于赵宋,在燕云十六州方向上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方面,进入五月,天气开始炎热起来,而水草较为丰沛。长于骑兵作战的辽军可以通过“打草谷”的方式就地筹粮。而宋军以步兵为主,且依靠车载人背维持粮草运输,部队长距离行军的损耗将会随气温提高而增加。


  地利方面,宋军已经多次进攻北汉,对战场的环境和地利了解清楚,但对于燕云十六州,宋军并不熟悉,更没有预先修筑便于步兵和运量队伍通行的道路。而辽军控制燕云十六州多年,对兵要地志了解清楚,他们将自己控制的太行山北支东南的幽、蓟、涿、莫等七州称为“山前”,将太行山西北的云、朔、应、武等九州称为“山后”。在态势利于辽军时,他们可以从山前直冲河洛,态势不利时山后各军可及时援助山前。而且,为了维持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辽国着重加强幽州城的守备。人和方面,宋军尤其不利。上文提到宋军将士在占领太原后不愿再战,而且朝中太祖遗臣与太宗关系紧张。更重要的是,赵宋将领和士兵对光复燕云十六州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这是由其募兵性质决定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太宗赵光义做出乘胜攻击幽州决定是明显不知己不知彼的战略失误。而紧张的君臣关系使得宋军将领除殿前都虞侯崔瀚支持甚至怂恿太宗发兵之外,其他持反对意见的将领全部作壁上观。这样一来,赵光义独断专行,令枢密使曹彬负责调兵,令潘美负责幽州行府,组织后勤,令郭进把守雁门,保障宋军侧后,自己亲率大军,于五月二十二日从太原出发,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宋军进抵镇州。六月初七,在宋军压制周边小股辽军后,赵光义遣使调发二十余州的粮秣和武器装备,补充河北前线。十三日,太宗率军从镇州出发。此时宋军军纪已经彻底弛废,赵光义自己带大批宫娥随军,上行下效之下,“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十九日,宋军进抵辽境,二十日至歧沟关。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领军在涿州北面的沙河迎战宋军,却在宋军两翼夹击下被击退。二十一日,宋军占领涿州,二十三日宋军进抵幽州城南。



4.以疲兵对强援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眼看宋军乘胜而来,兵锋强盛,认为不能正面交锋。他换上耶律奚底的旗帜,在今北京昌平的得胜口陈兵,宋军强攻,杀死辽兵千余,耶律斜轸亲自领骑兵击退宋军,随后进驻清沙河,与幽州呈掎角之势。


  耶律斜轸的进攻并没有影响宋军围攻幽州,宋军对幽州军民进行招降,导致城内军民“人怀二心”,辽铁林都指挥使等人纷纷出降。辽大丞相、南京守将韩德让惊恐万状。此时,辽景宗已经派出耶律学古从山后驰援幽州,竟然利用城下地道突破宋军围困进入城内,总算稳定了局势。据《契丹国志》记载,辽主曾有放弃幽州之心,但在部下坚持下,于六月十三日御驾亲征,试图解幽州之围。


  此时,如果宋军能够迅速打破幽州城防,辽军主力很难及时赶到战场。但由于赵光义在攻打太原时没有考虑过攻击幽州的问题,随后又仓促出兵,几十万宋军顿兵坚城之下,“士卒疲顿”。至七月初六,辽军在耶律沙指挥下突然在围城宋军背后展开,在今北京西直门外的高粱河畔与宋军外围守军发生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所部因骑兵不利久战,开始后退。但耶律休哥却率本部骑兵赶来,并且每人手持两个火把,作为疑兵。宋军在夜色中不知辽军援兵规模,军心动摇。耶律休哥与耶律沙合并一处后,从城北方向分两路向宋军发起冲击。宋军被迫调动围城部队迎敌,结果守城的辽将耶律学古又乘机大开城门,鼓噪进击。据当时记载,幽州百姓也呐喊为辽军助威。宋军仓促应战,腹背受敌,最终阵脚大乱,全军溃散。


  第二天黄昏,曾一度踌躇满志的宋太宗赵光义因为腿伤无法骑马,只能狼狈地改乘驴车向东南溃逃,直到金台才命崔瀚等整理败军,担任后卫。崔瀚所部守至太宗禁卫逃出辽境后也开始撤军。十一日,宋军退至定州。撤退沿途遗弃大量兵器、粮秣,甚至太宗所带的宫娥,几乎全部被辽军所得。就这样,宋军第一次攻击幽州之战以惨败告终!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文/白孟宸) 




新刊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