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处于寒食与上巳两大节日之间,随着寒食和上巳节的衰落,其风俗习惯逐渐并入清明节,成为我国传至今日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诗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纵览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清明节的民俗文化。 扫墓 提起描写清明节的诗歌,最有名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文武双全,当他正值壮年想要施展抱负时,却遭到当朝宰相的排挤,被“流放”至偏僻郡州当刺史。他客居安徽时,写下了这首《清明》。清明时节人们都在祭祀祖先,诗人想到自己未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自然有壮志未酬之感。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景:清明时节去扫墓的路上,人们心情感伤,又恰巧下起了蒙蒙细雨,更加深了这种哀伤的情绪。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看似写路上行人,其实就是诗人当时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用“借问”写出了自己客居他乡,人生地不熟,只能“借问”的无奈,又暗示诗人想要找间酒家,想借酒消愁,排遣郁闷心情。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诗人想要喝酒但又不能随即得到的惆怅。在全诗里,诗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哀愁情绪,简要精炼而又韵味无穷。我们从诗中也可以看出扫墓已成为清明节的一项民俗了。 再如宋代高启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首词写的是战争过后的清明节,没有几家去上坟,也反映出古人很重视清明扫墓的习俗。 踏青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聚亲约友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唐代之后。而清明节,则处于每年的(公历)4月5--6日左右。此时正值草长莺飞、新芽吐绿,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 杜甫诗云“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写出了当时踏青盛况。踏青的内容十分丰富,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等。白居易《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让读诗的人身临其境。宋代吴惟信《苏真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一幅因踏青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 宋朝的踏青也十分盛行。王令《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写出了踏青时的独特感受。陆游《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写出来作者春天到郊外踏青时的所见所闻。清代郑板桥《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内却用了54个“春”字,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 体育活动 古诗词里的清明,还有很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宋朝宋伯仁《清明插柳》:“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尽管词人认为插柳很世俗,不提倡,但是也反映出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已经很普遍了。 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描绘了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唐代诗人韦应物《寒食》:“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在园中蹴鞠的情景。蹴鞠,即古代的足球。此外,仲无颜《气球赋》:“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也真实地描绘了我国古代足球运动。 唐代高骈《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可见,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也有描写:“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唐朝韦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可见,唐朝时期,荡秋千也成为清明节的一项活动。 可见,古诗词对清明习俗的描写、创作场合、心理动机、语言风格、体裁……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清明节特有的民俗。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清明习俗,还可以挖掘这些民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