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时节“语”纷纷【图

 花随月转阴晴 2012-03-30
  清明时节“语”纷纷【图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华博客   来自青岛早报 郭建忠


    数千年流传到今天,传统节日往往杂糅了太多传承与讲究,折射出的习俗大多缤纷多彩,有些看上去甚至自相矛盾,尤以清明为甚:既有祭扫时的生离死别悲酸泪,又有踏青后的春回大地欢歌声,既有历史沿革约定俗成,更有误打误撞的“美丽误会”。


节气
    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一开始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出现。“春雨惊春清谷天……”表明清明之前还有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四个节气,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具体来说就是冬至后的108天,隋代刘焯所著《历书》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古代历法中,“斗指丁”即太阳黄经为345度,这段时间气温升高,正是春播的大好时节,民间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节气是怎么来的呢?由于古老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制定历法,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农业生产需要严格了解太阳的运行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又补充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根据节气顺序,古人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所以清明又叫“三月节”。
    清明一般在公历(即西历,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历法)的4月5日,因此有人说它是一个“公历节”,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严格来说,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的 “阳历”,反映的是太阳的运行周期,因此节气的日期在同为“太阳历”的公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在公历的2月3日至5日,而清明总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今年的清明便在4月4日。
    作为节气,清明的节期其实很长,有前十日后八日及前后各十日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均属于清明,也就是所谓的清明时节。

节日
    对现代人来说,作为节日的清明可能更为我们所熟知,而这一天的大多数习俗,如扫墓祭拜冷食等,其实都跟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春秋时的义士介之推有关。相传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105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西汉桓谭 《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寒食节的时间和清明最为接近,《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寒食节连过三天,接着便是清明了。在农耕社会,清明前后正是春播的最佳时期,所谓“春雨贵如油”,让大家拿出3天来庆祝节日可能有些浪费,于是最后便将寒食节固定在清明前一天。
    过完寒食是清明,两节这般亲近,久而久之,便逐渐合并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据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认为:“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开始与清明合而为一。”明清时期,诗词典籍中“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到了近现代,大多数人已经只知“清明”不问“寒食”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春祭都定在寒食节,“合并”后自然改到了清明节,但在韩国仍然保留了寒食节春祭的传统。

节俗
    兼并寒食之后,清明节的内涵便大大扩充了,除了原来的农事习俗外,寒食祭扫便成了核心内容之一,其后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放风筝、斗鸡和植树插柳等风俗,其中缘由,一是寒食和清明原有习俗的演变,二是特定历史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祭扫自不必赘述,寒食则是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馒头、煎饼和鸡蛋;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等。旧时胶东民间,清明还流行吃“蒸面燕”,将面团捏成燕子形状上锅蒸熟,讲究点的还会在面燕上画花纹做装饰,寓意吉燕报春,这一习俗如今已渐渐淡漠,仅在部分农村地区留存。
    吃罢寒食冷餐总要锻炼一番,又逢春回大地的好时节,于是便衍生出了踏青、秋千、蹴鞠、放风筝等运动。踏青其实就是现在的春游,又称探春、寻春,此风古已有之,宋时尤甚。南宋的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描述了当时西湖边的春游盛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秋千的历史很古老,现在也并不局限于清明时才玩,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曾经是老青岛过清明的一项重要活动,祭扫后一般会到周边的村子看打秋千,这并不需要多少技巧,活动量又适当,所以成了妇女和儿童的最爱。鞠就是祖先们玩的足球,蹴鞠的人数与规则虽然和现代足球相去甚远,但都是讲究技巧和配合的团体活动,趁着节日出出汗,强身健体。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古人对清明的活动安排也很有意思,大抵是先寒食、祭扫,然后踏青、运动,最后植树插柳,心境也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过渡到“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再以“万家车马雨初晴。”复归平静——想想也是,悲思也罢,笑语也好,生活总还要继续,而希望,也总在直面的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