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的由来渊源。黄用恒

 算乎 2022-04-03

作者:黄用恒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气清明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处于春分与谷雨之间。在清明节这天,天文中的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南,即二十四方位中的“乙”位。

所以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从此日开始,月建进入辰月,也就是农历的三月,也称之为暮春时节。

历史渊源

和其他节气不同的是,在很早的时候,与清明节紧邻的还有寒食节和上巳节,故在民俗上,清明节不可避免会受到寒食和上巳节的影响。

在早先时候,寒食节和上巳节作为官方力推的节日,其影响力还要大过清明节,尤其是清明节还融合了部分上巳节的习俗。

上巳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与清明节离的很近,在《论语》中,曾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

暮春时节,天明地清,先秦时代的贤人们会结伴春游踏青,在河边沐浴,以求涤除污秽,这也被成为“祓禊”,也叫“春浴”。

在汉代以后,又增加了宴饮、祭祀等活动,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有“一觞一咏”、“流觞曲水”的描述,可见清明、上巳都是跟水相关的节日。

即便是在唐代,清明节的活动也多是娱乐休闲为主,祭祀、扫墓的风俗并没有全面铺开,

如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杜牧《清明》也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可见,至少在唐代,清明节、上巳节的主色调还是以愉悦为主的。

在宋代以后,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式微,单独过上巳和寒食的人越来越少,清明节统一了两个节日的民俗习惯,最终才形成了了以祭祖扫墓为主的民俗。

所以在宋代之后,人们关于祭祖扫墓的记载开始增多。如《梦粱录》曾记录:“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宋代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见在宋代,清明节的主题已经从唐之前的轻松氛围逐渐走向庄严肃穆了。清明节也由此逐渐发展成为春祭,其中更是蕴含了中国古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思想。

即便如此,祭祖扫墓也仅仅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并不是全部。

在融合了寒食和上巳节之后,清明节也会有春游、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

天朗气清,大地回春,约上些许亲人朋友到野外郊游,赏春踏青,依然是后世民众过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时至今日,学校的春游日期大多也安排在清明节附近。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地区清明节还保留了吃冷食的习惯,如青团、冷饽饽、冷煎饼等等,这些都是寒食节习俗融入清明节的证明。

清明节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并且成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法定节假日

在节日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设立清明节的初衷,就是要让我们不忘传承,不忘过去。

要明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更要继承古人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思想。

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时代下,作为后来者,要坚定扛起传统文化的大旗,为复兴传统文化贡献我们的力量。

提示:本文为黄用恒老师原创作品,全文字字皆辛苦,摘抄请说明作者,感谢尊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