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山二十四节气丨谈谈清明那些事

 lj0279 2022-04-06

图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描摹了典型的清明时节景象:

绵雨之下,行人充满祭祖幽思,欲借酒消愁,与心思单纯的指路牧童那种悠然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以「清明」为主题的启动封面,描绘的便是诗中牧童指路之景。

图片

封面设计依旧选用的是两种中国传统颜色——瀑布蓝和茶花红。

图片

这里分享个小知识:牧童虽是遥指杏花村,但清明花信却并非杏花。

白居易的《寒食江畔》道出了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的生机勃发与春和景明。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清明节气之花指的便是这桐花。

下面,我们继续聊聊关于「清明」的故事。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又称扫墓节、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

其实一开始清明只是一个敦促春耕的节气,此时天清地明,气候转暖,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历书》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民谚也有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扫墓祭祖这些人文内容又是从何而来呢?

从别称我们就可以看出现在清明节是一个融合节日,在历史发展中,先后融合毗邻的寒食节与上巳节。

寒食节传说是春秋时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最先见于《庄子》、《楚辞》等文学著作,众学者认为是后人为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左传》《史记》等史书仅记载介子推母子“遂隐而死”,只是隐居到老死,并无被烧死的内容。

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从历史的实际来看,更多是反映古代改火习俗遗存,据《周礼》记载,仲春气候干燥,火种易引发火灾,春雷也易致山火。古人会在此时隆重祭祀,熄灭上年火种,即“禁火”;重新取火,即“改火”。

但当时禁火制度过于酷厉,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只能冷食甚至生食,对生活及生产不利。因此自汉代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开始,从汉代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变成三天,之后逐渐式微。

而清明祭祖,据传始于古代“墓祭”之礼,《孟子·齐人篇》曾提及一个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已有扫墓之风气。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而寒食与清明相近,便并为一日。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还有踏青、郊游等户外活动,一方面源于寒食期间促进活动筋骨,减弱冷食对身体的不良影响的行为,也源于融合的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晋代陆机有诗云,“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融入清明节。

自此,清明时节,既有慎终追远的幽思,又有积极向上的生机勃发。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唐代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清明所兼具的自然与人文内涵。

清明时节,我们既要忆古思怀,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与君共勉。

下回我们再一起聊聊为春天收尾的谷雨~

🎁 本期福利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套金山办公清明节气专属壁纸。(含手机、电脑高清壁纸)
领取方式:关注WPS办公助手后,在微信对话框(非留言区)发送「清明」两字即可领取。
图片

如果喜欢,就点个「在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