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是我来上海参观的第一所高校,因为从昌硕南门的康新公路地铁站可以直接通过地铁11号线直达,我便选择了把交大作为“文化之旅”的第一站。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是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一直是陕西高校界最牛逼的大学,而且从2005年开始,我每个周末一直在西安交大踢球,有12年了,对那里很熟悉,感情也很深(虽然自己不是西安交大的学生),加之我知道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有很深的渊源,那么基于这两点原因,上海交大自然而然,便排在了我日程表上的第一位了。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5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学校;2005年,学校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走过了121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我也才知道,上海交大是清朝最厉害的红顶商人——盛宣怀,创始人并督办。这所高校从创办之初,就充满着传奇。来到这里,也是带着比较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不同来的,两所学校从校园就能看出很多的不同,上海交大到处充满着民国时期的文化渲染,中欧结合的建筑,中西文化的碰撞,无不展示着当时东西方复杂交错的历史纠葛。19世纪80年代后,清朝的洋务派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上海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科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提出的口号),为培养出更多的懂得西方科技的优秀人才,清廷大力地督建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了上海交大(原名:南洋公学),也就有了这样的历史。而1955年建立的西安交大的校园里,无不弥漫着苏联体制下的氛围,到处都是苏式小楼,让我们好像又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当时几乎照搬苏联模式,从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套高校体制。 我是从淮海西路门进入上海交大的,从一条狭长的道路望过去,直对的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的后门,与这座大楼相对的是我看到的第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哲生馆(之前也叫“科技馆”),它是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孙中山之子)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实验室定名为“哲生馆”,并请于佑任题写了馆名。现在是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是DNA大分子硫修饰科学发现诞生地。这座建筑不大,重新修缮过,并不能太感觉到1937年建成时的气息了。 顺着哲生馆的这条路再往里走,在它的旁边就是工程馆,刚看到这座建筑以及它的名字时,我并没有太关注它,也只是扫了一眼,拍了张照片而已,因为这座建筑确实太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行政楼了(一个已经让我看过千百遍的建筑),更关键的是我一扭头就看到了更想看到的建筑…… 从工程馆往西要经过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主干道,可是让我真正倾慕的还要继续向前。 特别吸引我的建筑到了,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它是为纪念我国最早留美,最早主张引进西学的学者容闳而命名),1933年建成,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它是上海交大的办公楼,绝对是我目前为止所看过高校里,最有文化与历史气息的行政中心。站在容闳堂的门前,第一个直接的想法就是没有让我失望,没有白来,看着胡汉民亲笔题的“总办公厅”,就仿佛置身于民国,那中国的文人和知识分子最幸福、最受尊重的时代,思想潮流非常活跃的那个年代,虽然那个时代非常动荡,但还是非常感受那个时代的不同寻常。 体育馆 ![]() ![]() 体育馆 紧挨着总办公厅的“体育馆”,这座体育馆是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建成于1925年。共三层,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的看台。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出愚昧和落后,还根本不知道“体育”为何物的时候,上海交大的学生们已经开始科学的强身健体,积极参与到各个近代体育项目之中,有时候真让我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其实,久久地从总办公厅和体育馆的想象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把部分的建筑都是围绕着中间很大的草坪广场形成的,草坪的中央有一座纪念碑,因为当时有很多的游客在参观,我也就没有过去看看,现在也叫不上来这座碑的名字。说到游客,让我没想到的是来参观这里的游客很多,应该有来上海游玩的,孩子考上上海交大与父母一起的,还有很多应该是在徐汇校区旁边复旦中学的学生,以及在周边的居民来散步的。很多学生都骑着共享单车在校园里的参观。看到那么多骑着共享单车的人,当时我还真的以为这里很大,和西安交大本部一样大,可是当我参观完这个校区,才发现这里其实很小,基本上1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把这里参观完,在上海这个就是在当时也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在城市的中心建起的高校,也受制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压力,想建起像欧美那样历史更悠久,但是学校校园却很大,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老图书馆 在体育馆的对面,是另一座让我欲罢不能的建筑,一座三层洋房,有代表西方古典主义的科林斯柱式,细部雕刻、山花及色彩运用则为巴洛克式,看到像这样的建筑,你会怎么样呢?它就是1919年建成的老“图书馆”,1934年又扩建了一座书库。在看过了那么多的图书馆后,这座图书馆的里面又会是怎样的呢?在这里看书又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我很想进去感受一下,但却没有进去,游览者都没有进去,当时就以为不让进去呢,毕竟现在这里已经是上海交大的校史博物馆及档案馆馆舍,真的是非常的遗憾,如果下次再有机会,一定要感受一番…… (由于拍得太差,只能使用网络图片) 在草坪广场的北侧,是一座古老的教学楼,一幢三层长方形建筑,外为砖墙,采用西方复古主义风格,这是上海交大最早的教学楼,也是中国人创办的近代高校中仍在使用的教育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它就是“中院”。1899年建成,1963年、1999年两度大修,至今仍在使用。因为当时中院既是教学楼,又是学生宿舍,“大神”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在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方面有很深的建树)在1901年受聘于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曾住过这里。这就好比现在,一位特别大牌和火热的明星,跟你住在同一栋楼里,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会万分激动,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刻找蔡教习聊个三天三夜,把我的问题和想法都相互交流一下,增长我的思想和见识,嘿嘿! 在中院的旁边,是一座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文饰装饰,现为包兆龙图书馆的“新上院”。 ![]() ![]() ![]() 新上院 ◎图片来自网络 ![]() 虽然那天有被乌云笼罩的太阳,顺带下着极小的细雨,天气很闷热,我不断用餐巾纸擦着脸上和脖子上的汗,但是校园的氛围却挡不住我参观的热情。看了那么多的校园历史建筑,便继续在校园里徜徉,走在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正门前的那条主干道上。 走着,走着,突然看了这个校区的足球场,这又令我欣喜异常,这次来交大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足球场,这里的场地还行,但是跟西安交大的足球场相比,在人工草的草皮质量上还是要差一些的。但是在这里踢球的人还是很多的,很多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在踢球,虽然他们踢得不怎么样,但是精神可嘉,看着他们踢球,我也真是脚痒痒了,真想也去踢踢球,毕竟来上海一个多月都没有踢球,对于我这样一个将近每周都踢球快15年的人来说,真是没踢球的时间太长了,以后又有机会有场地经常踢球了,哈哈哈!!! 文治堂 ![]() ![]() 离开足球场,它的旁边是一座白灰色的建筑,是上海交大的大礼堂,也称“文治堂”,这座是新文治堂,1949年建成,虽不是民国建筑,但也有快70年的历史了,它也是见证了新中国走过的风风雨雨呀!建筑虽然不大,与其他建筑的风格和色调不同,它并不华丽,但也是有自己独特之处。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见它之后,确实就感觉心里很清爽,并不会觉得热得烦闷。它的旁边是汉语国际学院,在这个学院上学的肯定基本上都是外国学生,校园里的老外确实非常多(但不一定是这里的学生),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这种情况应该很常见,也非常正常,毕竟西安交大的外国留学生就非常多,西安的外国人也非常多,偶尔碰到老外了可能还聊上两句,尤其跟老外用中文聊天,那是非常有意思的,嘿嘿! 继续又回到了主干道上,边走边四处张望着,总想发现一些“新大陆”,果然没过一会,就看见了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总体布局构成U型,砖木结构,外墙红砖白缝。走近这座建筑的大门,抬头一看,名曰“执信西斋”,是一座学生宿舍,1930年完工。门前的水池,立着一座铸有上海交大校徽名为“饮水思源”的纪念碑,它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修的复制品。上海交大的著名校友钱学森(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就在执信西斋住过。又一位大神级的人物,不知现在住在这里的学生,住在当年这些大人物住过的地方,作何感想?如果是我,估计天天做梦都能梦回那些灿烂的年代! 联兴楼 ![]() ![]() 离开执信西斋后,又慢慢悠悠地走着,远远地就看见了学校的西门,我这会可还不想离开学校,看见一条道路,就往南边走了。经过了学生公寓4号楼、5号楼,和篮球场,然后就看见了“联兴楼”,也是一座学生公寓,U型布局,不同于其他的公寓,因为有点欧式风格,而且还有自己的名字,所以,便拍了几张照片,并不像执信西斋有着传奇的历史。 ![]() ![]() ![]() ![]() ![]() ![]() ![]() ![]() ![]() 走着,走着,绕了一个小圈,就又走回到了足球场,本以为整个徐汇校区就这么转完了,便又朝来时的路回去,从淮海西路的门再出去,可是当又回到哲生馆门前的路时,想想工程馆还没有好好看过,而且它旁边东边还有一大片地方没有看过,就便又走了过去。这次是真的好好看了看工程馆,它是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1932年竣工,共有两层,平面呈口字形,中间有天井。走进工程馆,一层大厅屋顶很高,挂着两盏大吊灯,通往天井的3座大门,很有点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其实具体我还真不知道是不是)。大厅两侧两门,里面是两个大的阶梯教室,供教学和自习使用。我分别从两个教室的后门窗户一看,哎呦,这自习的人还真多呀,8月份在这努力地学习,基本上也就是要考研的学生了,希望他们能考到好的学校和专业吧。我没有上二楼,应该就是一些实验室、模具室、仪器室、绘图室和教室,毕竟它是“工程馆”嘛,嘿嘿! ![]() ![]() ![]() (由于没有拍全,使用了网络图片) 离开工程馆,继续往西走,就来到了“新中院”,落成于1910年,现作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舍”使用,它为传统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采用康白渡式风格(Compradoric Style,“买办风格”),楼高两层,平面为方形,中间有天井。墙面为青砖,红砖为腰线,四周有走廊。我真的觉得新中院,从建筑风格上来说,看起来真的比中院的年代更久远,古代建筑风格的气息更浓一些,可是却加了一个“新”字,看来真是晚建了10年的缘故呀。当然,这里当年大部分时候都是当做宿舍来使用的,好像那时的学校,大多都采用教室与宿舍在同一座楼里,想想真的可能一是资金较少,二是学生较少,所以才教宿合一的,够“拮据”的…… ![]() ![]() ![]() ![]() 钱学森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