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唐女郎鱼玄机诗》书影,国家图书馆藏 作者简介:孙悦,女,1995年生,河南安阳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17级在读硕士,师从苏米、吕作用教授。 南宋临安府棚北睦亲坊陈宅书籍铺所刻《唐女郎鱼玄机诗集》(以下简称《鱼集》)备极精丽,可谓是宋版书中的绝品。关于此书的递藏研究现有封治国先生和张秀玉女士两位学者。封治国先生主要对《鱼集》的藏家之一沈梥(字木公)做出考证,在此之前,此人的身份一直未被世人知晓。该文让我们有幸得以窥见三百多年前的沈梥及其背后整个沈氏家族收藏之丰。与此同期,安徽图书馆的张秀玉女士对《鱼集》的整个递藏源流进行完整考述。对比两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存在些细微的差别,随后查阅资料,有一二疑问处在此略做探讨。 一、宋版《鱼集》在黄丕烈后由谁所藏 封治国先生在《宋版<唐女郎鱼玄机诗>递藏史上的一个环节》一文中对于《鱼集》的递藏源流做了大致介绍: “明季首为苏州朱承爵所藏,后入嘉兴项元汴天籁阁,入清则由沈梥、黄丕烈所得,黄殁,归汪士钟艺芸书舍,再入山东张海鹏海源阁,民国年间又为袁克文寒云楼世守,诚可谓流传有绪。”1 而张秀玉女士在《南宋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流传考述》一文中对《鱼集》递藏经过大致论述为:明中期为朱承爵所藏,此后归于项元汴,又经沈梥、何焯于嘉庆八年入黄丕烈士礼居,黄氏之后分别由徐渭仁、黄芳、袁克文藏、后归潘宗周所有2。对比两条递藏线路,我们发现封治国先生的文中记载《鱼集》在黄丕烈后归于汪士钟艺芸书社,再入山东张海鹏海源阁,而张秀玉女士则认为黄丕烈后此本被徐渭仁、黄芳所藏,那究竟该书黄氏之后归于哪里?笔者认为此处张秀玉的考证应当无误,根据《鱼集》之后的跋文可以确定徐渭仁在1842年后收藏此书3。 而在此之前,黄丕烈于嘉庆八年得此书一直到其逝世都未易手,从黄丕烈逝世到徐渭仁收藏此书这中间只有短短的17年。并且我们在《鱼集》中未发现任何汪士钟题跋或者钤章的痕迹,虽然黄丕烈所珍藏的多数书籍最后都成为了汪士钟的插架之物,但此本宋版《鱼集》应该未被汪士钟收藏。 《鱼集》在黄丕烈逝世归徐渭仁所藏,这中间的经过已经清晰明朗,但事情好像还没有如此简单。我们在南京图书馆所藏的一本影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中发现些有趣的事,书中钤有“阆源甫”、“三十五峰园主人”、“汪士钟印”。此影宋本先前为清代藏书家丁丙藏书,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曾著录: 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影宋本,汪阆源藏书……卷端有汪士钟印、阆源甫、三十五峰园所藏三印,盖即影写书棚本,并绘元机小影与末。4 如此看来,汪士钟应该藏有一本影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黄丕烈生前与汪士钟有过多次书籍之间交流,早在汪士钟之父汪文琛时两家便有来往。黄丕烈还曾称赞汪士钟: 阆源英年力学,读其尊甫厚斋先生所藏四部之书,以为犹是寻常习见之本,必广搜宋元旧刻以及四库未采者,于是厚价收书不三年藏弃日富。5 黄丕烈多次借阅过汪士钟所藏的宋版书。依两人关系,这本宋版《鱼集》汪士钟很有可能见过,甚至是借去影抄,毕竟藏书家之间互相借阅影抄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留存的宋版书还是极少的,不可能归一家所有,像黄丕烈这等嗜书如命藏书家们也只能以此办法来增补自己的藏书。 宋版《唐女郎鱼玄机诗》书影,国家图书馆藏 此时我们再回到前文,封治国先生在文中记载《鱼集》在汪士钟后入山东张海鹏海源阁,此处张海鹏海源阁也当为误。张海鹏(字若云,一字子瑜)为清代藏书家、刻书家,其藏书楼为“借月山房”,且张海鹏于1816年逝世,此时《鱼集》还在黄丕烈手,此处海源阁当为杨以增6的藏书楼。黄丕烈所藏的大部分书籍都归于汪士钟艺芸书舍,再入杨以增海源阁。封老师很有可能将《鱼集》与黄丕烈藏的其他书籍混淆也未可知。总之,不管是汪士钟还是杨以增都没能有幸收藏此集。 二、黄丕烈与缪家 黄丕烈在生前及其珍爱此书,不仅多次邀请好友题跋唱和,还专门请画家余秋室绘制鱼玄机小象附于书前。而黄氏最初得此书的过程也颇为坎坷: 《唐女道士鱼玄机诗》,陈氏《书录解题》载其名,其书则世未之闻也。癸亥闰馀之月,五柳主人以书棚本《朱庆馀诗集》易余番钱十圆而去,谓是兰陵缪氏物,且闻其家多宋刻小种,皆善本。惜迟迟散出,大都为居奇计,余亦利其有,故于其开始出也,不惜以重直艳之。既而五六主人云有《鱼玄机集》,亦宋本也。余闻其名,急欲一睹。适五柳主人出吊海宁,迁延不见所谓《鱼玄机》者,方怅然若失,忽从他出遇之,师(即)此《唐女郎鱼玄机诗集也》。书仅十二页耳,索白银八金。惜钱之癖与惜书之癖交战而不能决,稽留者数日矣,至是始许以五番售余,可云快甚……嘉庆八年三月望春尽日,挑灯读毕书。黄丕烈。7 同年六月,黄丕烈又记: 此唐女郎鱼玄机诗,宋刻本,兰陵缪氏物也,外间无别刻单行本,此其仅见矣,书共十二页,诸家藏书图记罗列满纸,其最著者如檇李项氏,所谓项元汴也。8 黄丕烈在几番纠结后最终还是买下了这本宋版书。根据黄氏所记这本宋版《鱼集》原是兰陵缪氏物,而之前从书商陶五柳处购得的宋版《朱庆馀诗集》亦是兰陵缪氏物,两本宋版书皆得于兰陵缪氏,在张秀玉女士对于《鱼集》的递藏研究中并未考证此书曾被兰陵缪氏所藏。这位兰陵缪氏究竟为何许人也。“且闻其家多宋刻小种,皆善本。”看来其家应该藏有不少的宋版书。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单是黄丕烈得于兰陵缪氏之书都不止这两本: 庄子郭象注者宋刻本有二,一为小读书堆所藏,板刻稍狭,字画稍方,相传以为北宋本,一即此本,予所藏着也。予得诸骨董家薛寿鱼,云是兰陵缪氏物,楮墨完好,部面皆金栗牋,卷中有“华生”“华氏秘笈”二印,或是真赏斋物。又有“袁氏与之”印,则又吾吴六俊所藏也。惜抱冲作古,书籍不轻假人,未及取其所藏宋刻一较同异也。9 这本宋版《南华真经》亦是兰陵缪氏之物,黄丕烈依旧言明兰陵缪氏为何人。查缪氏,源于鲁缪公之后,以谥为氏,居于兰陵(今山东苍山县),此后的缪氏后人多自称为兰陵缪氏之后10,据此我们也无法判断黄丕烈所指的兰陵缪氏是那一支。庆幸的是,除了以上三本书外,在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中又发现些新的线索: 读书敏求记云:李翰林全集三十卷,太白集宋刻绝少,此是北宋镂本,前二十卷为诗歌,后十卷为杂著。今此刻亦三十卷,卷一载序及墓志碣碑记新碑文等……其先藏自郡城缪氏,缪曾用以翻刊,楮精墨妙,当以为乱真,曾欲做考異一卷而未成,其夹签犹在卷中也。余以一百五十金得之缪氏。昔缪氏藏此书特构一楼名曰太白楼,今遇雨迁之,居各有楼,亦以此集贮于楼上,名曰太白谪仙人,其好楼居耶。行款序次翻本多同,余不复赘。藏书诸家如昆山徐氏,其最著者。11 文中记载的这位郡城缪氏便是缪曰芑,字武子,号笠湖,雍正元年进士,为清代刻书家。康熙五十六年得北宋晏知止在苏州刊刻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于苏州城西双泉草堂覆刻。收藏《李太白文集》的缪曰芑是否和收藏《唐女郎鱼玄机诗集》的兰陵缪氏为一支,或者《鱼集》就是被缪曰芑所藏?因为在书中未见缪曰芑或缪家的题跋和收藏章,我们暂时还无法确定此处的兰陵缪氏就为缪曰芑这一家或者就是缪曰芑。根据黄丕烈所记,宋版《李太白文集》之前曾被昆山徐氏所藏,昆山徐氏为清代藏书家徐乾学12,缪曰芑在其翻刻的《李太白文集》序中记录了此事: 癸已秋,得昆山徐氏藏晏知止善本,重加矫正,梓之家塾……康熙五十六年吴门缪曰芑题于城西双泉草堂。13 现在我们清楚了宋本《李太白文集》是缪曰芑得于徐乾学,而黄丕烈又以一百五十金得于缪氏。巧合的是之前那本云是兰陵缪氏物的宋版《朱庆馀诗集》此前也被徐乾学所藏,书中钤有“乾学”朱文方印(图1),两本宋版书都由徐乾学所藏,经缪氏手再入黄丕烈士礼居,如此看来黄丕烈跋中所指的兰陵缪氏很有可能就是就缪曰芑其家之人。 图1 :国家图书馆影宋本《朱庆馀诗集》书中钤有“乾学”朱文方印 而黄丕烈与缪家的关系不止于此,黄氏还曾收藏过一本宋版《文粹》,《百宋一廛书录》著录: 此宋版《文粹》得于缪宜亭进士家,通体完善,序文后即接卷第一,有“宋本”椭圆印“玉兰堂”小方印,“季振宜印”“沧苇”二小方印,“乾学”、“徐健菴”二小方印,“季振宜读书印”14 黄丕烈所记这本宋版《文粹》得于缪宜亭进士家,此处的缪宜亭(1710-1793),为缪遵义,是缪曰芑的哥哥缪曰藻的儿子,字方彦,号松心居士,乾隆丁巳科进士。传记中记载此人恬淡不乐士进,优游里闬,以母病精医。15缪遵义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医术方面。 根据黄丕烈的记载,我们发现这本宋版《文粹》先前也是徐乾学的藏书,加上兰陵缪氏藏的《朱庆馀诗集》以及缪曰芑藏的《李太白文集》,缪家得于徐乾学的宋版书至少都有三本。而《唐女郎鱼玄机诗》、《朱庆馀诗集》、《南华真经》、《李太白文集》、《文粹》这五本宋版书又是黄丕烈得于缪家。从徐乾学到缪家再到黄丕烈,这些精美的宋版佳椠总是在极少数藏书家之间递藏而已。 三、兰陵缪氏 上文中已经讨论过宋版《鱼集》为缪曰芑这一家的藏书。但《鱼集》是被缪家的哪位收藏?兰陵缪氏又是指谁?是缪曰芑还是他人?我们首先可以认识一下这个缪氏家族。 查缪曰芑为江阴东兴吴门派的一支,其父缪彤记载了缪家发展之始: 先世自东汉以来为望族,明初散处于江右、两浙、淮扬、辽左之间,皆因官其地而居焉。其在江之南者,江阴、常熟最著。常熟迁于吴县,则八世祖讳琼者始。16 缪家自八世祖缪琼迁至吴县后,以科第显吴门二百载,缪曰芑的曾祖父缪国维为万历辛丑进士,祖父缪慧隆虽为诸生,但为人友善,在乡里声望颇高,父缪彤为康熙六年状元及第,兄缪曰藻为康熙五十六年榜眼及第。因为父亲与兄长皆俱高科,其家进而名声大噪。 那《鱼集》又是被缪家的那一代收藏呢?笔者在查阅资料得过程中发现,缪曰芑的父亲缪彤先前曾见过一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 孟夏朔日,乃其祀向之期也,乡人具牲醴粢盛集四方俳优,数百人鼓吹喧填而歆侑之。男妇观游,有不远百里而至者,香火绵延,亦巨会也。伶诣双泉子之庐请为之记,究其源委祠之沿革则茫然无知。双泉子于唐女郎鱼玄机诗集中尝见其略矣…17 上文中提到的双泉子指的就是缪彤(1627—1697)18,因为在世时曾建有双泉草堂,后辈称其为双泉先生。根据顺治阌乡县志记载,我们判断缪彤见此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的时间大致为1644-1661年之间,此时宋版《鱼集》应该还在项家或沈梥手19,所以缪彤应该只是在其他地方见过一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并未收藏此书。 图2:苏轼《行书答谢民师论文贴卷》,上海博物馆藏,卷中钤“曰藻”、“兰陵文子收藏” 宋版《鱼集》在沈梥后又由何焯所藏,根据何焯(1661-1722)的生卒年来看,即使《鱼集》在何焯逝世才易手,是书被缪曰藻(1662-1761)或缪曰芑(1683-1755)兄弟两人所藏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在前文中我们还讨论过缪曰芑藏的宋本《李太白文集》后归于黄丕烈。那兰陵缪氏指的是缪曰藻还是缪曰芑?笔者查阅兄弟两人生平传记发现缪曰藻(字文子,晚号南有居士,室名缪缙斋)在世时尝以兰陵文子自称,且缪曰藻的收藏甚丰,他能藏有多本宋版书是极有可能的。只是他本人更是倾向于收藏法书名画,后辈谢希曾对他的书画鉴赏水平极为称赞: 国朝吴中善识书画者,王烟客、顾维岳、缪文子。文子之后无人矣。余虽后出所见不及三公之十一,而分别真伪、较量高下尚论亦不多,然知此者,鲜非其起三公于地下,其谁然我言乎。20 缪曰藻在世时著有《寓意录》专门记其平日所见所藏书画,并且其家藏品亦不少,王羲之《十七贴》、李营丘《晴峦萧寺图》、苏轼《行书答谢民师论文贴》都曾被其所藏。在苏轼的《行书答谢民师论文贴》还钤有“曰藻”、“兰陵文子收藏”、“吴门缪氏珍赏”收藏印(图2)。 此外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本明代沈周的《石田稿》,书中钤有“兰陵缪氏珍藏”、“曰藻”“文子”等印(图3),由此看来,黄丕烈文中所指的兰陵缪氏应该就是缪曰藻。 图3:国家图书馆藏沈周《石田稿》影印本:“兰陵缪氏珍藏”“曰藻”“文子”印 前文中我们还提到缪曰藻的儿子缪遵义还将一本宋版《文粹》售于黄丕烈。这本《文粹》先前可能也是缪曰藻的藏书。只是缪曰藻更致力于收藏书画,才会忽略这些宋版书,所以没能在《鱼集》中留下些题跋和印章吧。 到了缪氏后几代,缪曰藻的儿子缪墩仁21与缪遵义家境逐渐中落,孙子辈时这些藏品已然守不住开始散卖,所以多本宋版书才得以散落至黄丕烈手。黄丕烈收藏此书后珍爱至极,到死都不愿易手,可惜的是在其逝世没多久,《鱼集》依然没能逃过被子孙售卖的命运。 清人黄宗羲曾言:“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难之难矣。”然而一本宋版《鱼集》却在几百年来,辗转流传数十人,又有谁能永久收藏呢。如今藏家具已不在,《鱼集》却依旧是楮墨犹香,曾经那些子孙永保的誓言也只能作为一种美好遐想而已了。 注释 1、封治国《宋版<唐女郎鱼玄机诗>递藏史上的一个环节》,载《新美术》2012年第02期,第38-42页。 2、详见张秀玉《南宋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流传考述》,载《图书馆界》2012年第03期,第26-29页。 3、北京图书馆影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书末附有徐渭仁跋文:“五十新诗传侧艳,十番故纸实烟煤。掩书试问朱承爵,可是名姝换得来。”后有小字:“朱承爵尝以爱妾换汉书”,落款“壬寅腊月二日书于条芳僦舍,上海徐渭仁遯庵记。”钤白文方印“徐渭仁”,朱文方印“隋轩”。题跋中的朱承爵以爱妾换汉书当为误记,朱承爵当为朱大韶,以美婢换袁宏《后汉纪》,范景中先生在宋版《汉书》的递藏研究中已讨论过这个问题,详情参见《书籍之为艺术》一文。壬寅腊月为1842年,这样看来此本应在1842年后归徐渭仁所有。 4、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第九册,江苏广陵古籍印刻社,1986年,第213页。 5、 江标《黄丕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0页。 6、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山东聊城人,道光二年进士。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藏书楼“海源阁”。 7、黄丕烈著、潘祖萌辑:《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六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457页。 8、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五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720页。 9、同上,第662-663页。 10、 参见缪德良:《缪氏源流志》,广东省五华县文联,1999年版,第15页。 11、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第686-687页。 12、徐乾学,字原一,号玉峰先生,康熙九年进士,藏书楼为“传是楼”。 13、缪幸龙:《江阴东兴缪氏家集》中,序《李太白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7页。 14、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第726页。 15、缪幸龙:《江阴东兴缪氏家集》,第166页。 16、同上,第134页。 17、 張三省修,杜允中纂:《順治閿鄉縣誌》,清康熙五年增刻本,卷之六,第166页。 18、缪彤,字歌起,号念斋,别署双泉老人。苏州吴县人。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状元,授秘书院修撰。以诗文典雅闻名。官至侍讲学士。著有《双泉堂文集》。 19、 根据封治国老师的考证,《鱼集》在项元汴收藏后,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项子协归于沈梥,所以顺治年间(1644-1661),《鱼集》应被这两家所藏。 20、谢希曾:《契兰堂所见书画》,《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第803页。 21、缪墩仁(1706-1776),字羲元,号梅磵,有号榕庄,乾隆已未进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