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网上卖图,也能做成几个亿的大生意

 铁血老枪 2019-04-07

图片不仅可以卖钱,而且是一门超过7亿元的大生意。不只这样,买卖图片也可以做成电商平台,让摄影师获得更高溢价。

■文 | 石媛

从毕业后在《中国青年报》做摄影记者,每天处理全国各地摄影师寄来的照片,到2000年和朋友初创图片交易网站Photocome.com,再到2014年2月在A股上市,柴继军和视觉中国集团完成了几次不可思议的阶梯式跨越。

如今,视觉中国已是国内最大视觉内容互联网交易与服务平台,2016年,营收达到7.35亿元,净利润超过两亿元。图片是怎样成为一门大生意?

图片生意很脆弱,核心是版权

在上世纪末,很多摄影师拍了很多照片不知道发给谁,杂志社、报社、广告商有大量图片需求不知道找谁。本世纪初,数码相机开始兴起,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图片通过互联网传输变得可能。于是,2000年,在《中国青年报》做摄影记者的柴继军和同事一起做了撮合图片供求双方的网站,那就是视觉中国的雏形。

当时每张照片的价格是60-70元一张,新浪网是第一个大客户。柴继军还记得,当时刚上线就有现金流。“要感谢时任总编辑陈彤,图片对网站流量的驱动是非常高的,网站愿意花钱买图。图片交易的发展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作为一个细分和独特的行业,图片商业买卖这门生意从来“不会被很多大鳄看中”,也不曾踩在风口。所以对这样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版权,甚至可以说决定着生死。柴继军说,目前盗版还是比较厉害的,但其实很多人不是恶意盗版,而是没有这个意识,以照片为例,很多使用人不认为用你一张照片还需要付费,为什么还要给钱才能使用?他们没有这个概念。

2016年,视觉中国关联公司联景国际收购比尔·盖茨创立的Corbis Images图片社,本图为镇社之宝。

“如果对版权不重视的话,会极大地伤害这个产业,我们做的就是版权电子商务,没有版权,我们的生存基础就不存在了,现在国家经济转型,文化产业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而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版权产业。”

柴继军认为,现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更多地要求浅阅读,这是浏览的时代,图片、视频于是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视觉中国是在准确的时间点出现,又抓住了一次发展机遇。

图片生意走向何方?

其他的媒介比如文字、音乐、电影是需要花时间的,只有照片是在瞬间看到全部,是最有效率的媒介。

文字、视频和音乐是普通消费者消费的,你很少看到普通消费者为一张图片去付费。图片是面对企业服务的,为更多创造内容的人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其实我们提供的是服务。不用提供肖像权等很多琐碎的事情,我们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节约了客户的成本。节省了模特、摄影师、时间等等。”柴继军说。视觉中国为有创意的摄影师解决了变现问题。“摄影师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你能不能快速的帮他变现是最重要的。把这个变现的任务交给视觉中国的平台。”

即使是同一张照片,根据使用场景为主,被不同的媒介和公司看上,可能几十元也可能十几万。编辑类摄影师从视觉中国带走的钱没有商业摄影师多,而最好的商业摄影师能一年分走60万。

在网上卖图,也能做成几个亿的大生意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对话语权的“垄断”。而摄影设备的普及,图片拍摄也变得“民主”。以前图片是十个专业人生产,现在有1000个人能生产。比如现在一个大学摄影师,他的文化底蕴可能超过一个摄影师,这个时候比的不是器材,比的是审美。对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一个体育老师一张照片被一家酒店买了,价格是7、8万,他不是摄影记者,就是个普通人。

上市以前,视觉中国每天下载量几万张,现在下载量是70万-80万张。根据用户搜索产生的大数据,视觉中国每年会发布创意趋势,指导摄影师拍图。由于汽车是图片行业的大金主,道路主题的图片价格普遍比较高。2016年的创意趋势中,“刚强的女性”成为一大关键词,摄影师会更关注女性职业特征。

从图片供应商到科技公司

柴继军坚定看好文化传媒行业,虽然现在是低谷。“其实对标西方就行,距离差距太大。美国的《新闻周刊》、《国家地理》都有儿童版,这个是中国市场巨大的机会,现在没人干这些事情。中国媒体比较悲催,还没到黄金时期,马上互联网全部扫掉了。我们的积累是弱的。美国的《生活》,虽然现在倒了,但是现在每年遇到大事件,比如登月,马上就出一个图集。全是它以前的积累。杂志死了,资产还在,变成不同的产品。”

“以前我们把视觉中国叫内容供应商,去年我们在年报里改了,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视觉为中心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更强调科技,”柴继军认为,卖图片起家的视觉中国不应该错过视频这个风口,“虽然视觉中国还是图片为主,视频我们也有500万条的积累,视频是有门槛的,未来对视频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西方对版权非常重视,高度地挖掘市场空间,把每个地方都榨干了,而中国市场远远没有饱和。视觉中国最重要的里程碑是2015年和盖蒂成立了合资公司。文化创意产业欧美是你的老师,以前我们是把文化产业当事业去做,国外当生意来做。现在,中国当成生意去做,国外已经当做一门产业去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