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乡村振兴 彰显城乡魅力 加速建设曹妃甸现代化滨海新城

 唐大米 2019-04-07

推进乡村振兴 彰显城乡魅力 

加速建设曹妃甸现代化滨海新城 

 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侯树军

曹妃甸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一港双城”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集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城乡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乡村的全面振兴,加速建设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 高点站位,明晰路径,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战略思维。按照“13358”的总体思路,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曹妃甸样板这一目标,突出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重点,着力打造湿地、新城、城区3个高标准的示范片区,以“五个振兴”为抓手,组织实施城乡空间优化、产业提振、环境改善等八大工程,通过统筹推进实现全域振兴。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制定曹妃甸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城乡建设风貌管控,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文化特色等“基因”,推动乡村朝着“小而精、精而美”方向发展。目前,曹妃甸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已完成。

三是坚持分类推进。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指导、督导检查等机制,努力营造浓厚氛围。目前,已制定出台11个专项工作方案,成立了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8个专项攻坚工作组,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 片区示范,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最强引擎”。

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思路,将湿地示范区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三个起来”:

一是科学布局,让湿地示范区乡村“美起来”。以“湿地魅力画卷,十里河豚鱼米乡”为主题,着力构建“一区(打造省级样板示范区)三园(精品水稻观光园、湿地休闲度假园、特色渔业体验园)多体(引进多个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格局。力争3年内将湿地示范区打造成生态农耕渔俗文化传承地、京津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物流基地。目前,示范区及村庄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

二是加大投入,让湿地示范区乡村“亮起来”。以环境改善、庭院美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确立5个示范村和13个提升村。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引进“渔蟹稻乡园”等田园综合体项目3个,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厕所改造、道路硬化等2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万元用于13个提升村标准化建设。

三是产业聚集,让湿地示范区乡村“富起来”。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德润水产、京禾果菜、玉德顺大米加工等15家企业落地建设。首钢京唐、华润电力等12家企业与区场、村结对,“企村共建促振兴”。围绕打造特色“河豚小镇”,大力发展河豚鱼养殖,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00余万元。同时,通过开发小镇乡情民宿、河豚文创馆等旅游文化,逐步打造成“唐山周末”的靓丽名片。

—— 聚集重点,统筹推进,激发乡村振兴的“主体活力”。

突出“三推进三提升”:

一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农业增产向提质转变,立足“水稻、渔业、果蔬、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区,全面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打造京津冀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依托北京(曹妃甸)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发展初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2019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2%。同时,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模式,实现小农户多渠道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落实河长制,确保7条河流断面水质达标、全域消灭劣五类水体、消除黑臭水体,加速实现全域治水清水润城。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以农村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创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精品村、景区村,实现全域美化亮化。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三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以“三权分置”等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农村文化中心建设,以妈祖文化、海洋文化打造曹妃甸文化名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力争年内创建率达到60%以上。坚持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共同提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村等创建,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