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渭婚嫁文化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7

    “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为儿娶妻,俗称“红事”。其仪式古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聘、请期、迎亲。到明末清初,因其繁冗杂沓,演化为新“六礼”:

换帖

    换帖又称“传红”。婚嫁重“门当户对”、“以命择婚”。故先由双方家长了解对方品貌,家庭经济状况及为人处世等。若觉适当,则有男方聘媒,盘知男女生年八字,请人卜算,若卜无破月,大相互和(上不克父母,下不克(夫)子),遂用红纸写上男女生年八字,即庚帖(亦称红帖),由媒人交换挂于双方灶龛前,倘三月内无碗碎破碟等不顺心的事,说明可以成亲,先由男方向女家求婚,叫“换庚帖”或“换红帖”。也有两家大人和好,未生先配、指腹为婚的,叫“隔肚亲”(亦称“天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陋习渐废。

喝酒

    喝酒称“下聘”,即订婚。先由媒人商酌婚礼(财礼),俗称“研面”、“研礼”。婚礼合理且男方愿纳,便持酒双樽及少许财礼,与媒人同往女家叙婚。启樽而饮,即算婚事已定。有的还将定婚钱拴于女子项间,故又称订婚为“拴锁儿”或“挂锁儿”,把订了婚叫“拴下了”或“挂下了”。喝酒后,两家互称“亲家”。每逢年头节下,男方父辈带上礼物到女方家追节,称“走亲家”。

送礼

    送礼由男方家长请来媒人(也称“月老”)和一位有名望、识礼节之人,与女婿等牵马携鸡,驮上馒头、布匹、衣物,带上首饰(称“银货”)、礼钱等,到女家送礼,在神主前焚香磕头、互拜;将礼物摆在桌子上举行拜祖祭天仪式,称“行礼”。仪毕,女方遂收礼举餐。

商量

    在男方家长认为可结婚时(亦有女方先提及的),即带上小礼物,到女家商量结婚时间(数月或一年内)等有关事宜。

提话

    提话即打招呼,于婚前10日内举行。男方家长带两匹土布(称“插袋布”)、首饰等,前往女家告知具体迎聘时间,商定迎送人数,给多少“开箱钱”等。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布换洋布,首饰换洋表,其他依旧。

迎亲

    迎亲称“引新媳妇”。迎亲必先择卜吉日。吉日降临,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门窗,求字裱画,通知亲友。临近二三日,接亲眷,请“总理”,聘厨师,邀陪客,找乐工,备花轿,剪窗花,贴喜联……忙不胜忙。吉日前一天晚,接“先人”,请祖出龛,供奉祭品,烧香纳拜。吉日晨,置酒举餐,打发迎亲人启程。

    迎亲一般为3至5人,包括引亲的、媒人、背箱人等。另外由花轿一乘(或马或驴,忌用草驴,骡子),轿夫,乐工等6、7人,带上2瓶喜酒、2只喜鸡、12个大馍、1对“封子”、1顶盖头、1件束衣和“开箱钱”、“伴女钱”、喜帖等,由乐工吹奏伴随而去。

    女家称女孩出嫁为“过阿家”或“过门”。次日早起,打扫内外,备香设案,请舅家,招待亲朋以及“添箱”者。在迎亲人来临之前,摆好嫁妆及“添箱”(亲友所送礼物)供人观赏,以示阔气,称“摆嫁妆”。迎亲人到后,先焚香祭祖,再向女方贵亲行磕头礼。礼毕入席。席毕,打发背箱人先行,紧接着新娘穿束衣,揣红书(或称“婚书”),戴盖头,由二喜相人扶上座椅,随椅抬扶上轿。待新娘推椅坐定,其母将饭端在轿前,女不食而纵哭。新娘出门,将一把红筷扔于院内,另有人将“伴女钱”散给众人,在一片熙攘声和唢呐声中,新娘乘花轿悠然而去,送亲人(8至12人)步后(若新娘恰在新郎对门或隔壁,须绕过百步而至)。途经有亲友的村庄,亲友要备桌凳烟茶,供迎亲人小憩,称“迎风”;若遇碾台、大树、窖井崖头、十字路口,则贴一书有“花红盖之”的红纸条,称“路帖”,或以红毡相遮,称“遮白虎”;若逢他人迎亲,两新娘于默默不语中交换1小件物品,以免“冲婚”。

    背箱人到家,由男方家长或者新郎赏给背箱钱,背箱人才将钥匙交给新郎,由新郎当中启箱,让众宾客观赏嫁妆,称“亮箱”或“亮嫁妆”。不一会,花轿款款而来,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众乡亲,喜相人将花轿团团围住,轿夫相互示意,迟迟不肯落轿。“总理”会其意,给其抬轿钱。轿将落地时,新娘之弟(称把轿娃)站在轿前不动,新郎或其父知意,赏其“把轿钱”方离,新娘即出轿。

拜天地

    二喜相人将新娘抱扶下轿,置于院内事先备好的红毡上(新娘着地为不详,故忌之),同怀抱“面斗”(斗装白面,斗口用红纸糊严,内插擀面杖1根,秤1杆,剪刀1把,圆镜1面,绣花鞋1双)的新郎徐徐向前,两个喜相人轮番移毡(称“撺毡”)至客房门,共拜天地。礼毕,遂入洞房。

入洞房

    先指定一喜相男孩在洞房内“占房”。房内点燃花烛,称“长命灯”,又将谷、草秸抛入洞房,俗称“驱白虎”。再由新郎破窗一格,毁其炕眼纸,象征处女已婚。俱毕,在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中,新郎新娘一前一后由众人簇拥而入。新娘上炕,一位喜相全福之妇(即陪娘)解其束衣盖头,用擀面杖顶至墙角,让其面壁而坐。

    与此同时,“总理”吆喊众人在大门前侯迎尊客。尊客一到,互相作揖打躬迎进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然后由“总理”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称“迎风盅”,再迎到客房,“上香”举礼。礼毕,“总理”指挥众“执席者”,邀尊客入座招待,先茶后饭,一般为饺子,盛者“三下锅”(包子、饺子加挂面)。饭后,由四邻五舍请去休息,喝茶,用饭(一般为酸面或者浆水面)。邑俗十分厚待尊客,不是“十三花”,就是“十全”、“九魁”,并以嫡亲贵友作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轮番敬酒,寒暄问好。

安房

    亦为“安床”,尊客走后,好事者开始“闹洞房”,俗叫“耍新媳妇”。耍至深夜,安房人(一般为男性喜相人)为新郎新娘“换盅”,即找红线少许,两端各拴一铜钱,分置于两个盛满酒的盅内,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饮去一半,再互换饮尽,源于“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梳头“破面”,是将两个分别包有铜钱和草秸的馒头摆在新郎新娘面前,让其任选一个,掰开后看谁获铜钱,谁获草秸,俗意处女难再,铜钱兆吉。然后将新娘的发辫改梳为纂,接着抛撒核桃枣儿和“面棋”,口唱吉词:“一把核桃一把枣,养下娃娃满炕跑……”。最后“扫炕”,边扫边以言相嬉。至此,安房毕。但“陪娘”要料理拨灯至天明。新郎新娘和衣而寝。此俗已改。

听房

    一般为同辈好事者,在新婚夫妇尚未成眠时,潜伏洞房外,窃听小两口私语。旧俗认为人不听则鬼听,故若无人听时就立一扫帚吓鬼,此俗延续至今,专为耍笑而已。

待亲房

    次日晨起,新郎新娘吃了“下炕饭”,由一人领陪,新郎前去庄间叩谢凡恭贺的“亲房”,称“请亲房”,然后邀来招待。席间,新郎之父(或其他长辈)为众乡亲“看酒”。新郎新娘看酒叩头,众宾客饮后赏钱,称给“头钱”或“拜坐钱”。

“试手面”与“回门”

    第三日,新娘进厨房擀面,招待未离亲友(多为嫡亲),称喝“试手面”。下午,新郎送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同去同回。也有一月后回娘家的,在娘家住一月,俗称“转对月”。但一般都提前两日返回,以示对婆家长辈的尊敬。至此,婚事告成。

    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二日,由男女双方同到女方家拜年,称“磕头”或“拜年”。岳父赏给“头钱”。第一个正月十五日,婆媳相避不许见面,称“避灯”,否则,迷信称婆婆要失明,第一个腊月二十三日,新娘必须在婆家,亲自参与送灶神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