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大虫文踪 2019-04-07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还大环境,

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

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赵本山

融创的业绩发布会,大家都爱去听,因为老孙不装,大家都喜欢听他的大白话。

大白话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明白它,却需要走过千山万水。即便走遍千山万水,很多企业依然发现,很难成为第二个融创。

秘密在哪里?我们就从老孙和融创管理层的业绩发布会金句开始分析。

先来看老孙上周在业绩发布会上怎么说的:

1.看负债率本来就是错的。你是股东,对吧?借钱多,有什么不好?关键在什么资产上,流动性好不好。

2.我一直觉得负债率是很荒唐的事情。你们都知道净负债率是错的,为什么还在用?你们也没有办法。高曦说必须弄,所以我说弄就弄吧。

3.要看销债比(销售额/负债),比率大于1,肯定没问题。

4.我们回款周期2—3个月左右。按照这个去化率,我看,供货按年排,大概70%左右没问题。

5.负债率不用担心。销售大幅增加,现金多,负债率一定会降。

销债比指标,老孙年年提。秘密在下面这张图里: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销债比背后,是“现金创造”这张图。

要完整理解销债比,以及这张图表,至少需要从三个层次。

为什么有人还在走弯路

第一个层次:会计视角和运营视角。

大家都知道,会计报表是填空题,按照会计准则调整出来的。但接近企业运营实际情况的报表,应该是运营视角。

以资产负债表为例,它冒出来投入资本、营运资本需求、固定资产净额、占用资本等新名词。它们的公式内容对很多同行也很新鲜。比如说:

投入资本=现金+营运资本需求+固定资产净值;

营运资本=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

=(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

占用资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如果将传统资产负债表和运营视角下的资产负债表相比较,就是下面这张图: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媒体报道的数据以及各种比率,都是出自传统资产负债表。但是,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都是依据运营视角下的资产负债表。

传统财务报表适用于快消品,但房子一是期货,二是大宗商品。就是说,房子是大宗期货商品,而且经营周期跨越两到三年,它不是快消品。

如果用快消品的会计逻辑看房企,只能是错上加错。没有3000亿以上的销售规模,房企就调不出让投资者满意的财报。

500亿的房企,去对标5000亿的销售规模,完全是自找难堪。五年前,老孙就一直说大家不懂他。或许融创是房企中最早少数不被传统财报指标束缚的公司。

为什么有人三年前甚至更早投资了融创,秘密是通过调表,看到了融创未来的发展潜力。

融创做对了什么

第二个层面:误区指标

传统财报的误区在哪里?

在资产负债表方面:

由于预售制度的存在,资产负债率已经不能衡量行业利用财务杠杆的规模和资金压力。后来发明了新名词—净负债率,但净负债率同样存在同样问题。

周转率失真:跟周转率相比,土地储备和销售面积的比价相对重要。

ROE也同样存在失真,原因是,房企土地取得的历史成本需要重估。

在利润表方面:

规模房企有大量预售,可以调节结算节奏,推迟或提前结算。

同样是因为有预售,规模房企可以调节结算配比,将成本提前或后置,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成本水平。

为了提高利润率,房企可以调节资本化率,多体现或少体现费用。有一些巨头,居然可以将房企的财务费用全部资本化。

还有土地增值税预提额、存货跌价准备等可以调节。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上面两张图是中信证券金牌分析师陈聪的总结,但他只提到了冰山一角。

但让人遗憾的是,太多的机构和媒体盲目利用传统报表的指标分析房企。基于传统财报生成的指标,反过来又同时绑架房企和金融机构。

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传统报表生成的指标,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利用Wind现成的数据指标生成系统,省事。

但可怕的是,误导指标一路传导下去,迷失自我,还会误导金融机构。以至于很多金融机构干脆只看规模房企,对成长性企业因为茫然而漠视。这也导致规模不同的房企,拿着千亿房企的卡尺要求自己,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

融创一路走来,就是简单的事情,坚持做。甚至融创上市以来,每次业绩发布会上,老孙都会强调对自己经营指标的坚持。

坚持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万房君接下来要谈到的问题。

行业的反思

第三个层资:运营视角下的财报好处

实际上,无论是股权投资者,还是债券投资者,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财务建模。即在运营视角下,重新调整报表,然后进行估值和评级。

他们都会关心两个核心指标:自由现金流加权资本成本(Wacc),影响这两个指标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现金创造(详见本文第一张图)。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现金创造环节,有两个核心环节:

一是基于利润表的经营获利能力,即我们常说的利润指标。在分析利润指标时,会看行业结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核心能力;

二是营运资本能力,它主要是指买地、库存、销售等环节,是基于营运资本变动需求的指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

经营获利能力是赚钱,营运资本能力是落袋为安,着眼于资金周期。无论是估值,还是评级,机构更看重后者。

我们从相关的公式可以看出来:

经常性自由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经常性资本支出净额;

经营性现金流=经营利润*(1-有效所得税税率)-营运资本需求变动+折旧摊销

营运资本需求=(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提账款)

事实上,只有从运营视角出发,我们才能找到公司的弹性财务空间、最优资本结构和资本约束边界,否则只能是一头雾水。这其中就包括对自由现金流的认知。

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运营指标更加特殊,它有一个科目叫预收账,金额特别巨大,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在现金筹集上作用巨大。所以老孙很看重销债比指标。销债比是从运营的现金周期角度考虑,对房企现金流的实际改善,意义更大。

融创:走过千山万水,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所以他才说:“我们回款周期2—3个月左右。按照这个去化率,我看,供货按年排,大概70%左右没问题。”

理解到这个层面,我们就能把老孙讲的五句话串起来:

1.借钱多,买到好地,就是优质流动资产;

2.优质流动资产通过融创强大的运营能力,转化为预售账款,以待结转;

3.融创的底线之一就是销售额/负债,这是融创的底线管理指标之一;

4.再参考回款周期和去化率指标,排出供货节奏和销售额的年度计划;

5.到了规模阶段,企业也会惜借,自己的借贷额度就这么多,给不了这么多银行。

既然融创是从运营视角做计划,为什么过去三到五年时间里,融创的股票一直被低估?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分析师在做估值和评级时,在关键假设条件和价值驱动因素上,更习惯套用快消品模型。

房企对机构和投资者的认知引导,基本上没有。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房企的估值和评级,很少有更接近房企运营的估值和评级模型。房企只有熬过规模关,拿出类似快消品行业的财务报表,才叫美感,才能享受早就应该享有的待遇。

融创的营收已经跨过千亿门槛,老孙说,“销售大幅增加,现金多,负债率一定下降。”不仅是负债率会迅速降下来,而且融创的利润指和现金流指标都会好起来,其自由现金流和WACC都会好,估值和评级都会全面迅速改善。

但是,这份迟到的赞美,早在五年前已经埋下了种子。这是少数人的收获,多数人的遗憾。

融创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杆。想进入第一梯队的房企,纷纷拼命调头学融创现在的做法,却忘记自己的行业位置。同时,这些房企又拿金融机构和评级公司的管理指标考核自己。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断档环节:不同规模公司的评价指标不同,应该有取有舍,区别对待,否则做多错多。

误导指标跟歌诗一样,很多误区让人迷路。或者抛弃误导指标,或者坚持走出迷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