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辉煌15-拓跋珪篇-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思明居士 2019-04-07

淝水之战,东晋能大获全胜,谢安叔侄功不可没。

我们先说宰相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出身在大家族谢家,谢家在朝廷累世为官,而且当官的谢家子弟不计其数。谢安不愿为官,以清谈知名,朝廷屡次征召他入朝做官,他都不去,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以山水文籍自娱,当时人们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

当谢安四十多岁的时候,情况发生改变,那就是谢家朝中之人尽数逝去,谢家没有在朝当官的人了,尤其是简文帝时,国运每况愈下,已过不惑之年的谢安慨然叹曰:"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于是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成语‘’东山再起‘’由此而来。

谢安接手朝廷宰相时候,正是朝廷虚弱,权臣当道的时候,权臣名字叫桓温,桓温通过把持军政大权,控制朝廷。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战功累累。逐渐独揽朝政十余年,他有句名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桓温看皇帝不顺眼,同时也,将当时的皇帝司马奕赶下台, 而后,桓温亲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

这时候谢安出来做官,为宰相,谢安做官的时机,实在是不好,因为这是时候,桓温年纪大了,迫不及待的想做皇帝过过瘾。于是,加紧了对朝廷的步步紧逼。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当时,京中流言四起,有人说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颠覆晋朝。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百官,当时有官位声望的人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谢安从容就座,他坐定以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笑着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首先我们要说一下什么是九锡之礼,通俗的讲就是出门的排场,因为皇帝出门不是一个人的,要穿什么衣服,做什么车,演奏什么音乐,带多少仪仗队,仪仗队都拿什么武器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简称九锡。那么如果权臣加九锡,就是说等于大臣出场带着皇帝的行头出场,所以说基本上离最后一步--篡位不远了,这个事情参考《三国演义》中,曹操加九锡进位为魏王。然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直接篡位了。

这时候显示出谢安不一般的政治智慧,跟那些迂腐书呆子不一样,谢安没有激烈的反对,而是对桓温的使者说,加九锡可以,但不能简简单单的加九锡,这是个比较重要的事,所以我要找名士做一篇锡文奏章给皇帝。使者一看成功在望,回报桓温。

于是,谢安找到了当时的大文学家袁宏,让袁宏做一篇锡文奏章,袁宏不负众望很快写出来了。给谢安阅览,谢安直接扔给袁宏,你写的是什么东西。不行重新写。于是袁宏重新写。谢先生当起了评委,对袁宏的锡文就是不满意,于是事情就拖下了。桓温还在等着,结果就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桓温由小病,拖成大病,到重病,最后死了,终年六十二,这时锡文仍未完成。明显被谢先生忽悠了,人死了锡文也不用写了。

桓温死后两个月,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

当时,前秦日益强盛,晋军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处于劣势。同年,因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便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了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朝廷都城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但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好友张玄再去请示。谢安于是驾车去山中别墅,与亲朋好友聚会,然后才与张玄坐下来下围棋赌别墅。谢安平常棋艺不及张玄,这一天张玄心慌,反而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

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次战争使谢氏的声望达到顶峰。

淝水之战后,谢安上疏请求北征,孝武帝于是以谢安都督十五州军事,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战前秦、东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谢安叔侄的成功,同时也遭到了各方势力的猜忌,尤其是皇帝。皇帝害怕再出来一个权臣。于是认为征战已久,应当设置戍守边关,然后休兵养息,派谢玄回镇淮阴,于是北伐失败,东晋失去了一次统一北放的机会。而且再也没有机会一统天下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在会稽去世,终年四十六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一代军事奇才最终壮志未筹,

还有一个故事与谢安有关系,流传千古。不得不提

在西晋末年晋室衣冠南渡时,祝家迁徙到了会稽郡绍兴一带,祝家庄的第四代,有一女明月:祝英台,当时年少的祝英台立志做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 于是后来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郡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拜师入学。在读书期间偶然认识了同郡贸城县的梁山伯,三年就读期间,两人朝夕勤读诗书,后来祝英台对梁山伯日久生情,而梁山伯却不知她是女儿身。

大家知道了故事说的是什么我也不啰嗦了。

读完诗书祝英台因为家母生病返乡,梁山伯送了一程又一程。之后梁山伯才风闻祝英台是个红粉佳人,但已许配给了贸城的马家,马家和祝家都是乔迁的士族,在当地享有地位。祝英台却不想嫁到马家,因而一再拖延婚期。并且写信给梁山伯,让他努力去争取功名。梁山伯也很清楚要跟祝家门当户对,唯有出人头地才能迎娶祝英台。

然后黄天不负苦心人,梁山伯获得了功名,被任命为贸城县令,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等到一切妥当后再跟祝家提亲,然而贸城也就是向祝英台求亲的马家的地方,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想不出理由去横刀夺爱。因爱生忧,因爱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听到这个消息,祝英台如闻晴天霹雳继而放声大哭。 后来根据梁山伯的遗愿将其安葬于邵家渡山上,即使故去也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采。因为祝英台如果出嫁,要渡船经过邵家渡。祝英台出嫁那天坐着喜船经过邵家渡,然后她提出想去山上祭拜下梁山伯,祝英台穿着婚嫁的红衣,走到梁山伯墓前,面对昔日情郎的坟墓泪水忍不住往下流,瞬时间万念俱灰,祝英台迎头撞向了梁山伯的墓碑结束了生命。

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当时在朝为官的马氏,将这个事迹告诉给了时任宰相的谢安,谢安请封其为义妇,当地人在山上修建了忠义庙,于是这个事迹便一直流传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