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虽是传说,但也反映了古人很重视中医养生及治病。 迷药之说,始作俑者是《山海经》。 《中山经》有云:“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骨成,其华黄,其实如兔丘,服之媚于人。” 这里的帝,非黄帝,也非尧舜禹,而是我们中华人的上帝,即帝俊。 庄子开篇说逍遥,“渺姑射山,有神人居”,说的就是乘龙而飞的帝俊,没有任何典籍说黄帝与尧舜禹乘龙而飞,并且,渺姑射山与姑瑶之山是邻居。 瑶草,“其叶骨成”,被后人解读为“瑶姬”,雪芹先生则创造性地塑造了绛珠草,还给绛珠草(林黛玉)配了个情人:神瑛侍者(贾宝玉)。 瑶草再次被曹雪芹神话:神瑛。 <<山海经>>:其实如兔丘 媚,是妖姬特色,譬如秦淮八艳之李香君有媚香楼,所谓色、香、味三点式迷魂也! 《山海经》说迷药,还只是“吃”,后来发展为两种:迷香(并非提神醒脑的迷迭香)与蒙汗药。 水浒里没有提到迷香,红楼开篇就有,说的是宝二爷一步踏入侄媳妇可儿的卧室,就说“好香”,再看秦可卿房春睡图标配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不久就进入了温柔乡,经警幻仙姑导引迷津,竟然与可儿在梦中有了第一次一夜情。 可是,一觉醒来,全无记忆,这就是迷香的妙用之处。 薛蟠初见林黛玉,袅袅娜娜飘来,顿时“酥倒”,被色与?被香与?肯定不是味道之体验。 只有宝玉,不仅体验暖香,还体验冷香,所谓“双艳图”。 好事者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胡人安禄山进献“助情花香”给唐玄宗,此种春药,不知有无。 施耐庵多处写蒙汗药店,孙二娘的“洪水山庄”在黄河渡口焦作孟津,只是其一。 传承:《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宋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记载:“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明初发明了草乌散,成了常见的麻醉药,后来王肯堂先生发明了局部麻醉。 解药:麻药是有时段的,时段过后,自解。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那么,能否速解麻药吗?不一定哦,因为甘草也是其他药的标配; 明末清初程穆衡在《水浒注略》中介绍解蒙汗药:“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可见,浓甘草是可以解蒙汗药的。 明初方书《普济方》中有一条:“(以白扁豆)治蒙汗毒,目瞪不能言,如醉。” 施耐庵多写下药,不写解毒,可见大多属于自然醒。孙二娘速解两个公差,也没有写解毒方法。可见,施耐庵比曹雪芹,医药知识差了 许多。 原理: 可笑现代科学、医学无法解释一个北京居民梦游中跳下五楼而毫发无损,我也见过大学同学从双层床上掉下来,扶起来后再度入睡,安然无恙! 其实,庄子早就说过:酒醉堕落者,无伤。 中医理论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真理,蒙汗药等麻药就是通过闭汗,让人气血不通,形成短期”梗塞“。 取材:曼陀罗酒、草乌散当然取材曼陀罗花、草乌;洋金花含有阿托品和东莨菪碱,也是取材之一,比如内脏绞痛,注射阿托品后,疼痛迅速缓解,但会明显的口干。 可见取材很多,并非一种解药,古代多以提纯,现代多以萃取。 用法及用量:掺和于食物及酒水中,多则死人,少则无效。可见,”孙二娘下药,还要技术活“! 古人多征战,蒙汗药是主流迷药;现代人多情感,当代市场趋势而已,金庸、古龙多写春药,以为古人也如此,可见新派武侠小说家之下流! PS:深圳作家陈斯园,20年浸淫四大名著(红楼水浒山海经庄子),在今日头条开始做“红水山庄”自媒体,欢迎踢馆,多谢关注。 妙文回顾:水浒心学概论(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