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幼儿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博采简纳 2019-04-07

一提到西方教育,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就是“快乐教育”“给孩子自由”“尊重和鼓励”,这些都很对,但当我们谈论快乐教育时,还忘了最重要的一条:规则与界限。自由与规则并存,才是西方快乐教育的真正核心。自由和规则并不是对立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每一个人,没有规则的自由,反而可能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对快乐教育的误解

的确,这也是为什么在幼儿教育中,德国人极其强调设置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规则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不至于迷茫没有方向,有规则的指导才能更安全地到达自由。

德国人的规则教育,从婴儿时期就已开始。从最初的会爬开始,父母就明确告诉孩子,哪里可以爬,哪里不能爬;哪些东西可以摸,哪些东西不能摸;到日复一日的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连周末也不例外;再到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等,德国人的家庭教育,绝对可用“严格”二字来形容。

德国教育中的规则虽严格,但一点也不与快乐和自由矛盾。关键在于规则限制的是什么。

禁止孩子踩水洼,当然也算是一种规则,但它同时也限定了孩子的自由。那么允许孩子踩水洼,但前提是一定要先穿上防水服和雨靴,踩完后还要自己把防水服和雨靴擦干净(在孩子具备该能力的情况下),是否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规则呢?

给孩子制定规则,是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赋予他更多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禁止孩子在墙上画画,也算是一种规则,但如果在墙上或门上贴一张黑板纸,告诉孩子想在墙上画画的时候,可以并只能在黑板纸上画,是否不失为一种更人性化的规则呢?

世上虽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我们有理由借助工具赋予孩子尽可能多的有边界的自由,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

禁止孩子吃糖、巧克力等甜食,是一种规则,但喜欢甜食毕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完全禁止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不妨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吃甜食的时间,如每周一天,又或者制定把正餐都吃光才能吃甜食的规则,在执行规则的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孩子的正当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规则的意义在于,适度满足,从不放纵。自由是用遵守规则换来的。

比威胁和惩罚更好的方式

快乐教育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相反,当孩子做得不对时,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我们的责任,但技巧在于,到底如何纠正才是恰当的?才最有效?威逼利诱,还是惩罚?在这点上如何处理是衡量家长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曾经有一次,去德国幼儿园接悠悠,她拿着幼儿园的娃娃说要带回家,我说不行,这是幼儿园的娃娃,不能带回家。她恳求几次无果后,气愤地把娃娃往地上一摔,跑出教室了……看到她既然已经朝着幼儿园大门的方向跑去,我独自把娃娃捡起来,正打算带着孩子回家的时候,目睹了这一幕的德国园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能替孩子捡起她扔在地上的东西,得让她自己捡起来,这样她才能明白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起来。”

听到园长的这番建议,我又把跑远了的悠悠给追了回来,告诉她要把娃娃放好,女儿还在气头上,没有认错,态度不好,走到园长跟前,我以为园长会批评她的,至少语气会稍微严厉一点吧,谁知园长带着微笑说:“这不是你很喜欢的娃娃吗?你把娃娃扔地上她会疼的哦,娃娃疼了你也会伤心的对不对?来,把娃娃捡起来放好吧。” 看到悠悠没有要捡的意思,园长牵着她的手走到娃娃身边,在悠悠身后蹲下来,轻轻抓住悠悠的手一起将娃娃捡了起来,最后还不忘表扬一句:“你做得很好,你把娃娃捡起来了,她等着你明天来玩。”

德国园长的做法既照顾了孩子的尊严,又同时让孩子体会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吼不叫地帮助孩子完成了改正错误,最后还加上正面强化,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感受。

作者:李茜(悠悠妈)。移居德国,有一个混血女儿,小名悠悠。精通德国早教,对中西方文化与教育差异有深入的观察和独到见解,著有《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