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与发现
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板屋主要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兴建。到二十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开始陆续拆掉石板屋,翻建4-6层高屋,取代了石板屋。目前,浙江省保持集中连片的石板屋已是不多。 像三池窟这样统一规划、规模宏大,且保存良好的,更是为省内罕见。2011年,三池窟大寨屋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艳丽 文/图
三池窟村,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些怪异的村子,位于温岭市大溪镇。村庄东邻前瓦屿村,西连高田村,南与河头村、麻车屿村相望,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大石一级公路就从村旁穿过,交通非常便捷。
村落的名称往往是村落历史的活化石。三池窟这个名称,又有什么奥秘?
原来,这名字里有着一幅优美的地形地貌图:村落地处水网平原地带,旧时,村内池塘密布,头池、中池、饭箩头池三个大水池如翡翠般镶嵌着,村后还有一窟。三池加上一窟,村名也就打上一方水土的烙印,成为了三池窟。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如今,池与窟多已被填,村庄不复旧时风貌。村庄风貌变动最大的时期是二十世纪70年代。二十世纪60年代,三池窟村干部去华西村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准备向华西村学习,把原来散乱的村庄统一在一起。村里经过十几次的讨论,达成了建造三池窟大寨屋的想法。二十世纪70年代后,村民开始平整100多亩杂地,填平11口池塘,在村中心开挖人工河。1976年,三池窟村开始仿大寨建一字形楼,在以后的几年间陆续营建,遂有34幢的庞大规模,也形成了现在村庄的基本面貌。
三池窟虽然填了不少池塘,然而,毕竟是水乡,水是村民血液里流淌的东西,须臾也不能少的。于是,干脆地,就在村子中心开一条长约350米的人工河,与村南那条俗称老河的河流十字相交。村子,依然还是水灵灵的。34幢整齐划一的大寨屋建在人工河两侧,屋沿河建,河跟屋走,呈“非”字型展开。屋群坐北朝南,屋舍俨然,规模宏大,有序地坐落在人工河的两旁。沿河栽种着两排水杉,高高耸立,如列队的士兵,让村庄更显精神。河上弯弯的小桥,月牙般架在两岸,又给村庄平添了几分风韵。老河南侧,是一片青青的田园。再远处,世界地质公园方山在望,含黛起伏。近水远山皆有情,让人难忘。
每幢大寨屋的布局皆呈一字形,二层楼,每户一楼一底。面阔基本上为九开间,偶有七开间、十开间、十一开间的。每幢总长约32米,宽约10米,高为6.5米。底层有廊,廊深1.5米,廊柱石制。楼前空地称为道地,主要用作日常活动场所和晾晒场。每幢大寨屋后原搭建有猪圈、厨房等,现在统一用围墙围起,使村庄显得整齐美观。
大寨屋,因其建筑材料大量采用了当地出产的石板,民间多称之为石板屋,其底层立面基本统一,两博山墙及隔断墙皆用石板建造。二层则根据当时材料供应情况及居民喜好,选用砖或石材建造。建房的材料都是就地就近取材,砖是当地土烧的,石材则选用温岭长屿、湖雾岭头等地的。温岭的长屿等地是著名的石乡,开采石材历史悠久。长屿采石后留下为数众多的石硐,硐套硐,硐硐相联,硐硐串通。虽是人凿,宛若天成的长屿硐天,如今已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了。由于拥有丰富的石矿,温岭民居历来喜用石材。在三池窟大寨屋群里,石材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石墙、石隔断、石梁枋、石柱、石柱础、石柱头、石斗拱、石板铺地、石板楼面,均以石板、石条构筑,遍地皆石,成了三池窟大寨屋最大的特色。
石板屋群整体上简洁朴素,但百姓对艺术总是有着不懈的追求,总想着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家园装扮得更靓更出色。在石板屋的时代,经济条件并不好,但大家依然不忘在石梁枋、石斗拱上雕刻各色纹饰,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心愿。雕刻的纹饰题材与传统木结构民居基本相同,但雕琢上略显简易,反倒呈现一种拙朴的味道。无论是飞奔的马,还是戏球的狮子,都是温和的姿态,与人相亲。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洁精神是最为国人所推崇的,其图案最是经久不衰,自然地也延续在石板屋上。简单一点的,则雕出各式杂宝,如卷轴书画、盘肠、笔、锭等等,祈求吉祥。更直白些的,就干脆刻一个双喜,让主人的心意一目了然。廊柱上的横梁头,亦继承温岭传统木结构民居的血脉,多做成漂亮的象鼻状,象鼻向内卷曲,眼睛凸出,眉目楚楚,煞是可爱。艺术的脉动就这样潜伏在民间,如此强悍。对美的追求,生生不息。
石板屋一度流行于温岭等地,是温岭等地民居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建筑,体现了当时温岭等地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石板屋主要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兴建。到二十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开始陆续拆掉石板屋,翻建4-6层高屋,取代了石板屋。目前,浙江省保持集中连片的石板屋已是不多。像三池窟这样统一规划、规模宏大,且保存良好的,更是省内罕见。2011年,三池窟大寨屋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时代已渐行渐远,一个村庄还保留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三池窟大寨屋群,曾经是普遍的、日常的,却因着时光的流逝,而获得了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