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台州当地我看过的石桥里面,古今结合最完美的是哪座?我想,温岭的琅岙桥可能是其中的典范了。 记得那天看了寺前桥回来,车开在路泽太高架上时,突然远远地看到下方的河港上有一座式样特殊的长桥,特别惹人注意。 根据地图方位的搜索,显然就是琅岙桥的位置。得,下一回寻访的古桥就是它了。 琅岙桥,原为琅岙闸,位于温岭城北街道高坦村与六份村之间的麻车港上,属于六份村。琅岙之名由狼岙门演变而来。 据《嘉庆太平县志》载:“狼山,在九都。山不甚高,望之丹翠错列。河流所径,山石从河底过,舟行颇险,故有狼岙门之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此处建成琅岙闸。民国十八年(1929),因有碍排涝,改闸为三孔石拱桥。在现代,因港面拓宽,北边又连接建造了平桥。 就如金清大桥却不在金清一样,与桥同名的琅岙村也只能在附近无奈地苦笑。 ![]() 车至高坦村,随便找个地方远远地停车(桥头岸边可停车)。习惯慢慢逛过去,或许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古桥的韵味。 此时是早上,桥在东,有些逆光,不过冷光里的桥特别有沧桑感,宛如一张充满历史韵味的老照片。连绵的桥孔一字排开,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个个音符。 整座桥新旧结合,结构相对完整,造型美观,可以说是我近期寻访到的桥里面也算是比较别致的存在了。 走近桥,慢慢品味桥的韵味。桥南北向跨于麻车港之上,由平桥和拱桥两段连接而成。从材质和新旧程度上看,南段的拱桥是历史老桥,而北段的平桥显然为新修。 ![]() 平桥呈玉带浮水形,桥面平坦,为七孔仿古石桥,桥孔也是用砖石垒砌成拱状。后接的平桥跟老桥却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反而衬托出老桥的不凡来。 老桥桥长35.6米,宽4.27米,目前仅遗存为三拱造型(据说早年有七孔,不知真假),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中间主拱洞高且大,是麻车港的主航道,两侧副拱则略小,左右对称,形状优美。 ![]() 中心桥拱的桥墩两侧有船型的用长条石交错垒砌的小分水尖,北侧与平桥连接处还有一个较大的分水尖,上有平台。 ![]() 桥面桥身均由块石叠砌而成,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的方式砌置。桥身上有长系石,表面隐约刻有楹联,但裸眼却看不清楚了。 不同于其他闸改桥,琅岙桥两侧均设有栏杆。栏杆又称阑干、钩阑,它虽然不是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有了栏杆的桥,无论是安全性和美观性都得到了提升。 琅岙桥的栏杆与台州大多的古桥风格雷同,均由栏板、望柱、抱鼓石等三部分组成,桥头两侧是偏三角状的抱鼓石,而栏板与望柱间则用榫连接,一板一柱相间相连。 ![]() 琅岙桥栏板表面的雕塑比较素,或许是后来改建的缘故,表面只是相对简单地勾勒出线框,线框内比较斑驳,貌似没有精心雕饰图案。 ![]() 在中拱栏板的外面,嵌有两层石板,外层石板小,刻着桥名。里层石板隐约也有字,不过已不可识别了。 ![]() 望柱的柱头上均刻着传统的仰覆莲雕塑,除了桥南第一根柱头的仰覆莲为方柱圆头之外,其余所遗存的均为方形。 ![]() 中心桥拱的桥面中心为一平台,平台地面中间铺有一块刻雕着荷花图的石板。这似乎是台州古石桥的一种传统工艺方式。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这或许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殷切期望吧! 温岭的古桥,好多是由水闸改成的桥,比如已列入国保单位的新河麻糍桥等闸桥群。所以,桥面中间原本安置闸门的位置上,改桥后都铺上了略高于石级的厚实的石板。 ![]() 这样的改建,无疑大大地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桥面两边的台阶,可用作步行之道;而桥面中间则是平斜的石板路,在早年骡马车辆肯定通行无碍。即使现在,三轮车和电瓶车也是往来通畅自如。 很多老桥已被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冲击,正慢慢走进了历史。就如在西面的河道上,麻车大桥等现代化的公路桥已承载了人们绝大部分的运输和出行的需求。老桥已渐渐地失去了活力,或许在不久后将被迫成为一座景观桥。 ![]() 就在我多角度欣赏这座桥的时候,桥上还不时有骑着电瓶车往来于两岸的村民和商贩。而老桥的主拱下,偶尔也有“突突”声的货船悠然通过。 ![]() 所以从这个方面看,琅岙桥还是一座活在烟火里的古桥。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河水每一次的冲击,都是它不断跳动的脉搏。它努力的存在着、表现着,并竭尽全力地奉献着它最初的本能。 徜徉在桥上,思绪万千。 ![]() 桥依然固如磐石,河水依然一刻不停地从桥孔中穿过奔向大海,两岸的高楼大厦也如雨后的春笋般不停地破土而起,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终有一天,这座年龄已近两百年的老桥,必定要走进历史的橱窗。 庆幸,现在的我们能亲眼见证老桥的雄姿,能亲手触摸古桥的风韵,更能以桥鉴古,感受古代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那一段历史的记忆。 麻车港上,琅岙桥如长虹卧波,悬影如诗,或许迎面吹来的江风里,都能闻到那馥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小卒不过河 写于2022.3.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