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尾镇后沈村辜氏祖厝 唐皇“嘉德”传后人 仙游辜姓,主要集中在郊尾镇后沈村。据《锦峰辜氏族谱》,辜姓得姓始祖正是祖籍莆田,还留下一个“唐皇赐姓”的感人传说,千百年来被后人代代相传。 辜氏图腾 辜,属于帝王赐姓,唐代已有辜姓南迁。 寻根问祖 唐皇赐姓名 据辜氏族谱上记载,辜氏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 正公,二十二岁中举人。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贞观十五年,正值江南道大荒,民不聊生。正公奏准太宗,刚开仓济民,民始宁业,爱正公如父母。太宗嘉其贤,赐其族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义而成一字,上古下辛赐之辜焉。由是告林氏祖,更以辜为姓。此即辜氏之所自始。而辜不书古幸而书古辛之所从来。正公乃为辜氏始祖。弘道年,正公不幸逝世于弘道癸未元年(公元683年)十一月十九日辰时,葬在莆田紫霄岩三台石畔,享年七十四岁。灯号为“唐皇赐姓”,堂号“晋安堂”,祖祠“嘉德祠”。 后来,林正之孙辜源任官遭忌,贬八闽辗转迁徙,正公第5代的第3房祖兴及第4房致政,分别迁徙到福建的永春及广东的潮州,其他儿女陆续迁居江西、四川等地。祖兴的儿子永资在永春建立嘉德祠,辜姓族裔便以“嘉德”为堂号,以资鉴别身分。数百年前,定居在永春的部分辜氏族人又分播至我县郊尾镇后沈村等地。 家风家训 《辜氏家训》 敬尊长 正心术 端人品 勤读书 交朋友 尊师长 笃勤俭 领 衔 唐皇“嘉德”传后人 仙游辜姓,主要集中在郊尾镇后沈村。据《锦峰辜氏族谱》,辜姓得姓始祖正是祖籍莆田,还留下一个“唐皇赐姓”的感人传说,千百年来被后人代代相传。 辜氏始祖为林正,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世居莆田尊贤里北螺村(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于朝廷代其辩冤。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唐太宗对林正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 从此林正成为辜正,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辜正逝世后,因太宗嘉其辛苦之德而赐姓,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成为辜氏族人的总祠堂,并以“嘉德”堂号。 在后沈村采访中,郊尾镇平安协会会长辜达因拿出一本《锦峰辜氏族谱》,他说重修这本族谱,凝聚着辜氏几代人的心血。在辜氏族人中,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蔚然成风。 当地族谱修于1918年,年代久远早已残缺不全,对列祖列宗的记载也缺失了。为了弘扬先祖高尚品格,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2000年,辜茂景、辜金暖、辜金通等老人着手续编,搜集了大量资料。原来,后沈辜氏先祖早逝,其子辜子兴随母改嫁,成年后在后沈成家立业,但具体情况一无所知。有幸的是全国辜氏宗亲发起编撰《中华辜氏源流总汇》倡议书,得到了辜达因等人的热烈响应。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巨著面市,全面理清了辜姓的来源和流向,以及世系和分布情况。原来,子兴的生父土柏祖源厦门白礁。通过查对、补充、整理,终于编成《锦峰辜氏族谱》。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辜氏宗亲素来有热心公益的良好风气,在外企业家更是致富不忘回报桑梓,情系家乡各项事业发展。 辜天水一家两代热心肠,在当地传为美谈。辜天水英年早逝,记者见到他的妻子方林英。回忆起丈夫,她说,当时他义务当后沈水库巡逻员,一到暴风雨天气就参加抢险。后来病重,仍然坚持在劳动一线,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孩子长大后,在外经营加油站致富。他们继承了父亲的品德,乐善好施,铺桥修路、捐资助学,家乡的公益事业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辜云石是当地宫庙东阳宫的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东阳宫每年都将香火钱,用于捐助支持村里的建设。他曾经带头捐出一万元,并发动村里的企业家共同集资30多万,修建水泥村道,连接辜姓聚居的4个小组。他还发动村民捐建了公共厕所、戏台等。 此外,后沈村辜氏企业家,还发起成立了后沈教育基金会,由爱心人士辜国忠管理,每年将筹集的善款,用于奖励优秀学子、资助贫困学生,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凡人优品 · 法官教育子女简朴走正道 · 在郊尾镇后沈村,退休老人辜春金的一句话“走正道,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辜春金的“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家风看似平凡,却不平凡,激励着辜氏子孙求学奋进。 辜春金,曾是一位高级法官。1968年,他前往部队参军,1979年才转业回来。在县法院工作了30年,08年才退休。在部队期间,家里的孩子都由他妻子照顾、培养,直到他转业回来,他也把孩子带到县城区上学。如今,退休后的他常常往返厦门、仙游两地,以前常常和村里邻里聊聊天,提提建议。 辜春金育有两子,辜志杰与辜志华。提及孩子的教育,他的老伴常常告诉孩子,“不会读书,以后就去种田”。但也正是这种最平常的激励,指引着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在父母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也学有所成,相继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辜志杰,如今是厦门某银行的行长。辜志华,是一名公务员,在厦门工作。辜春金告诉记者,由于兴趣爱好使然,辜志杰从小酷爱书法,临帖入迷,擅写楷书,劲实端庄,常为当地寺庙、宫社、广场书写楹联、匾额等,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且他的书法作品还被省博物馆收藏。 辜春金表示,好的家风能锻炼孩子品格,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自立自强,这是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 退休干部调节纠纷有一套 · 在郊尾镇调解室常常聚集着几位老人,已经退休多年的辜达因便是其中之一。 辜达因1947年出生于郊尾镇后沈村,曾先后在西苑乡政府、榜头镇政府工作。2004年郊尾镇平安协会成立,成立以来吸收了47名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老人参与调节工作,2011年辜达因被返聘为平安协会会长。 平安协会成立以来,辜达因又回到了工作的状态。平安协会调解员主要由各村退休干部、热心老人组成,负责调节各类矛盾纠纷。农村矛盾涉及方方面面,多包括家庭财产、房产纠纷,邻里盖房土地纠纷等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些事情比较难以调节,我们就是多说几遍多举例子,让他们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辜达因说,现在村民的整体素质也比较高,加上我们是长辈,多少也会有些人情的因素在里面,和解问题不大。 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辜达因的法宝就是多花时间、多花精力。“我们的工作就是调节,调解说白了就是聊开,喝喝茶聊聊天、软磨硬泡总有一天会找到突破口,实在不行还有法律为标尺。”他说道。 传家之宝 祖厝百年传承 祖德世代绵延 郊尾镇后沈村顶花头祖厝,经多次改造、翻建、扩建,历经两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后沈辜氏子孙的发源地。 祖厝门前,每逢农忙收成季节,可晒谷子、花生、大豆;夏日夜晚清风习习,大人们三五成群谈新闻、讲家事,孩子嬉戏玩乐,是乡人避暑乘凉的好地方;每逢节日,婚宴、寿诞之际,人来人往,喜庆的气氛溢满厅堂,养育繁衍辜氏后裔,世代绵延。据悉,顶花头祖厝曾坐西朝东,背靠青山翠林,是九间厢双座的土木结构房屋。正厅两旁建有两座雅致的阁楼,是后沈当时数一数二的建筑。 辜氏祖厝负责人辜云石介绍,顶花头祖厝,原先是座不起眼的小屋,18世纪中叶,辜朝华家道殷富昌盛,有五子,便在原地建起五间厢双座的平屋。1943年,建于1750年的五间厢双座祖厝,已经破烂不堪、严重老化,乡人辜顺、辜启秋老人带头对旧房屋进行翻建,拆除原五间厢双座厝进行扩建,增加部分附属设施,成为现在的九间厢双座厝。 祖厝不仅是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辜氏乐善的传承。2016年3月,辜氏子孙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辜云龙、辜庆洪、辜天清分别出资10万元,历经数十年的顶花头祖厝再次得于修缮。辜云石说,辜氏一族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自立自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家各户都盖起了新屋,住上了新房,其中一座座洋楼拔地而起,还有许多上档次的高楼大厦。 采访手记 祠堂成为文化传播新平台 水有源,树有根。祠堂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会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更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在郊尾镇后沈村,辜氏族人对祠堂的重视尤为可见。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济较为宽裕的村民更是一下子拿出了十万元。除了翻建扩宽外,他们还赋予了这个祠堂新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后沈村外出经商越来越多,一些在外创业的乡贤也纷纷回报家乡,牵头助力祠堂扩建翻新,祠堂成为群众聚集活动的重要场所,祠堂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于是,辜氏族人开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祠堂内人员集中的优势,开发这一传统民间文化传播平台,实现祠堂功能由原有的祭祖、正俗、教化到商事议事、传播正能量的转变,将其打造成农村的新平台、新天地。 “不论那些远走海外的游子走多远,只要是村中的子孙后代有什么红白喜事,他们都会回来在祠堂里点上一炷香祭拜老祖宗。”村民辜达因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宗亲们对祠堂的敬畏和信仰,他们决定好好地将祠堂利用起来,以供宗亲探究辜氏繁衍传播历史,同时也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文图:今报记者 唐伟 薛燕辉 郑丽 陈慧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