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完音乐会,我把莫扎特拉下神坛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4-07

来自美在高处
最近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正在全国各地巡演,让不少第一次看音乐剧的朋友看过之后,大呼过瘾。

传统观念里,欣赏音乐剧应该是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时而鼓鼓掌、点点头,安安静静享受的。结果当摇滚与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现场彻底沸腾了。

     

观众们尖叫、欢呼,还会与演员互动。甚至在谢幕的时候,很多人围在前排,举起手机拍摄。这让人们不免发问:这真的是古典音乐剧吗?感觉像是演唱会啊!

于是有人笑着说:这就是出圈了~~意思是它不仅仅在固定的粉丝圈传播,也影响到了圈子之外的人。这么一说,倒让很多对古典音乐有距离感的朋友,放下了包袱,看看贵圈究竟是个什么样。


01 古典音乐圈其实有很多八卦
很多人在接触古典音乐之前,都对它真的是敬而远之,毕竟宗教用它来“乐治”,古代西方贵族用它来装点门面。可是,如果你愿意搜索了解一下音乐家们的背景知识,你就会发现:这些作曲家们都不怎么乖!

     

比如,贝多芬是地下组织共济会的成员,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不安定分子;巴赫公然在街上打架斗殴;舒特有点精神分裂,还弄柳拈花,以至于他师傅根本不敢把姑娘嫁给他。
还有,莫扎特那是爱了一个又一个;瓦格纳让人爱恨交加,才华不必多说,但那些专制、傲慢、装腔作势、乱花钱的谴责,也确实在官方媒体上可以得到考证。

        

这么一看,印象中犹如海市蜃楼般的天才音乐家,好像也不是那么遥远了。
虽然,音乐才华让他们术业有专攻,发挥了出色的水平,但花边新闻和娱乐八卦也在说明,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想清楚这一点之后,你对古典音乐的态度,或许就没有敬畏到要退却的程度了。

02 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听听圈内人怎么说?
哲学家尼采说:“没有古典音乐的人生,是一个错误。”
作家木心说:“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
大提琴家王健说:“听流行音乐是一段时间的事情,而听古典音乐是一辈子的事情。”
作家村上春树说过:“若不是醉心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说:
“我不确定生命中是否一定要有古典音乐,但当那些交响曲奏响的时候,你心里会升腾起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如同仪式、如同洗礼,让你备受鼓舞,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卑微烦恼。这是其他音乐类型难以给予的,如此它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去聆听感知,去借助它开拓生命的幅度。”

这些厉害的人说得都挺好,但如果往简单了说,其实你听的每一首歌,都暴露了你的修养。就比如,你在宴会上听到一首曲子,可以很自然说,这首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很好听,然后云淡风轻间就得到肯定与赞许。

03 怎么能进入古典音乐圈?
态度转变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在没有艺术背景,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之前也没有了解过太多的音乐文化知识的情况下,我们真的能听得懂古典音乐吗?又该听什么呢?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节,由豆瓣时间特别推出的“古典音乐成长营”新课,《解说式音乐会:30天听懂古典音乐》。

这一次特别邀请到了台湾著名音乐家彭广林老师。他会把乐曲逐一“拆解”,帮你把音乐语言翻译出来,再把每一种乐器的表达“说”给你听。用彭广林教授的话说就是,touch the untouchable。

   

彭广林老师是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的教授,他拥有 30 余年的教学经验,与古典音乐相伴 50 余载,常年用“解说式音乐会”的形式,开展古典音乐的教学和普及。

作为一名音乐家和小提琴手,彭广林教授曾在世界各地举办多场个人音乐会并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他一边将乐器的语言翻译给听众,一边告诉大家:“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培养一个人诠释自我生命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