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新解

 意林听语 2019-04-27

特别说明:本文属古典命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易传》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易经》中的重要思想,是继老子提出关于道的新学说后的又一关于道的学说。这句话中关于道的认知对后世诸多学说影响特别大,之后的中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及民间易学爱好者,都从不同方面对这句话进行过诠释、论证,众说纷纭,诸多解释层出不穷。作者对这句话也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本文即在辩证各家诠释的基础上,讲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看一古人对这句话的认知。东晋时的韩康伯在《系辞传注》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固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唐孔颖达对韩康伯的这一解释作的疏为:

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

从孔颖达的疏可以看出,孔颖达认为韩康伯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无阴无阳之谓道。孔颖达的这个解释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直到现在也有些学者认可这种观点。这个理解也不能说错,但有理却不尽全理,对于这个问题会在后面作出说明。其实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义是,道是无,阴和阳都不是道,但道的作用可以通过阴阳体现出来。韩康伯的这个解释,虽然基本接近正确的理解,但是还是没有走出老子关于道的界定。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又说: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他认为阴阳都不是道,只有“所以阴阳者”即阴阳之间作用变化的根本道理才是道。朱熹的观点基本与程颐相同,不再列举。张载认为:

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

这里把一阴一阳看作物之两体。他又说:

由气化,有道之名。

显然他又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看作是阴阳二气的气化过程。

其次再说一下现代一些学者对这句话的认知。刘大钧教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便是道。显然这样的解释都受了张载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变化的普遍规律,诸如此类,不再特别列举。

最后说一下作者对这句话的认知。解释这句话之前,先看一下道作为一种观念的发展过程。在老子提出关于道的新学说之前,人们对于道的认知基本是以天道和人道为主,直到老子,道的观念才有了根本的变化。老子之后关于道的学说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了,再之后关于道的新学说基本就是宋明时期道的观念了。从道的观念发展来看,“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基本上是承前启后的,里面既有老子道的观点,也有宋明理学中道的观点。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学说在老子道论之后,那么这种学说肯定受老子道论的影响,因此再看一下老子所谓的道。老子的道在前面文章中已讲过了。一方面老子的道是万物的始基,是独立存在的,它产生了天地万物,是最根本的,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道是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到的,无名也无状,但道是实际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道是宇宙法则。仔细分辨老子关于道的认知,会发现其中有两点没有说明。

一是老子说了道的客观存在性并说明了道的不可描述性,但并没有说明道何时开始生出阴阳二气,也就是说道何时开始演变。

二是老子说明了道是万物的始基和本原,但并没有说明道作为宇宙法则如何显现,即道作为宇宙法则何时发生作用。而“一阴一样之谓道”学说恰恰就补充了老子道论的两点不足,下面简单说明。

首先“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道何时开始演变。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呢?即阴阳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一阴一阳之谓道”里的一是初始的意思。只有阴出现或只有阳出现,道都不开始演变,只有当阴阳都初始出现时,道才开始演变,此时的客观存在就叫道。

其次说明了道作为宇宙法则何时开始发生作用。如果说阴阳的出现是道变化的开始,但在阴阳没有出现之前,道肯定也一直存在。那时的道是无,无阴也无阳,无形无象,道以一种不可描述的状态一直在。直到有一天,阴和阳初始出现了,因此道开始有了变化,阴阳开始相互作用,道作为本原的同时也就具备法则。

总结以上两点,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含义就是始阴始阳之谓道,即阴和阳最开始都出现的时候就是道,道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呈现出来的,此时的道是万物生成的开始,也是道作为宇宙法则发生作用的开始。

对于以上所述特别说明三点。

一是一阴一阳的道和老子的道并不矛盾。老子的道中无阴无阳,而一阴一阳的道是老子的道中阴阳刚出现的一刹那,因此一阴一阳的道是老子所谓道的延续,二者是一体的,只不过一阴一阳之道界定了道出现的阶段。就如同前面孔颖达认为无阴无阳是道,这没错,只不过孔颖达所谓的道是老子的道而不是一阴一阳的道。

其次一阴一阳的道的观点侧重于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来阐释道。阴阳始俱而发生作用正是万物生成的开始,因此《周易》不去考察万物始生之前,只考察万物始生之始,从这一点来讲《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道更具现实意义。

三是一阴一阳的道只有在阴阳初始才称为道,之后便不能称为道了,从这一点可以说明道的初始性和唯一性。如果二阴二阳也是道,就失去道作为本原的意义了。

至此本文讲完,由于受篇幅所限,文章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展开,两千多字并不足以讲述本文所论述的问题,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者会另行补充,其中神韵有讲不到的地方,希望读者理解。

(注:本文属古典命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