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知识,你知道吗?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呢!你能想到哪些与生物有关的趣味谚语呢,快开动大脑想一想吧~ 谚语:“一山难容二虎” 生物知识:生物间的种内斗争关系 解释 :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种内斗争的现象。老虎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的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且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需要更多的资源维持生活。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数量越少,越容易获得资源来维持生存。但并不是说一座山上就只能容一只老虎,这里的数量“二”是表示数量很少的意思。 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生物知识:生物的捕食关系 解释 :这句谚语形象阐释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生物之间吃与被吃关系构建的食物链。但这句谚语并没有阐述完整的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生物知识:生物的竞争关系 解释 :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谚语:“飞蛾扑火” 生物知识:生物的应激性 解释 :这句谚语描述了昆虫的趋光性,即昆虫对光发生的应激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即趋利避害的特性,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利用“性引诱剂”消灭害虫等均是利用了生物的趋向反应。 谚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生物知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释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民用设施等。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大力宣传环保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谚语:“无心插柳柳成荫” 生物知识:生物的营养生殖 解释 :这句谚语形象阐释了植物的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繁殖方式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繁殖方法: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优点:1.生长速度快,开花结果早;2.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缺点:1.不易发生变异,能适应外界环境;2.不如有性繁殖简便;3. 繁殖数量小(但随着克隆技术的成熟,此问题已经解决);4. 有些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长期靠无性繁殖可能会导致根系不完整,生长不够健壮,寿命短。但大部分植物通过无性繁殖不会与母本有任何区别,除非发生突变。 谚语:“华(花)而不实” 生物知识:矿质元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释 :矿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植物需要大约25种元素, C H O N P S Na Mg AL B MO Ca Fe Zn 等。矿物质中大多都有这些元素,它们在土壤中被根吸收,转运到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作用。 比如如果没有Mg,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因为Mg是合成叶绿素必须的元素;如果植物缺B,就会表现出花而不实,因为B具有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等。 谚语:“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 生物知识:生物的条件反射 解释 :这句谚语反映了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生物知识:生物的遗传 解释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性状都跟亲代相似,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两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同亲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谚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生物知识:生物的竞争关系 解释 :从生物学上分析,这句谚语解释了生物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不同生物之间会因争夺相同的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息地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就越激烈。 谚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生物知识:生物的变异 解释 :亲代及其子代之间的性状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如果是发生在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变化或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子代,而发生在生殖细胞里的遗传物质的变异就会通过生殖过程遗传给后代。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甚至可以形成新的物种。 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物知识:生物的捕食关系 解释 :这句谚语形象阐释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这句谚语中隐含的完整食物链应该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