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 侧取势 说 明: “所”字是利用动感的手段来处理的。这个字本来是可以写得很平正①,但是我们发现第一笔的“横画”②在书写时倾斜了一点,最后一笔“竖画”又加长了,这样一来就造成这个字有种错落感和生动感。 说 明: “南”字的两边①、②都是竖画,它本身是左右对称的比较稳定的结构,但是在处理的时候有意识往左下角倾斜,包括最后一笔的“短竖”③书写轻灵,也有向左飘的趋势,这就使整个字增加了生动性,给人很灵活的感觉。 说 明: “門”字本来是左右对称的结构。 “門”是象形字,在篆书里它的两边是非常对称的,也是可以写得非常稳定的。但是现在我们为了表现出生动性,把最后一笔的“竖”①写得比较长,并且在书写过程中还增加了一个动势,这样的处理手法就使这个字产生了很强的动感。 说 明: 前面我们看过的这个“中”字,它的“竖画”①是在这个字的中间,并且比较垂直,使得这个字在视觉上比较稳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的横画、竖画增加了动感,造成整个字在势态上“由静求动”。 说 明: “夷”字上方的“点”①在书写时并没有放在正中间,而这一点本身又属于“上浮点”,并且带有弧度,这些处理方式都是生动的表现。再加上这个字的整体构成并不是上下完全对应,也给它造成了一定的动势。相对来说,这样结构的字都是可以写得很稳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使它在稳定的同时增加动态。 参差错落 说 明: 在处理“則”字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把右半部①向上提,形成错落,这就在视觉上增加了字的动态。 说 明: “峻”在书写时把左偏旁“山”①往上提,形成错落,与上个字同理。 以 曲破直 说 明: 我们看这个字,宁静的“寧”。它上面的点画很稳定,“宀”中的“横勾”①在隶书中一般写成“横折”,往下折笔。这一笔在书写时,用笔非常放纵、非常洒脱并且很有汉简的意趣。“寧”在结构处理上通过许多手段来制造动感,首先在“宀”中“横折”“以圆破方、以曲破直”;另外宝盖头下面的这一笔“短撇”非常有意思,它突破了宝盖的范围。 在正常情况下这一笔应该是在宝盖头里面含着的,而它有意识地突破,这也是表现生动的一种手段。另外最后一笔的“竖折”并不是垂直向下,它有一定的倾斜,再加上这一笔方折出去,与右上角的圆形成了一种对比。 这个字整体看上去有向右下倾斜的态势,但是并不是很过分,也保证了它的稳定性,静中求动。 综 合应用 说 明: “寫”字的这一点也是“上浮点”①带弯钩。这样书写本身就很生动,“宀”右边的勾画也写成了具有动感的“短竖”。关键还要看下面 “横折”这一笔中的“横”,我们知道隶书在书写时通常是“横平竖直”,在这里却非常有意识地向右上角倾斜②,接着出现的折笔又把它压了过来,然后几个点画的处理又比较稳定,最后整体看上去这个字形态非常优美,非常出彩。 说 明: “政”字本来左偏旁是由“横、竖、横、竖、横”这五笔组成,每一个笔画在正常情况下书写时都是平正的,组合效果也应该是很稳定的,但是它用了动感的手法,几乎没有任何一笔是真正的“平”和 “直”。总体来看左半部分和右边半部分又形成了一种态势的呼应,使得左右两边在视觉上比较稳定,又在稳定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生动效果。 说 明: “禮”字在书写时省略了笔画。字帖中“礻”的“短竖”①实际上更短一点,这样的处理就是让左右形成错落。此外右上角“曲”中的“横折”②又向右上倾斜,并且字中的竖画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几乎没有哪一笔是特别的直,或者特别的平。它从笔画本身就做了调整,在结构上也有一些调整,这都是变化的手段,使得这个字有一种生动的姿态。 说 明: 同样,我们看这个“誦”字,它也是有意识地增加错落。左半部往上提①,使左半部的最高点高于右半部的最高点,而左半部的最低点也高于右半部的最低点。这种处理手段也就拉动了左右两边,但它把握了一个度,并没有过分地夸张。 说 明: 现在我们再示范一个上下结构的“書”字。这个字我们在分析笔画的时候曾经做过示范。“書”本身的笔画全部由“横”和“竖”组成,在字形上属于稳定的结构。但是我们看古人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大胆地夸张了它的动态,使之形成了在稳定的基础上具有生动性的效果,增加动感的同时也增加了情趣,真正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 |
|
来自: jishiaimin > 《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