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拯救文艺片?

 yushi823 2019-04-07

王小帅希望借助当红偶像王源给《地久天长》添一把火,但很显然未能如愿。

上映两周后,这部由柏林影帝影后坐镇、流量明星加盟的文艺片大作,仅仅收获了4300万票房。随着多部新片今日上映,《地久天长》的票房可能也就止步于5000万了。虽然4300万已经超越《闯入者》的1004万、刷新了王小帅院线电影的票房纪录,可这样的成绩显然没能达到王小帅的预期——上一周,为了能拉动更多年轻人去看电影,王小帅甚至在贴出了一份颇具争议的宣传文案,还为自己招来不少指责。

王小帅备受争议的朋友圈

在这个商业和钱唱主角的社会,你做了很多,得到很多荣誉,心理上应该很满足,却没有挣到很多钱,你还是会缺少安全感。”当年《左右》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后,王小帅的这段采访或许能解释他今日“焦虑”的来源:即使更强调艺术价值的艺术片创作者,也会希望谋求更多商业价值。

有这样焦虑的不只有王小帅。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注意到,现如今有越来越多流量明星开始在文艺片中出镜了:王源的队友易烊千玺,则将在不久后上映的《少年的你》中亮相;另一位当红流量井柏然,是今日上映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男一号;早一点流量明星杨幂,也在文艺片《宝贝儿》里试图找寻突破……

《宝贝儿》中的杨幂

大批流量明星加盟文艺片,固然有演员自身发展、转型的需求所在(点此阅读:“小鲜肉”转型,一个持续四十年的难题),但与此同时,文艺片的创作者们肯接纳这些看似和文艺片并不搭界的演员,本质上也是创作者以及整个行业求新、求变、希望打破圈层拥抱大众的一种体现。

拥抱流量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步,如何利用宣发、营销,将文艺片的受众圈层拓宽,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是更多片方如今在探索的事情。

毒眸此前的文章中曾提过(点此阅读:为什么观众不买贾樟柯的账?),去年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在宣发力度和投入可谓达到了“历史之最”:电影上映前,该片物料总数达10条,为同档期影片中物料数量最多的影片;为给影片造势,贾樟柯罕见地参加了《朗读者2》《我就是演员》等综艺;为了能够充分下沉,《江湖儿女》不仅玩起了抖音,甚至还跑到农村刷墙;而在开局阶段票房不好的情况下,贾樟柯甚至还找来了“锦鲤”杨超越……

贾樟柯还在《江湖儿女》发布会上跳舞

作为贾樟柯的后辈之一,毕赣的作品在营销上要更胜一筹,《地球最后的夜晚》可谓去年最成功、破圈最彻底的文艺片营销案例。早在电影上映前一个多月时间,主创人员就开始在《吐槽大会》等综艺上露面,给影片造势;而电影预售阶段,更是打出了“一吻跨年”等概念,引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刷屏。

积极拥抱市场,自然能取得相应的回报。作为一部小众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在上映前20天预售就突破了2000万,这一成绩足以比肩2018年春节前的商业大片《捉妖记2》。待到正式上映后,影片在首日就斩获了2.6亿票房,别说文艺片,就连很多商业片都做不到这样的成绩——要知道,当年《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用下跪的方式,最终也只换来了8600万的总票房。

 预售票房即过亿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对此,华谊兄弟影院管理公司总部排片经理唐乐表示,“一吻跨年”的营销是主要推动力,有六到八成的观众选择了晚上9点半到10点的场次。而据毒眸此前的数据统计显示,影片用户中有5成来自于三四线城市,要远高于一般文艺片(《江湖儿女》只有3成)。

可如此简单粗暴的商业化,并非适用于所有文艺片,更不是长久之计

即使是投入了如此多精力做营销,《江湖儿女》的票房还是仅仅只有7000万,虽然对于在海外一向卖的不错的贾樟柯来说,但这样的成绩同样不会赔钱,比不上很多商业片一天的票房。

有影院经理告诉毒眸:“看到宣发阵势,大家都以为贾樟柯会呈现一部类似于《让子弹飞》的电影,预期摆得很高,所以最初的排片和热度都不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长还是更注重自己的风格和模式,没能满足非影迷的普通观众的预期,口碑和排片便也随之下滑。”

而更大的“灾难”则发生在《地球最后的夜晚》身上。大批非文艺片的受众,在被营销吸引到电影院后,发现影片并不如预期所想,甚至有些看不懂,于是口碑在当晚就出现了崩盘(票务平台评分跌至4以下,可以算得上倒数的成绩)。随之而来的,则是票房的雪崩:上映后第二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单日票房滑落至1120万;第三天,单日票房仅仅只有185万;最终这部首日创纪录的文艺片,只收获了2.82亿票房。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断崖式下跌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高开低走,是2018年最让我感到意外的事情。这部影片营销上的错位,严格意义上说其实谁都没有错,只是(从业者)对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个重视不是说票房上的重视或者营销数据、流量上的重视,不是沉浸在自己的认知当中,而是从业者要真正在为消费者做事情。”某位资深影视行业从业者告诉毒眸,《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是成功的,但是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之后类似的手法很可能就无法奏效了。(点此阅读:《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场金融思维营销的降维打击 | 猛侃专栏

事实上,这正是文艺片商业化最尴尬的地方所在。创作者和投资方都希望能够和市场走得更近,希望能够攫取更多商业利润,但是文艺片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必须为了艺术性牺牲一部分商业性,以至于其注定无法像很多商业片一样打全民市场。

希望能够兼顾商业利益和艺术价值的文艺片,出路在哪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有何共同的特质?文艺片的宣发方式和前几年相比有哪些新的方式?究竟怎样的创作、宣发模式才是适合于文艺片的?文艺片市场稳定的收入模式出现了吗?

带着关于文艺片、文艺片市场的诸多疑问,特别是中国文艺片遇到的新机遇和新问题,毒眸邀请了几位对文艺片制作、宣发极有经验的嘉宾,分别是:

FIRST影展策展人,《暴裂无声》制片人

高一天

《大三儿》制片人,工厂大门影业创始人

黄旭峰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路过未来》导演

李睿珺

《我的诗篇》导演,大象点映创始人

吴飞跃

《大世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制片人

哪吒兄弟影业创始人杨城

无限自在董事长朱玮杰

公司曾参与营销过《青春派》《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多部文艺题材电影

我们会在4月12日(周五),一起从文艺片的新现象说起,寻找文艺片的新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