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品饮到的中茶茶品而言,中茶和良心也好,品质也罢,关系都不大。 1、白茶 和所有高产量白茶一样,中茶白茶同样采用了高温烘干——追求最快的加工与出货速度。因此也就具有了和其它大厂高温烘干白茶一样的特性: ①品饮时上颚有高温火工香,敏感者或会感到锁喉感。 ②因为高温烘干这一不符合传统白茶工艺的出现,严格来说其不配被称之为白茶。 ③同样原料,经过高温烘干的白茶茶性反而更寒。同时未来转化预期也大打折扣。 2、黄茶 中茶黄茶可谓是近几年我所见过的在制茶工艺方面脑洞大开的排头兵。 2013年喝到的中茶黄茶,它们觍颜管这个叫“君山银针”。压成了大饼,发酵度极高,紧压度极高。味道已明显有红茶味,因为紧压度过高,拆茶时茶叶条索基本全部破碎。口腔色度高,品质不可谓不低劣。 2014年,好死不死又看到中茶黄茶,这回脑洞开到天际——压砖,发金花。纵然我默认这种脑洞炸裂的货色勉强还算是黄茶,但好歹发金花也是个技术活。一小杯茶汤下肚,胃里已然翻江倒海,只想找个地界吐一吐~~~~ 3、普洱 到了这才是戏肉。 功绩一:国营厂贱卖私有化 若将“中茶”定义为“中茶公司”,那么它们对普洱茶从来就没干过什么好事儿。 一定会有人扯“老茶难道不都是中茶的么?”问题在于老茶的生产者是各个茶厂而不是中茶云南。红印、7572是勐海厂的作品不是中茶云南,销法沱是下关茶厂的作品不是中茶云南。当时的实际关系,是省公司负责接单(港商),无权直接接单的各茶厂按照省公司下达的任务生产茶品,将茶品提供给省公司,省公司向订货方交货后,“理应“将下属各茶厂应得的款项下发。 为啥说“理应”?因为省公司和每一个实实在在发生的赵国魔幻现实剧一样,将货款截留,并未付给下属各厂,累积积欠了成百上千万的货款,那可是在二三十年前! 下属各茶厂无可奈何——在当时的体制下只有省公司有权接外商订单——只得开展多种经营,诸如啤酒厂、玩具厂等等。但各厂负责人水准毕竟有差,当时下关厂的多种经营就搞得红红火火,而勐海厂在彼时厂领导的带领下多种经营连年亏损,最后因此(另有一说是因为仿造订制茶商茶品私自贩卖给订制茶商原客户,后被订制商在北京抓现行)不得不下台——当然为了照顾老同志的颜面弄了个退休,可顺手也把有功无过的时任下关厂厂长一起拽下来“陪退休”。其后的负责人也未能挽救颓势,偷社会主义毛料的有之,违法犯罪者有之,好好一个国营厂最后不得不于2004年改制。 功绩二:2007年普洱茶大崩盘头号功臣 2007大崩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中茶,当时整个业界都处于一种极度狂热不理智和极度无下限之中,但当时的大崩盘中茶绝对是出力最多的一个。 崩盘前一两年,各厂商因为行情的连年看涨已多有无下限行为,如用省外绿茶料冒充晒青毛茶压制普洱茶(当时的毛茶产能已不足以满足病态的市场行情)。但中茶的作为为整个市场捅上了致命一刀——中茶开放产品授权,只要上交授权费(每公斤高达数百元,彼时前几年毛茶价格不过几元一公斤!),任何阿猫阿狗都可生产印有中茶标志(主要就是使用七子饼茶的包装封面)的普洱茶! 结果就是,中茶赚的盘满钵满,执行者被上峰赏识提拔进了中粮集团,而大盘在连续疯狂之后,终于在2007年5月狂崩。虽然崩盘是整个业界的共业,但无论是之前的DPS排行第一还是最后致命一击的发出者,都是这伟大光荣正确的中茶。 功绩三:近几年无节操的产品策略 最近几年,中茶普洱熬过了当年崩盘带来的负面美誉度极值,又开始流窜于市面坊间。其产品命名策略之无耻,连连突破认知新低。中茶这些年,出品了所谓中茶“红印”、“蓝印”、“黄印”、“七三青”、“雪印”、“八八青”、“水蓝印”等货色。且不说这些茶品当年的真品正货都是各茶厂作品(原因见普洱第一条),关键是“七三青”是台商黄某命名,“八八青”是港商陈某命名,其均特指存于这些茶商手中的特定款国营厂老茶,和现代中茶一根毛关系都没有。 最妙的便是这个“水蓝印”,这个货是少数奇葩老茶之一,历史上就没有真货——所有水蓝印都是港商自己在小厂甚至作坊订制,用假造的国营厂版式包装纸包装。中茶的“致敬”,竟然致到了一款假茶身上,始作俑者竟然还是“谁都可以不知道但它不可能不知道”的中茶! 此前在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中茶的新品上市广告——中茶“7541”,顿时三观直接破碎至分子化~~~~有哪位中茶的铁杆粉丝能给解释解释这个所谓“7541”的“75”指的是什么? 因为中茶当年的光荣作为,中茶茶品哪怕在普洱茶的期货市场上都是人嫌狗弃的存在,寻找经销商当接盘侠显然不能针对传统茶商。有一实例,我有一友人的父亲,平时从事边贸生意,完全不懂茶,被人忽悠投资中茶普洱可以升值躺着赚,具体话术无非就是 “茶不仅好喝而且性价比也比较好” “升值很快” “一开始就拿货的肯定都赚到了” “不仅价格合适而且未来的增值很被看好” “身边的都已件入”等等 一时不查入瓮,结果被死死套牢。在其所在省区有中茶各经销商的微信群,平日里不是风花雪月就是各种“中茶普洱亚克西”的抱团取暖之词,这位伯父实在太不懂行,在群里发了一句“我有中茶茶品XX、XXX、XXXX各XX件,现在欲低价脱手,哪位想收购”,结果…… 那个微信群,一个礼拜,再没任何一个人敢说话。这位伯父也只能看着把几间屋子塞的满满当当的中茶“硬通货”愁眉不展。 在我能看到的各茶类,中茶都无愧于是业界下限,良心反面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