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原计划到胜利公园站,然后到胜利广场参观。结果,转车时,只记住公园的单词:Парк,阴差阳错在文化公园地铁站出站了。出站后,在奥维上搜索,胜利广场离这里很远!才意识到走错了。既来之,则安之。发现离莫斯科河很近,就向河方向走。看到一座大桥。没查到桥的名字,只显示是一条马路。  在大桥上观看莫斯科河和两岸的风景。
 岸边的人群不知为什么被拦住?

莫斯科河另一端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纪念雕像。让俄罗斯挤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彼得大帝(1682A.D.~1725 A.D.),因力行西化政策,在旧帝国时期开疆拓土且大刀阔斧地强大俄罗斯军事力量,甚至建立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对俄国人而言,彼得大帝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了庆祝彼俄国海军300周年而设置的彼得大帝纪念雕像,是以中世纪乔治亚派的雕塑方式製作,造型是手持着古代卷轴地图的彼得大帝,昂然立在一艘十七、十八世纪的远洋帆船之上——象征着抱有远见的彼得大帝与俄国海军密不可分的关係。该雕像高达94米,是以其高度排名世界第八的雕塑。然而,却因为这座雕像的整体设计感过于丑陋与庸俗,而被圣彼得堡市民拒绝。虽然莫斯科居民也不喜欢这座雕像的设计,但因雕塑者(Zurab Tsereteli)和当时的莫斯科市长关系匪浅,随径自采用,将彼得大帝纪念雕像置放在莫斯科河与其运河交会处。但实际上却也因为彼得大帝纪念雕像的整体设计与四周现代化景致相当不合,引起过右翼人士激进的抗议手段。


从大桥下来,经过一个修道院,зачатьевкский ж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

里面正在做礼拜。不知今天7月11日周二是什么日子,所有的教堂都在做礼拜!人非常多,唱诗班的歌声在房间里回荡。一位主教手执金色的圣铃,向不同的方向甩动,口中念念有词,在房间到处走动,所到之处,教徒向他鞠躬,并划十字。
这幢黄色的建筑引起我的注意。

看到铭牌才知道:这是维什涅夫斯卡娅歌剧演唱中心。 维什涅夫斯卡娅1926年10月25日出生在列宁格勒。曾从B.H.加丽娜学习声乐。1944年起为列宁格勒歌剧院演员,后转至列宁格勒音乐馆任独唱演员。1952年入莫斯科大剧院,随即相继扮演塔吉雅娜(《叶甫盖尼·奥涅金》)、薇奥莱塔(《茶花女》)、巧巧桑(《蝴蝶夫人》)、托斯卡、莱奥诺蕾(《菲德里奥》)等角色。1955年起先后出访欧美各国,获得了国际声誉。 她的音域宽广,具有女高音少有的响亮的低声区,演唱时声区的转换自然妥贴;音质纯净,音色柔美,具有抒情斯宾托女高音特色。除演唱歌剧外,她还善于演唱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艺术歌曲。她的声音深得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喜爱,并为她创作了《战争安魂曲》中女高音的段落,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也选择了她演出歌剧《姆钦茨克县的麦克白夫人》。 1966年,她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1974年,维什涅夫斯卡娅和她的丈夫—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被迫离开苏联。他们因支持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受到政府的迫害。同时,他们夫妇被剥夺了苏联国籍。 1990年1月16日,苏联恢复了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国籍。当年2月他率华盛顿交响乐团历史性地回到苏联演出,再次演奏了1974年离别时的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2002年,维什涅夫斯卡娅歌剧演唱中心在莫斯科开放,从2006年开始举办国际歌剧歌手大赛,维什涅夫斯卡娅担任这一大赛的评委会主席。 2012年20世纪因病去世,享年86岁。 接着到了一个座女修道院。зачатьевкский ж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 

 里面也在举行盛大的礼拜。

我们决定逛老阿尔巴特街。经过莫斯科七姐妹之一外交部大楼。
莫斯科高层建筑主要是四五十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当时建筑师流行将建筑形体设计为阶梯状,中央的主楼高耸,两侧或四角建有配楼,顶部仿效哥特式尖塔,人们称其为“生日蛋糕式”,由于这些建筑都是在斯大林当政时建的,又被人戏称为“斯大林式”,在莫斯科有七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人们称它们为“七姐妹”。分别是:莫斯科大学、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列宁格勒酒店、乌克兰酒店、艺术家公寓和文化人公寓。七姐妹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雨,至今仍是莫斯科的地标建筑,随处可见,成了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外交部大楼气势恢宏,位于斯摩棱斯克广场,建于1848-1953年,主楼高172米27层,原本是对称的平顶建筑,斯大林视察时觉得不能体现外交风貌,要求加尖塔,于是这个具有斯大林建筑特征的大楼,成了七姐妹中的一员。现在正在维修,计划2020年完工。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大学中的最高学府、其主楼1990年之前也是欧洲最高建筑,高达240米,共33层、三万多间房间。从七姐妹的外观上来讲,莫斯科大学主楼是最为壮观雄伟的!当年的工程耗资约2亿美金,特别提一句,盖楼历时5年,大多的工程由十多万德国战俘完成,苏联人在二战中死伤惨重,严重缺劳力。主楼的石材全部是产自阿尔卑斯山区,主楼前后各是一个大公园,树木茂盛、景观众多、环境优美,特别是莫斯科河畔的观景台,由于地势高,视野开阔,成为了一览莫斯科城市天际的好地方。
 科捷尔尼切斯卡亚沿岸街的艺术家公寓,建造于1948年至1952年间,这是莫斯科的第一栋“摩天大楼”,大厦高176米,共有32层。该建筑中的住房优先分配给了在科学、文化、戏剧和电影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知名人士,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与科学之家”,至今在建筑的外墙上还有多块记载了著名人士名字的纪念牌匾。
该大楼中共有700套住房,通向入口大厅通道的墙面是由大理石砌成,地面上铺设的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的抛光地砖,装饰门窗的边框则是电镀过的金属材料,在大楼里还开有食品杂货店、邮局、多功能电影院、电影博物馆和芭蕾舞演员加林娜·乌兰诺娃的纪念馆。
 位于起义广场文化人公寓 建于1948年至1954年间,建筑高度为156米,由一个位于中央的24层的主楼体和两侧的两栋18层的住宅楼组成,这座“摩天大楼”内共容纳了450套的住房。因为,这里住户基本上都是宇航员、飞行员和飞机设计师,所以常常被人们叫作“航空工作人员之家”。屋顶上装饰着镂空的顶阁,在外墙上有浮雕群作修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建筑物的最顶部可以透过窗户尽情的欣赏莫斯科的风景。
 重工业部大楼坐落在莱蒙托夫广场上,建于1947年至1953年间, 高达138米,矗立于中央位置的是24层的分层型行政机关大楼,毗邻于中央大楼两侧的是高度分别为11层至15层的两栋公寓。盖这座建筑的地方以前是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出生地,在建筑内部的庭院内,有莱蒙托夫的雕像。
 乌克兰饭店是七姐妹中第二高的建筑,建于1953年至1954年间,1957年,宾馆的装潢全面完成,高198米,34层楼,到目前为止也是欧洲最高的酒店。因为乌克兰是前苏联的粮仓,所以只要和乌克兰有关的建筑,设计上都被赋予了麦穗的元素,例如乌克兰饭店、基辅火车站、基辅地铁站等。 乌克兰饭店位于莫斯科的重要交通要道新阿尔巴特街和库图佐夫大街的交汇处,与俄罗斯“白宫”紧邻,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很长时间这里都是作为俄罗斯国宾馆用来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的地方,饭店共有506间豪华客房和38间套房,有五家有着不同烹饪传统的餐厅、现代化的会议中心和配有大型游泳池的健身俱乐部,酒店还收藏了1200幅二十世纪前半期俄罗斯艺术家的真迹艺术品。
 列宁格勒饭店 高136米,26层楼,1954年完工,现在由希尔顿饭店集团管理营运。
 人们常说, 即使您游历了莫斯科, 但假如没有转过莫斯科的地铁和老阿尔巴特街的话, 那么您就等于漏过了欣赏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初到乍到俄罗斯的游客来讲,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 一大批俄国历史文化名人,如文学家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美术家萨弗拉索夫、博列诺夫,音乐家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等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如今在这条街上还保存许多古色古香的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而且特色摊点,酒吧、小吃店,应有尽有,还可以在这里买你可心的纪念品。 阿尔巴特大街全长不足1公里,也不宽,是一条非常有俄罗斯传统文化气息的特色,可以与北京的北京王府井、西单、琉璃厂相媲美。名气很大的街道,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俄罗斯的名门望族都落户在这里。这条街还因为一部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而盛名,这部小说以上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居住在阿尔巴特街上的青年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在不绝于耳的卖艺者的音乐声中,在不时看到的有着不凡功力的自由画家们的现场作画中。大街上你还可以欣赏音乐、油画、素描……,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街,一道不灭的风景线。


 当街为游客绘画是阿尔巴特大街绘画销售的又一特色。画家和游客在小矮凳上对面而坐,在这些或是妙龄女郎或是白发老者的画家笔下,碳素、粉墨、油彩运用自若,片刻之间游人的形象就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
 大街上的礼品店铺一家挨一家,到处是俄罗斯民间的传统工艺品和奢侈品,最多的是琳琅满目、形式多样、五光十色的套娃,还有各种酒类、琥珀制品、精美的木制杯盘等出售,还有书店、古玩店、珠宝店也集中在这里。从价值15卢布的艺术小匙到高达5000卢布的套娃,品种齐全。另一些小商品则带有强烈的前苏联标记,如军帽、邮票和望远镜等,价格不高又非常独特,吸引着外国游客的目光。






 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坐落在阿尔巴特街上,是一座浅蓝色的二层小楼。墙上有“53”号的门牌。门口的铜牌上镌刻着“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于1831年2月初至5月中在此居住”的字样。 1830年5月,普希金与娜塔丽娅订婚。于1831年2月18日举行了婚礼。为了筹备婚事,2月初他在阿尔巴特街53号二楼租下了这套住宅,共有5个房间。婚后的最初3个月,这对新婚夫妇就在这里度过。普希金在阿尔巴特街居住期间,没有写过一行诗。他在1831年5月中旬离开莫斯科,迁居圣彼得堡。 普希金曾在莫斯科不止一个地方居住过,他在阿尔巴特街虽然只生活了短短的三个多月,但必毕竟是普希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此度过。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全莫斯科也只有这一处。
 故居对面,矗立着诗人与娜塔丽娅携手的青铜雕塑。这是1999年为纪念诗人诞辰200周年特意铸造的。雕像基本按两人原貌创作。普希金身着燕尾服,潇洒浪漫,娜塔丽娅一袭婚纱,面容姣好。两人脸上幸福的表情,似乎记载着当年婚礼的情形。
 塑像前的地面。
 作家安·雷巴科夫的故居。雷巴科夫的作品致力于对历史、道德和政治的严肃思考,通过行为、事件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层次,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学魅力。雷巴科夫的其他作品还有:《青铜鸟》、《叶卡捷琳娜·沃罗尼娜》、《沉重的黄沙》、《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和《克罗什历险记》等。
他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就以1936年的苏联大肃反为背景,平缓地叙述了在这条街上成长起来的苏联高干子女、子弟们,转瞬之间向俄罗斯大地的各个方向散去。他的这部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小说在"改革"开始后的1987年才在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的支持下发表出来。 他对斯大林时代和斯大林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对被他描写成"黑暗时代"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了重新认识,赞扬那时人们的主人翁地位和劳动热情。他一方面肯定斯大林领导下取得的工业化成就,另一方面仍指责斯大林歪曲革命思想;一方面肯定战争胜利的取得是与斯大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仍指出斯大林对战争初期失利的悲剧负有责任。  俄罗斯著名作家、弹唱诗人布拉特·奥库扎瓦的雕像。上世纪60年代,他创作了许多关于阿尔巴特街的组诗。《阿尔巴特之歌》是由他本人弹着吉他吟唱的,当时风靡莫斯科知识界,被称为“城市知识分子的民谣”。他与作家雷巴科夫是好友,两人遭遇也相同。因为同住这条街,对前苏联社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人生沉浮有着特别深刻的感受,这条街也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图兰朵公主的金色雕像
 宝石商店这涂鸦的墙面是特意为纪念著名的摇滚乐大腕“俄罗斯猫王”维克多·崔开辟的。

肚子饿了,到My My餐厅吃晚饭。
 出来后,已是华灯初上。
 摩托车二手车市场,看到著名的“哈雷”,真酷!
 已是午夜,来不及走完大街,到斯摩棱斯克地铁站返回旅店。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俄罗斯古城,距离莫斯科以西360公里,斯摩棱斯克州首府,军事战略要地。 历史上有三次斯摩棱斯克战役,一次爆发于1812年俄军同拿破仑一世指挥的法军在此激战;另外两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一次是1941年德军进攻战役,一次是1943年苏军进攻战役。莫斯科地铁斯摩棱斯克站就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场战役而被命名的。



 到达旅店已是凌晨,早上8点要乘车前往弗拉基米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