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月7日微信群影友摄影作品点评

 360摘手卢 2019-04-07

第一幅作品《老家·春锄》

艾静老师:

家乡的油菜花开了,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田地里的人们正值劳作开始。
作者采用框架式构图,将人物置身在油菜花之中眺望远方,作者可能也在尝试那种意境感,让观者有更多想象的空间,眺望的远方会是什么呢?
小建议,还是尽量拍全劳作的工具吧,画面语言有一些内容还是需要交代清楚的。
顺便做了一下剪裁:

崔伟立老师:

想法不错,但取景实在是不讲究。
春耕不仅仅是劳作,对于农民来说,那是一年的希望和寄托,如果我们不能寄感情予农业,是拍不好这个题材的。
作品在构图上选定了中景(春锄)详实,前景和背景虚化,这个做法应该给以提倡,但一定要注意:在300mm焦端上使用F5.0的光圈,即使遇到了特别“出彩 ”的情景,景深也是个大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张世奎老师:是否用到F8或F11的光圈,就好了?
崔伟立老师:F8以上的小光圈会更好一点儿。
龚淑荣老师:把锄头照全为好,突出主题。
张世奎老师:这张作品没有看到(春锄)劳作的画面,再等等就好了。
艾静老师:分享崔老师作品一幅,供大家感受。

戚敏老师:或者把地里种的庄稼拍上,农耕者在欣慰地看着自己的播种成果。





第二幅作品《流浪》

艾静老师:

1.M档下,没有注意游标卡尺的显示,片子呈现出曝光不足,太暗了。
2.内容上:调亮以后,发现猫很好,老爷子也很精神,面部表情很温和自然,只是两者没有互动关系,只是一起望向作者。
3.标题不知所云,是说两个都是流浪吗?还是说猫咪是流浪的猫咪?我尚不能体会出作者用意。
4.都说水平线会砍头,竖线条的栅栏从老人头顶伸出也是小瑕疵。
5.水面的斑点很碍眼,后期可以处理干净。
猫咪是个很容易撒娇的动物换个角度,再多等会,等待老者与猫咪互动起来再按快门吧。


张世奎老师:老人和猫都共同看着摄影者,似乎在问:“你是流浪者吗”?
史克津老师:老人面带微笑,不像是流浪者。
崔伟立老师:
难道作者投稿时没有发现画面很暗吗?简单地做一下后期,让画面的亮度适合 观众阅读并不是很难呀?标题《流浪》也有些不知所云,老人与猫彼此没有观望着对方,缺少交流。从另一方面来讲,老人与猫都因为对方的存在释放了彼此的孤独,标题可以顺着这个思路琢磨琢磨。
调看作品后台数据发现是“M档手动曝光模式”完成的创作,那在“M档”上就必须要弄清楚“测光游标”是怎么回事儿?又是什么测光模式为“测光游标” 提供的曝光参考数据,这一点儿弄不清楚,玩“M档曝光”肯定会失误。
上周在提高班课堂上,我试着做了一次板书,看似简单的“M档曝光模式”几乎引发了摄影初级阶段所有最基础的概念,我用了几乎一节课的时间对板书内容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讲解,在此不再赘述。
建议作者放弃“M档曝光模式”,先把“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用好吧!
艾静老师对原图做了后期调亮,效果如下:

龚淑荣老师:老人坐着猫也坐着,老人衣装整洁不像流浪者,作品名称起名《伴友》,更加扣题。

史克津老师:(换一个视觉角度)标题:请问客从何处来?
艾静老师:M档下,一定要学会观察游标卡尺。老师这次留的高调低调作业就是让我们体会m档下游标卡尺的使用。还有:一幅好的作品,一定追求细节,摄影是严谨的。




第三幅作品《看海》

艾静老师:

一幅余晖剪影的环境人像作品。
作者使用光圈优先,尼康点测光模式,测光点应该在太阳附近的位置,又追加了-0.3的曝光补偿防止太阳过曝,得到如此剪影效果,又通过手动白平衡将画面调暖,给作者对自己相机熟练使用点赞。
问题:
海平面不平;
小孩子的头被海平面切头了;
女子的头被云彩切头了。


史克津老师:这幅图天光很好,图中两个人看的方向是各向一方,人的位置挡住海景了吧?
龚淑荣老师:用慢门拍,把太阳光芒拍出,最棒棒哒。
黄丽华老师:举高相机会好些吧?
孟繁博老师:我跟黄老师意见相反,降低拍摄角度。
韦建恒老师:美景,剪影效果好。但观察头的方向,两人的兴趣好像不在观海。
张世奎老师:艾静老师提出的问题-海平面不平。对于后期修图的第一步,先调整水平。
张世奎老师后期调整效果如下:

戚敏老师:本意是拍落日,被母子两人撞入镜头,儿子可能被海上的什么吸引了,不愿被母亲拉着走。

艾静老师:场景里没有人其实挺好的......
孟繁博老师:同意艾静老师意见,我也感觉场景里没人更好。
崔伟立老师:
看海景,需要表达出来的是那个“看”字,所以画面不能追求剪影效果,必须要通过后期软件将那个“看”字表达出来。
我通过后期软件的“曲线”和“色阶”对作品进行了提亮,发现画面中的两个人面对如此绚烂的晚霞,竟然是两副心不在焉的状态,人物朝向也是一左一右 ,人物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综上所述,作者面对这个情景按动快门键时,实在是太仓促了,也略显草率了一些。
数据上分析:32mm广角端上,没有必要使用F16的小光圈,焦距短,距离远, F4.5或F5.6一样会有大景深。
理想数据:光圈优先选择F5.6,以人物为对焦点,后景深足够。
拍剪影:取景再低一点儿,将人体尽量拍全。
拍情景:可以使用闪光灯进行-2档闪光灯曝光补偿的正面补光,让人物清晰明亮显影。

第四幅作品《今夕与昨日共辉》

张世奎老师:公共自行车是北京市早几年的产物,她与共享单车比较起来,还真是“与昨日共辉”。

崔伟立老师:画面里没有共享单车,您所说的,不是作者的拍摄意图。
艾静老师:
没太看懂今日的什么?是共享单车还是现代化交通工具?与昨日的什么共辉?过去时代的交通工具?好像画面中没有。古城楼?过去的时代?画面语言交代不清......
就我个人而言,今夕与昨日的感受是:昨日还是昨日,今夕已今非昔比了,这份流于其表的浮华背后,当真能与昨日共辉吗?
崔伟立老师:
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场景——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共存,按画面的比例作者似乎又在说明着一个问题,现代文明因为太过强大,不可避免地会压制了历史文明的发展。
其实这一点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是无可厚非的。
但作者在标题中选择了一个“辉”字,就让人很难理解拍摄意图了。
辉,《说文解字》曰“光也”,即火之光,后引申为动词,意为产生光彩,照耀的意思。
如果是“共辉”,那两者(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就应该在画面中(或生活的功效中)平分秋色才对。但很明显,鼓楼早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意义(报时),只留存它自身的文物价值,仅供好事者游览凭吊老北京风情啦。
“共辉”这个词用的不好。
再回到画面,最最最左上角的那个黑点是“探头”吗?画面里保留它做什么? 如果是为了平衡画面,那就多留一些,别让观众产生误会。
总体点评:立意不错,标题欠妥,黑白光影,把握不错。
建议:多看世界大师的街拍作品。街拍是个细活儿。



第五幅作品《门里?》

艾静老师:

作者采用框架式构图,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两两相对,看似对称构图,但里面又不相同。
画面中的人物故意虚化处理,流动的人群来来往往,岁月的沧桑静静端详着世间。
树石接蓬莱三色矞云成幄轩窗骞象纬千秋宝箓
百度了一下,这是紫禁城延晖阁春联。
至于标题,有待商榷。


史克津老师:在现代人眼前出现这个样的门脸、对联、图画,肯定是挺吸引眼球和想像力的。门外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那门里会是啥样的啊?


龚淑荣老师:把《门里?》改为《神秘》或《藏秘》会好一些。备注:藏cáng


崔伟立老师:
凝重的色调,斑斓的光影,古老的阁门,现代的身影。
清晰的是历史遗迹,不管你看不看,它就在那里;
流动的是匆匆而过的游人,历史再辉煌,也不过是“仅供瞻仰”,前行才是硬道理。
总体完成对称,光影巧构三分,虚实之间岁月流过,空留那一幅楹联,已无人驻足评判。
上联:树石接蓬莱 三色矞云成幄
下联:轩窗骞象纬 千秋宝箓凝图
摄于:紫禁城延晖阁


张世奎老师:作品拍摄时做到了横平竖直,两边的对联和形似门神的画面和两边大门的锁,都能引起对画面的猜测与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