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有16万学生待在家里, 只为躲避它; 最小的亲历者不到10岁, 最不幸的因它失了性命; 它不是疾病,而是校园欺凌。 它像恶魔一般有多个分身: 肢体欺凌、言语欺凌、 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 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 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 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 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 夸张! 我们家孩子 优点多了去了 欺凌?玩笑! 实际上, 无关内向外向,高矮胖瘦,贫穷或是富有,优异或是平庸,都有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打压、欺凌。 因为,想象力有时很致命 纪录片《面对校园暴力:你不孤单》中,男孩雅各布饱受校园欺凌之害,为此他成立“反欺凌联盟”。然而,这一举动却使他成为众矢之的。欺凌者不断向他拨打恐吓电话,恶搞他的照片...... 纪录片《面对校园暴力:你不孤单》▲ 15岁的他,无法判断“我会杀了你,应该就在某一天” 这类恐吓是否将被付诸行动,他不断地自问“这些事真的会发生吗?” “许多孩子认为只有自杀才能从欺凌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青少年容易把问题放大化,将情况想象得格外糟糕,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相当致命的” ——Dr.Maurice J.Elias 因为,沉默是发酵的毒药 雅各布深陷其中,无法信任任何人,又不得不找寻一个出口。最终,他选择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宣泄。 纪录片《面对校园暴力:你不孤单》▲ “大多数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会觉得孤立无援,通常他们不愿意告诉父母,在某种程度上,许多孩子认为自己理应被如此对待,甚至感到自己是有过错的” ——Dr.Maurice J.Elias 因为,“标签”即是“路标” 时常被嘲笑胖、丑、蠢,负面评价不绝于耳,这很容易将孩子推向崩溃的边缘。孩子们会认为,正是由于自身这样的“缺陷”,才会遭受排挤和欺凌。渐渐地,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堪的人。
“孩子往往会按照他人的评价去发展。来自外界的评价逐渐形成孩子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作为自我意识里的重要方面会像标签一样贴在孩子身上,难以揭掉”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解决途径 ▲对“受害者”而言,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难以平复。即使是“施暴者”,长期下去,心理状态和性格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而于“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 1.边界意识。 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边界,它将我们与外界区分开来,确保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在一个心理范围之内保持社交心理舒适。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即使问题冲突再多,他也能保持稳定的人际距离,不影响正常交往。他会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 孩子也一样,从小教育孩子,让他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必须拒绝。对其他同学一开始的过分言行学会拒绝,便不会逐渐演变到严重的欺凌事件。 2.寻求帮助的意识。 起初孩子在学校遇到事情,回家一定会跟父母说。父母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敢不敢向外界求助。如果父母总是打压训斥孩子笨、胆小,什么都做不了,那孩子真的就会越来越懦弱,而且还不敢声张,怕被人训斥。渐渐地,也会纵容有些胆子大调皮的孩子更加肆无忌惮。 1.“说”。学会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及时向家长,老师,甚至周边的陌生人求助。教会孩子有事拨打“110”找警察叔叔。 2.“不”。面对欺凌者,及时说“不”。在第一次意识到对方企图欺凌自己时,勇敢说拒绝,及时遏制霸凌行为的持续升级。懂得反抗的孩子,本身就会令对方有所忌惮。 3.随机应变。如果对方人多,正面冲突得不偿失,及时尝试逃离现场,机智应对。 “ 尾 声 关于“校园欺凌”, 有这样一条留言: “有次我无意间听到 孩子说和同学开玩笑, 觉得有失分寸, 便严厉纠正了孩子的行为......” 我们渴望孩子的成长记忆 纤尘不染, 别忘记,小小的他, 点滴举动也正填补着 另一个孩子的记忆。 生怕他遭受恶意欺凌的同时, 是否也应告诉孩子, 什么才是善意的玩笑? ”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生与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