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刘向军:我们家的烈士——刘发居

 三驾马车1966 2019-04-08

本文参加了【清明祭英烈,传承中华魂】有奖征文活动

刘向军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草木萌生,通过一条条狭窄的村路,沿着一道道细长的田埂,穿过一片片盛开的桃林,我们驱车数十里,专程来到位于鲁家场村南头沟边麦田里我们刘氏的祖坟前扫墓祭奠。

祖坟前静静地耸立着一株高大苍翠的柏树,巨大的树冠荫庇着树根下的几堆土丘。微风拂过,翠绿的麦苗和柏枝柏叶发出轻轻的飒飒声。

我们祖孙三代11口人,站在坟头前,听91岁的老父亲讲述祖先的往事。

柏树下共四座坟:从东到西一排三座坟依次埋葬着我的四老爷刘元水、其妻楚氏、其弟刘元宗;刘元宗一辈子未成家;这三座坟的西南位置埋葬的是我的二爷刘发潭,未成家,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四日他和伯父刘元奇——我的曾祖——同时被扫荡的日寇枪杀。柏树北数十米处地埂下埋葬着我的祖父刘元奇和祖母赵氏。

刘元奇、刘发潭遇难后,刘发潭的弟弟刘发居——我的三爷——一心想着为伯父和哥哥报仇,埋葬了伯父刘元奇、哥哥刘发潭后不久,刘发居就不辞而别,家里和村子里再也找不见他的踪影。

父亲说,三爷刘发居比他年长十二岁。那时,父亲8岁,三爷20岁。三爷高高的个头,瘦瘦的身躯,经常带着我的父亲一起玩耍。有时逗得父亲大笑,有时惹得父亲大哭。刘发居虽然没有读过书,可他还能歪歪斜斜地写出他的名字。在三爷有兴致的时候,或让父亲和他在崖场上赛跑,或和父亲在地里比赛割草、拣菜。在父亲当年幼小的心灵中,三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当年,在日寇惨无人道的统治下,不见了三爷,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后经多方打听、寻找,才知道三爷为了替刘元奇、刘发潭报仇,毅然离开家乡,参加了当时驻扎在刘家滑村的抗日部队。为了一家人的安全,全家人悄悄地隐瞒着这个消息。

后来,日寇对中条山进行大扫荡,三爷刘发居所在的这支部队因粮饷匮乏,武器不足,加上大部分战士都是刚从农村招来的从未经过军训的老百姓,所以,在日寇的猛烈进攻下,他们便溃退到河南省陕州一带,隔着黄河天堑与日寇长期对峙。一九四二年春,当日寇从茅津渡打过黄河,占据了陇海线洛阳至潼关段后,家里人就再也打听不到三爷的下落了。一直到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以后,才听人说,当年刘发居那支退守在洛宁的抗日部队,在一天深夜被日寇突然包围了,突围中,刘发居和本村村民张安泰的父亲张生娃不幸中弹身亡。至今,三爷刘发居的尸体下落不明。

听完老父亲的这一段讲述后,我们心潮起伏。这个故事我先前就听父亲不止一次地讲过,但是对于孙子们和后人来说,我们家族中的这个故事还需要继续讲下去。因为三爷刘发居不只是个尸骨无存的普通的农民,在我们刘家,他更是个为赴国难慨然捐躯的有名而无名的抗日英雄!

我们在坟头摆上供品,压上纸絮,插上一束花,点燃一把香,祭洒一壶酒,深深三鞠躬。我们哀悼被日寇枪杀的亲人,我们追思为国捐躯的亡灵。

春风习习,麦苗青青,桃花灼灼,翠柏巍巍,万物清明,一派祥和。

三爷刘发居,魂兮,归来!

列宗列祖在天之灵,佑我们平安!

前人艰辛,后人享福,后世子孙,各自努力!

2019.4.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