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姚航: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中心副主任。擅长痔、瘘、裂等肛门部疾病的诊治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疾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和电子结肠镜检查、治疗。 忙于工作、久坐少动、西化的高脂饮食……这几年,肠癌在肿瘤中的发病率一路走高,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2015年开始已经成为威胁市民生命的十大杀手之一。对于肠癌,如何早期发现它,又如何远离它?本期名家访谈,我们专访了南京市中医院肛肠中心副主任姚航。 警惕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姚主任介绍,大肠癌的症状主要有排便习惯、排便性状及排便规律的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以及发热、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等。排便性状的改变主要包括大便不成形、血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很多患者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发现后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因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临床上,早期大肠癌并没有典型的特异症状,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各种特殊检查。在各种检查中,结肠镜是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最有效手段,堪称金标准。部分早期大肠癌仅表现为肠黏膜的粗糙、溃疡或隆起。部分早期结直肠癌是由良性息肉恶变而来。在结肠镜直视下可以准确发现这些病变,并对相关黏膜进行活检,早期诊断。 尤其是痔疮很容易与肠癌混淆,常言道,十人九痔,虽然很多人都被痔疮困扰,但重视的不多。如果不明确诊断,一味当痔疮,结果很可能是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最后发生明显梗阻症状才确诊,但为时已晚,已经是直肠癌晚期。临床上,也经常能接到肠癌当痔疮拖成晚期的患者,让人扼腕叹息。 姚主任介绍,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便血可能是直肠癌的一个危险信号。他提醒,痔疮便血特点是好一阵子,发一阵子,而且有明显诱因,比如吃了辛辣刺激食物等,便血是鲜红色的血。而肠癌则是持续性出血,且是暗红色的,一旦出现这一现象,要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性。 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等是诱因 姚主任介绍,虽然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纤维素的西化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油炸、腌制食物,以及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都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另外,某些肠道疾病,比如肠道慢性炎症、息肉和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容易患大肠癌。同时,对于家族成员中有人患过大肠癌者,直系亲属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所以对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应该积极进行定期检查。 “我们接诊过最年轻的肠癌患者只有28岁,需要引起大家高度警惕。”姚主任介绍,这位患者是个小伙子,平时爱吃烧烤,几乎每天都要吃,而且久坐不动,一次大便出血,以为是痔疮,到医院就医,医生做了肛肠指检没有摸到异常。由于用药效果不明显,随后肠镜检查发现肠癌,已经到了中期,非常让人惋惜。 姚主任提醒大家,平衡的膳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结肠癌乃至其他肿瘤的有效措施。在饮食方面不要过于偏食甚至走向极端,只吃荤菜或者只吃素菜都是不可取的。多吃高油脂的食物易引起肠道病变,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则可能会造成肠梗阻,因此合理搭配才是好的方式。 40-80岁患肠癌风险最高 “临床上,我们收治的肠癌患者主要集中在40-80岁,这个年龄段也是肠癌最高发的年龄。”姚航介绍,最近这几年,肠癌发病率增长迅速,在他印象里,十年前他所在的中心一年手术的肠癌患者有一两百例,如今一年接近400例,其中40岁开始一路走高。 不过,得了肠癌也不要灰心,姚航主任介绍,经过规范治疗,他们这里健康存货十多年的大有人在,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早治疗。 为早期发现,专家建议,一般人群(不是大肠癌发病高危的人群),推荐40岁做大便隐血,若为阴性,且排除高危因素,可暂时不查肠镜。如果连续三次阳性,则必须做肠镜筛查。高危人群(不包括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推荐40岁左右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1-2年接受一次检查。 通讯员 张明 来源:南京晨报 |
|
来自: 昵称49557057 > 《61一肠,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