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8】双面“铁娘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alayavijnana 2019-04-08

      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大家都知道她叫“铁娘子”

      但她具体做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我们却未必都知道

      2013年4月8日 

      撒切尔夫人逝世

      1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出生在英国林肯郡。当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个普通的杂货店老板女儿,未来会当上英国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为了行文方便,接下来以她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称呼——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是镇上的一个杂货店老板,同时也是地方议会的议员,热衷政治,支持保守党。

      父亲对撒切尔的影响除了政治之外,还有宗教信仰。撒切尔的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宗”(基督教新教的七大宗派之一)教徒——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我们会在后面看到。

      孩童时期的撒切尔

      少女时期的撒切尔并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经历,但1943年考入牛津大学这件事应该除外(她为此花了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别人需要四年才能学完的拉丁文)。作为英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牛津大学给了撒切尔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资历,尽管这看上去和她后来选择的职业生涯毫无关系——撒切尔学的是化学专业。

      不仅如此,撒切尔毕业以后选择的专业看上去也和从政毫无关系:她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还在两家化学公司担任研究员。

      在塑料公司工作时的撒切尔。之前撒切尔曾去一家化工厂面试,面试官给她写下的评语是“此女子个性太强,不宜在此工作。”

      但是,一个人未来想要做什么,和现在从事的职业,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在刚进大学不久,撒切尔就公开宣布:“政治已经进入了我的血液”。她当然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入校不久就加入了学校的保守党协会,并在大三的时候就成为了主席,那是这个协会历史上第三位女性主席——不过和撒切尔后来创造的纪录相比,这实在是微不足道。

      虽然身为化学公司的职员,但撒切尔将所有的工作积蓄都投入到了政治活动中,她在每个周末都会乘车前往伦敦或其他地方参与集会和辩论。

      1948年,撒切尔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她成为了达特福德选区的议员代表。虽然达特福德只是一个地方二级行政单位,但撒切尔毕竟是向她的从政梦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故事,稍微插进了一个插曲:在一次保守党晚宴上,撒切尔遇到了为她着迷的富商丹尼斯·撒切尔,两人成婚后,撒切尔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撒切尔和丈夫丹尼斯。丹尼斯是一名富商之子,继承了家族企业(油漆公司)。由于做议员薪水菲薄,而从事政治活动需要大量金钱,撒切尔后来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写道,“如果没有丹尼斯,我根本不可能当11年首相。”

      但这不是一个坊间认为的所谓“嫁入豪门,子女双全,人生赢家”的故事,这样的俗套剧情在撒切尔眼里简直一文不值。

      带着丈夫的鼓励,撒切尔在成为母亲后,重新踏上从政之路:考取讼务律师资格,成为保守党议员,入阁,一路奋斗,直至成为保守党党魁。

      在率领保守党竞选的日子里,撒切尔每天凌晨2、3点睡觉,每天早晨7点准时起床,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这一点居然和她童年家里开杂货铺也有一点关系——撒切尔在回忆当时的生活时曾说:

      “楼下开店楼上安家的生活一言难尽。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特点之一就是你永远都在上班。”

      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在竞选中击败工党大获全胜,而作为党魁的撒切尔,也由此成为了英国首相。

      在傲娇的大英帝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女首相。

      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和丈夫丹尼斯入主唐宁街10号

      2

      成为首相后的撒切尔,首先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振兴国内的经济。

      在这一点上,撒切尔面临的矛盾在于“鼓励私有”和“公共福利”。

      有必要先了解下当时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和欧洲很多国家一样,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振兴,英国采取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主要内核的经济政策。在工党内阁“公有化”和“高福利”的政策指导下,英国的钢铁、煤炭、航空、铁路、邮政、电讯、汽车、造船等大量公用事业实现了国有化,在提高税收和削减军事开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

      这个政策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给英国经济带来了高速的发展,但自1970年代开始陷入了“大锅饭”式的沼泽:由于高福利和高待遇的保障,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开始低下,混日子的人开始渐渐增多,而政府因为支出过大,赤字猛增,英国的经济开始放缓乃至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现象,在各项指标上被法国甚至被德国超过。

      撒切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领保守党胜出的,而她自己也知道,要治愈每况愈下的“英国病人”,只能开出“猛药”——削减福利,减轻国家负担;鼓励私有,激发民企活力。

      1976年4月30日,时任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手举五个一镑纸币在总部发表演讲,她说,“每次你花五磅,政府就欠国外债权人五磅。”

      还记得撒切尔一家是“卫理宗”的虔诚信徒吗?“卫理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社会福利”、“公平慈善”以及“反战”。但从撒切尔从政的那一天起,她似乎就从来没这么想过。

      在担任希斯政府的教育及科技大臣期间,撒切尔曾一刀切掉了全国中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从此多了一个“牛奶掠夺者撒切尔”的称号。但撒切尔根本不以为意,在她看来,让所有的英国人“各自自立”是治疗“英国病人”的唯一良方。她的观点是:

      “ 我们不应该期待政府在每一次庆典中都盛装出现,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旅途中成为指手划脚的伙伴。 ” 

      当时英国人对撒切尔的嘲讽

      在撒切尔的强力推动下,英国包括石油、电讯、航空、自来水等要害部门在内的大批国有资产开始私有化。截至到1988年年底,英国削减了70多万个国企岗位,国库直接收入达200亿英镑,全英成人总人口20%以上成为私有化后的原国企股东。

      而另一方面,因为削减福利和减少工人岗位,撒切尔又和英国的工会,尤其是煤炭行业工会“杠”上了。在1979年,英国全国大大小小的罢工次数达到了4583次,失去了超过2900万个工作日,之后每年都有大量针对撒切尔政策的大大小小罢工。但撒切尔一步不退,以至于到了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还用到了这样一句话:

      “撒切尔摧毁了工会近一代人的权利”。

      那么,撒切尔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后果?

      一方面,“英国病人”真的渐渐“复苏”了。

      从1980年代初开始,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止住了跌势,开始稳步回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直线下降,持续18年亏损的财政赤字开始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是超过美国,然后超过法国,德国,然后在1988年超过了日本。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作出的评价是:““英国的经济确实发生了某些根本性变化, 这个19世纪中叶的 '世界工厂’ 看来正从百年昏睡中苏醒过来 。”

      而另一方面,撒切尔成了很多英国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诟病对象。

      在撒切尔执政的三届任期内,英国政府的公共开支中社会福利支出,比撒切尔上台前要削减了整整10%。虽然撒切尔任内始终不敢向“全民医保”和“全民社保”动刀,但这也已经触动了很多老百姓的利益。整个国家的经济复苏有目共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私有化其实是让精英阶层得利,而最基层的老百姓则做出了牺牲。而更多的人认为,撒切尔加剧了英国的贫富差距,让英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撕裂。

      反对撒切尔的示威游行人群。标语上写着“撒切尔抢夺了我们的牛奶,现在又开始偷我们的面包”、“撒切尔为了养警察,就要饿死孩子们”

      但无论如何,撒切尔和她的政府毕竟把英国的经济搞了上去,这也使得她成功地获得了两届连任。

      不过,作为一国的首相,光解决好国内是不够的。

      3

      撒切尔在“安内”之后,还面临一个“攘外”的问题。

      在英国的对外政策方面,撒切尔依旧面临着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

      同样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英国残存的那一点尊严和底气,那套曾经为了保卫“日不落帝国”全球商业利益的防卫体系,在二战后已经土崩瓦解,全世界已经从从”米字旗飘扬时代“过渡到了”星条旗飘扬时代“。

      而英国政府也无意(当然也没有能力)再维持震慑全球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削减军事开支的背景下,就连昔日引以为豪的大英帝国海军也变得面目全非——卖得仅剩两艘航母,而这两艘中一艘老掉牙的“竞技神”号准备卖给印度,另一艘新造的“无敌”号准备卖给澳大利亚。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岛战争”爆发了(详见【延伸阅读】)。

      就当时的英国国内经济而言,“撒切尔主义”的成果还没完全显现,经济依旧低迷,撒切尔需要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而更重要的是,这场需要英国“跨越半个地球”去打的战争,充分展现了撒切尔继承了丘吉尔那种剽悍的“狮性”——帝国的荣光虽然远去,但尊严不容践踏。

      撒切尔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服了各方势力,组建了一支倾尽当时英国国力能派出的最强的“特混舰队”,不远万里,去和阿根廷人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据撒切尔身边的私人助理回忆,一向每天只需睡4个小时的撒切尔在整个“马岛战争”期间创造了连续彻夜无眠的纪录——她根本没去过卧室,有空就打个盹,全程关注战事发展。

      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给撒切尔建立了空前的声望,也让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从政的一个理想:在世界范围内尽最大可能维持大英帝国的尊严。

      1983年1月8日,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马岛,看望驻扎在当地的英国官兵

      但是,这个理想很快又被接踵而来的另一个现实冲醒——和中国商谈香港回归问题。

      在打赢“马岛战争”之后没几个月,撒切尔就成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当然,撒切尔是带着目的来的——希望中国方面做出让步,在1997年后依旧让英国管理香港。

      做了一次战争决策的撒切尔,希望凭借这场战争胜利在谈判中得到更多的筹码,但她遭遇的对手,却是打了半辈子仗的邓小平。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面对撒切尔咄咄逼人的各种拒绝,邓小平非常平静地只强调一点:

      “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邓小平给撒切尔留下的唯一台阶,就是“一国两制”。

      根据后来撒切尔自己的回忆,那次中国之行是“彻底失败”的,“我们连最基本的目的都没有达到”。而全世界的媒体则津津乐道她在走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时,在台阶上一脚踩空摔的那一跤。

      撒切尔当时摔跤的画面

      虽然对撒切尔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政治家而言,那一次滑倒最大可能确实只是一次意外,但结合当时的背景,却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她的失望和沮丧。

      “马岛战争”给撒切尔带来了帝国昔日的理想,而“香港谈判”,让撒切尔认清了帝国现在面对的现实。

      4

      事实上,撒切尔的“双面性”,从她的那个著名外号就能看得出来:“铁娘子”。

      “铁娘子”这个称号,源自1976年撒切尔在强烈抨击苏联后,苏联《红星报》给撒切尔起的外号——“The Iron Lady'。而撒切尔本人居然非常喜欢这个称号,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这个称号很适合自己。

      撒切尔和美国总统李根在一起。撒切尔是最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她在任期间大力支持美国和苏联的对抗,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娘子”,原本是对女性的一种温柔称呼,但前面冠以一个“铁”字,却又让人望而生畏。撒切尔以一个女性的身份,走到了向来是男性占据的岗位,压力可想而知。

      一开始,人们还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撒切尔能一路成为首相,众人已经知道不可能用看待传统女性的眼光去看待她,但在不少事件的处理上,大家总觉得撒切尔可能会有一些女性的柔弱。比如在与工会对峙期间,很多人希望撒切尔顾及一下大量失业工人的困难状况,提出“作为一个女人,你应该有一些同情心。”而撒切尔却根本不屑回答这个假设,倒是她的丈夫丹尼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同情’二字。”

      撒切尔做家务的照片

      而在和看上去更强硬的“爱尔兰共和军”的斗争中,撒切尔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义无反顾地选择“刚正面”。

      1981年3月,被英国人关在监狱里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为了抗议自己被视为“恐怖分子”而不是“政治犯”,开始集体绝食。当时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关注这一事件,包括罗马教皇特使、欧洲人权委员会专员、国际红十字会专员等在内的很多人轮番去劝撒切尔能不能“稍微松动一下”,但撒切尔毫不动摇。

      在整整7个月时间里,监狱里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活活饿死16人,但撒切尔顶着全欧洲都骂她“杀人犯”的浪潮,一步不让。不仅如此,她还发表声明:

      “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等于给他们颁布屠杀无辜的许可证。”

      为此,爱尔兰共和军在1984年10月12日策划了一场针对撒切尔的炸弹暗杀,当时撒切尔和她的内阁议员在一家酒店开会,炸弹造成5人死亡,31人受伤。撒切尔下榻的酒店房间卫生间被炸毁,但撒切尔侥幸逃了出来。

      撒切尔逃生后说的话是:

      “你听说过这些暴行,你不会预料到他们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生活必须一如既往,会议照常进行。”

      1986年,撒切尔在访问德国时乘坐坦克出现

      撒切尔的“铁腕”不仅管国家大事,也管所谓的“小事”。

      1985年5月29日,欧洲冠军杯决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海瑟尔体育场举行,对阵双方是利物浦队和尤文图斯队。结果由于体育场年久失修和英国球迷率先挑衅意大利球迷,酿成了著名的“海瑟尔惨案”,39名球迷在骚乱中丧生。

      撒切尔得知这个消息后震怒异常,直接借此动手惩治早已臭名昭著的英国“足球流氓”。除了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之外,最震惊当时世界足坛的举措,莫过于撒切尔让英足总禁止英格兰所有足球俱乐部参加欧洲赛事长达五年,利物浦被禁赛长达七年,这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英国足球水平与欧洲脱节,但撒切尔认为这是应该付出的代价。

      海瑟尔惨案

      撒切尔知道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施政手腕会给大家带来一种冲突感,所以她反复强调:

      “我不是女首相,我是首相!”

      但与此同时,她也承认自己的压力:

      “我必须要做得很好才行,不然英国就不会再有第二个女首相了。”

      5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倒的强人。

      撒切尔的政治生涯,在1990年迎来了最后时刻。

      虽然已经连任到第三届的撒切尔看上去依旧如日中天,但危机却早已埋下:鼓励“私有化”的“撒切尔主义”被证明并非是一贴包治百病的良药——在进入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之际,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了11%,经济再次发生了下滑,大批中小企业出现了倒闭潮,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而引爆下台危机的导火索,是撒切尔过于自信地强推“人头税”。

      英国一直以来实行根据房屋价值阶梯式收税的“房产税”,即大房子多缴税,小房子少缴税,没房子不缴税——换句话说,就是富人多缴,穷人少缴。而撒切尔一直想改变这个政策,改为实行统一税率的“社区税”,即除了学生和失业者可以减免外,社区内每名18岁到65岁的成年人都有义务缴一样的税——这也就成了“人头税”。

      撒切尔其实一上台就想施行“人头税”,但那时候她根基不牢,不敢轻举妄动。在执政11年后,撒切尔的威望已经建立了起来,尽管她的内阁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反对,但她还是决定在自己的任内强推“人头税”。

      撒切尔

      结果,从苏格兰到北爱尔兰,全英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在1990年3月30日,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出现了20万人的抗议示威,最终演变成了伦敦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骚乱。当时的英国民意调查显示,撒切尔的支持率一路暴跌,直至成为“二战以来英国最不受欢迎的首相”。

      到了此时,撒切尔的“旧账”全被翻了出来:长期打压工会,削减福利,过度鼓励私有化“劫贫济富”,长期阻挠英国融入欧洲大家庭,独断专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自己的保守党阵营也发生了分裂:昔日她的内阁亲密战友纷纷和她有意无意地开始划清界限,甚至公开站出来发出反对声音。

      那些反对者们的理由也很一致:尽管撒切尔反复强调着“民主和自由”,但到了她的执政后期,已经变得越来越“专制和独裁”,用她内阁成员的话来说,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她命令的事。”

      于是,那些反对撒切尔主张的内阁成员要么被她开除,要么自己辞职。直到撒切尔最亲密的副首相、外交大臣杰弗逊·豪也宣布辞职,给了撒切尔致命一击——这清楚无疑地证明,撒切尔在保守党党内已经失去了支持。

      于是,为了保全在下届选举中的议席,保守党决定壮士断腕——让撒切尔自己辞职。

      这是“铁娘子”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结局,但在权衡利弊之后,撒切尔最终选择接受这个结果,让自己看好的财政大臣梅杰继任。撒切尔宣布辞职的消息传出后,英国社会立刻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感到惋惜,而有人大声叫好,英国演员里奇·汤姆林森(Ricky Tomlinson)甚至公开表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在1990年11月28日撒切尔正式离任时,有媒体记者拍到了一张她的照片。

      在那张照片里,一向以坚毅和冷酷示人的“铁娘子”,眼里噙着泪花。

      6

      退休后的撒切尔,依旧展示了“双面”。

      在个人生涯方面,撒切尔在离任后不久,就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地位崇高的功绩勋章,之后又被封为“终身贵族”。不过,撒切尔并不打算悠闲地享受“贵族生活”,她接受了一家大型烟草公司的邀请,出任“地缘政治学”顾问,每年领取25万美元薪酬,以及接受公司每年同样金额对“撒切尔基金会”的注资。而作为回报,撒切尔负责协助该公司的烟草打入中欧、苏联、中国和越南市场,并对抗欧共体限制香烟广告的法律。

      在国际政治方面,撒切尔依旧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她的牵线下,当时的美苏最高领导人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和雷克雅未克进行了两次会面。但与此同时,她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在1998年探望了被软禁的皮诺切特,对这位面临被起诉“刑讯逼供”和多起“谋杀”的智利独裁者,撒切尔公开宣称“他是我的好朋友”。

      在个人荣誉方面,撒切尔接到了全世界很多大学名誉校长的邀请,包括出任了美国维吉尼亚州威廉斯堡威廉与玛丽学院(北美最古来的大学)的名誉校长。但在撒切尔的母校牛津大学,她却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牛津大学高票否决了授予撒切尔“荣誉学位”的提议,因为撒切尔任期内曾大幅度削减教育经费。不知是否是作为回应,撒切尔基金会之后向剑桥大学捐赠了200万英镑。

      在家庭方面,退出政坛的撒切尔终于有了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事实上,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撒切尔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注定在任职期间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家庭。好在撒切尔的丈夫丹尼斯一直给予她最大的支持,但她却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味夫妻的两人世界——2003年,丹尼斯因病逝世,这给撒切尔很大的打击。

      在子女方面,撒切尔的儿子马克和女儿卡洛尔成年后,与母亲的关系十分疏远,儿子马克还不断在外面惹是生非,甚至还在南非被捕过。在撒切尔晚年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的节日都是自己一个人度过。

      撒切尔和她的儿子和女儿

      而最糟糕的是,撒切尔的身体垮了。

      2002年,撒切尔在和丈夫丹尼斯为纪念结婚50周年度假时,出现了轻微中风现象。在此之后,疾病缠身的撒切尔几乎不在公众面前露面,而她亲近的朋友曾透露,被撒切尔的变化“震惊了”。

      2013年4月8日早晨,88岁的撒切尔因为中风去世,据说去世时很安详。

      撒切尔去世的时候,子女都不在身边,而且都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回来筹备葬礼。

      撒切尔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一部分人陷入了悲痛,但也有一部分人诸如英国全国工运、学运、社运人士及一些英国民众,自发走上街头开香槟、跳舞庆祝,一度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

      当时英国部分民众庆祝撒切尔去世时的场面

      撒切尔的葬礼在4月17日举行,并不是国葬。她的支持者认为“这简直是一种侮辱”,而她的反对者却强烈质疑葬礼的1000万英镑花费为何要纳税人承担绝大部分。

      在撒切尔去世后,很多英国家庭的饭桌上,“撒切尔”成了一个禁止讨论的话题,因为很容易因为观点不同而引发一场家庭争吵。

      哦,对了,还有体育界。

      英国的著名公众人物去世后,英足总会建议英超、英甲等各级联赛球队在开赛前佩戴黑纱,举行哀悼仪式。

      但撒切尔去世后,包括利物浦、曼联在内的英超球队,都拒绝为她赛前默哀。

      【馒头说】

      坦率地说,要在一篇文章里写清楚撒切尔,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但又实在是对撒切尔感兴趣,所以还是查了很多资料,勉强写了一篇。

      对撒切尔感兴趣,是因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她是一位女性政治家。

      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过的那样,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很多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很多原本只有男性可以胜任的工种女性同样可以胜任,而那些原本只有男性涉足的领域,女性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政治。

      或许在撒切尔时代,一个撒切尔已经足够稀奇,但现在这样的“撒切尔”正在越来越多,德国、芬兰、爱尔兰、智利、巴西、冰岛、乌克兰、泰国、韩国……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家元首,有的现在依旧在任,包括德国的默克尔和英国的特蕾莎·梅——后者一度被视为“撒切尔第二”。

      另一方面,就是存在于撒切尔身上的巨大争议性。

      恐怕放眼世界范围内,撒切尔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争议性也属于罕见,恨他的人恨之入骨,爱她的人——或许发自内心爱她的人未必有多少,但她连任两届至少已经能说明不少问题。

      要成为一个伟人,可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争议性”。对于撒切尔来说,不仅是在英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可以留下一笔的人物,而她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不在于她的中庸,而恰恰在于她各种充满争议的政策和行事方式。

      2002年,BBC举办了一场“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的评选,撒切尔名列第16位;

      2003年,BBC又举办了一场“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撒切尔排名第三。

      这,可能就是撒切尔永远会被人记住的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