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职业指导人本服务

 刘老更 2019-04-08

刘老更

2018-09-26 

    摘要:以人为本地开展职业指导是近年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新的成功理念。本文结合林区下岗职工职业指导的实践,对以人本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的指导工作中如何开展人本服务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指导/下岗职工/人本服务/咨询。

    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市场主体双方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矛盾越来越明显,在各个不同时期,或者反映供大于求,像我省的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或者反映为求大于供,像今年以来的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场就属于这种情形;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市场场需要的劳动者没有,已有劳动力资源市场暂时又不需要。正是在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职业指导其使命就是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规律,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通过职业咨询、就业信息加工与传递、设计职业生涯、引导、调整就业观念,开发就业潜力,协调市场主体双方的矛盾,尤其是协调解决劳动者就业矛盾。

     近年来,市场中出现了大批的弱势就业群体,尤其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各级各地就业服务机构不断地摸索和探讨出了针对下岗职工的有效的职业指导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人力资源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成果,为职业指导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职业指导工作也因此在原有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尊重价值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即本文所谓的职业指导人本服务。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服务对象,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情绪体验,尊重其个人选择。职业指导人本服务,为整个职业指导工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或,为劳动者就业,持别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方式。

  一、开展职业指导人本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在我国经过近年的不断发展 ,在指导劳动者就业和指导用人单位择人等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职业指导在帮助弱势群体,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方面与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岗位有限和整个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过于机械,缺乏人性化,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下岗职工各方面信息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开展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是解决第二方面原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是让职业指导人员接近指导对象的必要途径。当前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特别是我省林业系统的下岗职工,对各式选择由政府组织的指导服务活动有着一定的不情愿心态。去年,笔者曾到尖峰岭林业局指导下岗职工一次性安置工作,并协调职工与该局领导的关系,调查发现,很多职工曾经经历了建国以来的许多重大历史时期。我们这一代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就摊上“不良症” 。尤其是少数企业领导工作方法简单,对待下岗职工态度不好,工作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更是让职工大失所望。自然对政府和企业组织的机械式指导难以情愿接受。如果我们不能放下架子,不能贴心地为他们着想,就难以接近他们,就难以 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

(二)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是掌握指导对象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方法。 职业指导的意义不在于为职工提供一个岗位,介绍一个信息,而是在于掌握职工的信息,以便开展有主动性的咨询和指导。而要做到这一点,能够接近职工是第一步,更关键是要职工开口,传递其实信息。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换取职工的信任,只有信任,才能坦诚。近年来企业在机构改革,利益重组过程中,少数企业职工与企业人事部门,不是一种相互信任,而是一种相互猜忌甚至敌对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传递真实信息,就是虚假的信息也难得到。吊罗山林业局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之路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1994年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封山育林以后,林业局几百名职工基本下岗。刚开始,我们按传统的做法,组织过各种渠道帮助就业,但收效甚微,关键是职工不配合,不接受推荐就业,就是送上门的培训也不参加。2000年开始,我们认真总结了往年的教训,改变工作方法,开展以人为本的指导,多次召开下岗失业人员座谈会,个别访谈,了解到下岗失业人员中,大部分家庭上有老下有少,自己又是“4050”人(女40岁,男50岁),缺乏技术,在市场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都希望在本地发展自营经济。我们尊重下岗失业人员的选择,获得了职工的信任,并充分利用国家安置林业富余职工的优惠政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开发闲置土地,种植槟榔4000多亩。省人力资源开发局送培训上门,为216名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创业培训和槟榔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培训班,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技术援助。吊罗山林业局出台四项优惠措施,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l)凡是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种植槟榔等经济作物,投产前免收一切费用;(2)原意在林区居住的一性安置失业人员,住房、子女入学、水电费按在职职工同等待遇;(3)216名一次性安置人员的人事档案经与省就业局协商同意由吊罗山林业局托管,免收托管费;(4)失业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由吊罗山林业局主管部门代办退休手续。经过精心组织,指导216名一次性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收到良好效果,他们失业后不但不愁没有工作,反而成了大忙人,不因下岗失业而贫困,反而成为率先致富一族。目前这部分人员逐步走上小康之路,林区也走上了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获得了国家林业局的嘉奖。

(三)以人为的职业指导是让指导对象接受指导的主要保证。2000年初,我曾到省人才劳动力市场,参加一场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的招聘会,尽管省就业局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即便如此,进场的下岗职工很少,企业强行组织起来的职工也只是进场转转,扭头就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表现就是职工不情愿接受指导,其实质就是职工与指导员走不到一起,不是一条心,相反,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一切从职工利益出发,这样才能与职工一条心,让职工把指导员当作自己择业、就业的贴心人。

  二、以人为本职业指导的基本原则

(一)无条件积极尊重原则。积极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最起码要求。无条件尊重是指咨询员对求职者的关注态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无论求职者讲的是对还是错,表现的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咨询员均要表示出对求职者的接纳,尊重他的自身价值,不加评价。它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承认求职者是有自身价值的人。在咨询过程中,不断给予关怀和照顾。二是上述行为是无条件的。有许多求职者的情绪问题,主要应由他自己负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员对求职者缺乏无条件尊重,就容易对求职者产生不满甚至否定情绪,从而使咨询过程受阻,严重的甚至中断咨询。发达的职业指导理论认为,咨询员应当尊重求职者表达任何意见与情绪的权利,要帮助求职者就必须尊重求职者个人,相信求职者具有成长的潜力,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支持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潜力,支持他们发展其独特的自我。

(二)以心换心原则。这里指的以心换心,是换位指导原则的另一种表述,其理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指导。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职业指导人员应当把自己的设想变成被

指导的对象。设身处地地想想被指导对象可能考虑哪些问题,碰到了哪些难题,并从自身的角度拿出说服自己的思路来,只有说服自己,才有可能去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要说服众多的被指导对象,是不太可能的。

     这种方法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要以“假如我是他”的换位思维方式,去理解他,去认知他,然后再以积极的措施帮助他。特别是对一些有着不满情绪和失落感的指导对象,要象对待自己的知心朋友似的,将他们引到办公室,专心致志地听完他们全部的“心里话”,用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朋友似的交谈,靠真情和热情去感化他们,引导和帮助他们领会就业形势和有关政策,必要的时候,还要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甚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适当引入当时的情景,耐心指导他们。

(三)共情的原则。所谓共情指的是“全体求职者的内心世界,如同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但永远不能失去如同这个词”。也就是说,咨询员以设身处地的立场去体会求职者的内心世界。咨询员对求职者的共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咨询员的言语行为,即咨询员通过姿势、眼神、点头、皱眉等与求职者的目光接触等,反映出对求职的理解。因此,咨询员应当善于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求职者的关注与共情。二是咨询员与求职者的语言交流,即深入理解求职者谈话所反映的情感和思想,并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得到反馈。

  三、以人为本职业指导的工作方法

(一)“一对一”指导法。职业指导员要想能够打动所指导对象的心,必须要做到像朋友交心那样,促膝交谈。而要下岗职业工能够在指导过程中敞开心扉,不应是在大众广庭之下,以说教的口吻来教训,而应是单独的面谈才有可能奏效。也就是说,每个指导人员在某一时点,只指导一位下岗职工,不允许有第三者旁听。现在有些人对“一对一”指导法有些误解,以为是一个职业指导员只指导一个下岗职工,如果这样,那么几万个下岗职工得配备多少指导员。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相反,我们的职业指导员可以在某一个时期内指导大量的下岗职工,并且还可以进行跟踪,但在一个时点上,只接见一个指导对象。这种指导方法借鉴了心理咨询的技术,有助于下岗职工接受指导内容,尽快地更正其思维,调整其行为。例如:下岗职工陈xx,1994年下岗后,不务正业,坐吃山空,经过单独交谈,发现他很有经营头脑,也有开饭店的念头,但缺乏资金,信心不足。我们了解信息后,向局领导汇报获得大力支持,单位为他担保向银行货款陆万元,办起“一山”饭店,还从省就业局在单位举办“中式厨师培训班”中选出两名学员当厨师。饭店生意兴隆,每年收入20多万元。

(二)真诚指导法。所谓的真诚,是要求指导员首先要向指对象真诚坦露自己,表里如一,不隐瞒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不矫揉造作,使指对象觉得咨询是诚恳而有人情味的。这是消除咨询关系上的障碍,促使求职者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咨询员与求职进行真诚的交流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超脱角色。这是指咨询员不必囿于自己的专业角色,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咨询关系中都应当是真诚的。

2、自由交流。咨询员与求职者的语言交流与行为应是自然而然的,不应该受某些规则或技术的限制。

3、非防御的态度。咨询员要努力理解服务对象的消极体验,帮他们从纵深方向对自我进行探索,而不是只顾抵御消极的体验对自己的影响。

4、一致性。指咨询员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自我暴露。指咨询员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并和求职者公开讨论。

(三)、针对性指导法。“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广泛引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职业指导事实上也是一个对人教育过程,只不过方式有点区别而己,但这点区别丝毫不影响“因材施教”理论的重要意义,对职业指导工作而言,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服务对象,可能因个性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往职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形,在进行指导和帮助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不同方法。

  四、以人为本职业指导的具体要求

(一)职业指导过程要具备“五心”。

     1、要有爱心。对待被指导对象,特别是对待下岗职工、残疾人等,要像对自己兄弟姐妹那样,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用爱心、用情感化他们,最终达到让服务对象也把职业指导人员也当成自己的亲人。

     2、要有热心。很多服务对象,特别是下岗职工,本身就遇到社会的冷遇,如果在我们指导过程中,还是像社会上的普通人一般,指导是难以被接受的,而是要主动,要热情,让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样才能容易接受。

    3、要有真心。要真心实意对待他们,不要有一点虚假的成分,也不要让他们产生一种被同情的感觉。

     4、要有耐心。不要遇到职工的一点恼怒就想打退堂鼓,要三番五次地做细致的沟通教育工作。

   5、要细心。仔细体会下岗职工的困难和想法,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指导时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而不是粗心大意,更不能让人产生一种被迫的认识。

(二)职业指导师要做到“五勤”。

   1、要眼勤。指导过程中,要多用眼睛,注意观察,留心服务对象的一举一动,通过观察了解他们的性格和职业兴趣,从而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

    2、要手勤。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和家庭中的一些琐碎事件,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有时候指导工作做到细处,比帮助他们直接就业的作用还要大得多。

   3、要脚勤。要主动为服务对象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及时通过职业指导的正式渠道帮助他们穿针引线,牵线搭桥。

  4、要脑勤。要开动脑子想问题,要想服务对象之所想,急服对象之所急,而要做到这一点,除要善于观察之外,还要善于动脑子,善于思考。

   5、要嘴勤。要勤于用嘴指导服务,进行反复耐心的沟通说服工作,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受点委屈,这样才能指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清醒地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白地意识到社会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创新职业指导_新理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符亚强、贺敬平著:《下岗无惧从头再来》,南海出版社,1998.第一版。

(3)黄基胜,技能下乡三法,中国培训,2004年第10期。

 图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