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问深处意气平

 邈思遐想 2019-04-08

今天开始伟林“漫懂人生”

公众号开始推出经典名著《菜根谭》书籍连载

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添加上方蓝字“漫懂人生”关注公众号持续更新浏览


人品极处 本心使然


【原文】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译文】

文章写到最美妙的境界,没有什么特别奇异之处,只是写得恰到好处;品德修炼到最高尚的境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表现了人最善良的本性。

【精读解析】

有位富商娶了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妻子是抢来的,长得如花似玉,很美丽;第三个妻子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妻子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就要去世了,为了测验一下哪位妻子是真心对自己的,他决定考验一下四位妻子。于是商人把四位妻子叫到面前,

对她们说:“我就要死了,你们平常都说对我好,如今谁愿意和我一起去阴间远行呢?”

第一个妻子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呢。”

第二个妻子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妻子说:“尽管我是你的妻子,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妻子说:“既然我是你的妻子,无论你到哪里去我都跟着你。”

这个故事中的第一位妻子是指我们肉体,第二位妻子是指我们的财产;第三位妻子就是指在生命中陪伴我们的人;第四个妻子是指每个人的本心。人们常常将人生中的很多时间和关爱送给前三位妻子,却常常冷落第四位妻子。然而,身体、财产和陪伴过我们的人,都不会随时随地地陪伴我们,而只有本心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到天涯海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心,当一个人做到以本心待人接物时,便是“人品做到极处”的时候。

在北京大学,谁都知道季羡林是国宝级的大师,但他毫无架子,对下属、对助手、对学生关怀备至,博大无私。

有一年,在北大新生入学的时候,一位学生因为身边的行李太多不好各处奔走办理入学手续,因此想找一个人帮自己看一下行李。这时他看到身边的一位老人,便走过去对他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见到老人转过了身,便接着说:“我是来北大报到的新生。因为办理入学手续要跑很多地方,而我的行李又太重,所以能不能麻烦您帮我看一下行李,我一会就回来?”老人欣然答应。

由于报到的新生学生实在太多,等这位学生把一切手续都办好后,他才发现已经过了很久。可是当他匆忙地赶回来时,那位老人仍然静静地等在那里。这让他很感动,并真诚地像老人道谢,却忘记询问老人的姓名。

在不久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惊讶地发现,走上来致词的竟然是那天帮自己看东西的老人。至此,他才明白曾给予自己帮助的那个人就是季羡林。

古语说,“学问深处意气平”。一个人至高的品行就是本心自然地外露。季老的举手之劳不是为了修为或者名誉,但在平易随和中彰显了大家的风范。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成功的起点都在我们内心。如果人生迷失本心的方向,就会使生命变得浮夸。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要想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首先要让自己保持善良的本心;一个人想要到达远方,就要踩在善良的踏板上;一个人想要拥有至高的人品,就要让自己的这颗善良的心始终经得起考验。只有做好内在的修为,才能够拥有外在的成就。当我们从善心启程时,就不会逾越心灵的维度,失去办事的分寸,自然会修得本然却至极的人品。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原文】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译文】

一切怨恨都会因为行善而更加明显,所以有的人会感谢我,有的人会怨恨我,与其让人感谢我的德行,还不如让别人把赞扬和怨恨都忘掉;一切仇恨都是因为恩惠而产生的,所以与其让人知道我的恩惠,还不如让别人把恩惠和仇恨都忘掉。

【精读解析】

在一次战争中,一小支军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士兵与军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军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面无血色。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他们奇迹般地得救了。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

这个受伤的战士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战友为了独吞鹿肉而想开枪打死自己,但是他也知道这一枪承载了一颗孝心,所以他选择了宽恕和沉默,并维持了他们之间十几年的友谊。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他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大德和大智慧。

以仇恨对抗仇恨,以抱怨对抗抱怨,以恨对恨,互相敌视的双方永远都不会拨开灰色的心绪。当我们以善行感化仇恨,用恩德融化抱怨时,就会让仇恨和抱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样世界上就有了包容、感恩与和谐。

在这个世界上,“怨因德彰”,“仇因恩立”,不去计较我们给人的恩德,不去对抗别人给我们的仇怨,自然会有人生的豁达和生活的和谐。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彼此抱怨、仇恨、出卖。这个时候,只有领悟了此番道理,我们才能真正不被烦恼所侵扰,不为仇恨所伤害。生活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会带来很多恩惠,也会带走很多仇怨,静观这些来来去去,自然也就了解了“德怨两忘”“恩仇俱泯”的为人处世之道。


权衡利弊 扶公却私


【原文】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译文】

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而施予恩惠,还不如去帮助大众获得利益;结交很多新朋友,还不如保持与老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荣誉争取名声,还不如在暗中积累德行;与其追求异想天开的功绩,还不如默默地做点好事。

【精读解析】

西汉初年,东胡不断挑衅匈奴,企图寻找借口灭掉匈奴。

匈奴的首领冒顿养有一匹千里马,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认为东胡太无理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他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做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希望有朝一日将这匹宝马找回来。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就认为冒顿真的惧怕他,更加骄奢淫逸起来,不理朝政,以致实力越来越衰弱。然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又再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其实力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东胡。这次冒顿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冒顿顾全大局,不计小节,同时励精图治、韬光养晦,让东胡放松警惕,于是把东胡一举拿下,这就是“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的道理。遇到别人的挑衅,与其逞一时之快,不如忍一时之气,养精蓄锐以谋求东山再起。

人活一世,会有“大局”之大,也会有“小节”之小。相比于整体利益的长远,个人得失是小;相比于名利浮华的短暂,生活平淡为真是大。

因此,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事要稍微掂量一下,纵观全局、

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不要因小失大。做事时,不为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如果我们以全局的视野看待问题,哪怕这个问题的解决会让自己有所失,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而且只要去做了,总有一天我们会收获更多。做人时,不要以为羡慕别人拥有的,而要经常想想自己拥有的和想要的。明白自己的幸福和目标,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享受平淡却真实的生活。而且因为有目标,这样的人往往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不凡的成就。

感觉不错请转发到自己朋友圈,好的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