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邈思遐想 2019-04-08

为奇不异    求清不激


【原文】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能够超凡脱俗的人是奇人,如果刻意去标新立异,就不是奇人而是癫狂人了;不同流合污就是高洁的人,如果以与世人断绝往来去标榜自己的高洁,那就不是高洁而是偏激。

【精读解析】

任何好品种的花朵,都必须要经过设计布置,才能摆在客厅里,如果只会孤芳自赏或自命清高,永远是野花,摆不进客厅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作家冰心这首隽永的小诗是对孤芳自赏者最好的回答。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才气与能力,自然身价倍增。但这并不是骄傲的资本,更不能因此而自恃清高,或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或与世隔绝,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清高是一种美德,不要造作;脱俗也是一种节操,但不必矫揉。前者容易偏激,后者则容易怪诞。因此,清高与脱俗在于心中的感知,不必过分地夸饰。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特别尖锐,司马氏与曹魏贵族的两大集团为争权夺利,互相钩心斗角。很多士大夫因为依附了一方而遭到对方的仇视,最终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在这样特殊时期,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就成了许多人不得思考的问题。

孙登是汲郡共人,他孑身一人,就在北山上挖了一个窑洞隐居下来,到了夏天他为自己编草做衣,到了冬天便蓄长发覆身,孙登平生喜爱读《易经》,悠闲无事之时还常弹琴以供娱乐。孙登的性格温良,从来不生气。有一次,几个人商量好故意要捉弄孙登,把他抬起来丢到水里,想要看看他是否真和传言中一样不会发怒。过了一会,孙登湿淋淋地从水中爬起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毫不介意。这时,大家都无话可说了。

当时的名士嵇康受魏文帝所托,前去拜访孙登,并且同他一起生活了三年,嵇康问孙登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默不做声。直到后来嵇康要回去了,告别的时候对孙登说:“先生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话要跟我讲吗?”

孙登这时才说:“你认识火吗?火生起来就有光焰,如果不会用光,光就如同虚设,没有实际的作用。只有懂得用光,光才会有意义。人一生下来就有才能,但如果不会使用自己的才能,便会招来祸害。因此,用光焰在于得到木炭,才能保持光明,用才能目的就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获得道德的真才,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现在,你虽然很有才,但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很难脱离世俗的环境,希望你谨慎。过于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很容易招惹是非,除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之外,人生是还有别的追求的。”

嵇康没有听孙登的话,后来终于应了孙登的预言,最终被司马昭以不忠于朝廷等罪名给杀害了,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临终之时,他才后悔不迭。

孙登并不是消极应世,只是在保全自身,而嵇康鄙视权贵,不为之所动,在人看来也是一种清高脱俗的节操,但是过激了,没有懂得掩饰自己的锋芒,从而导致他遭人忌恨,最后被杀。

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看来,自己就像坠入凡尘的天使,周围的一切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定,因此周围的人都可能会被他贬为“俗物”。《红楼梦》上给妙玉的判词是“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样的人,难免会惹人厌烦,何况他自己也未必真的能达到真正高洁的境界,妙玉不就是“云空未必空”吗?因此最后连自己也给否定了。

孤芳自赏、自恃清高的人很容易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善意谏言,行事恣情纵意,到头来可能因此而得罪了他人,断了自己的后路。与世隔绝,不一定能够达到高洁的目的。只有在世俗的环境里,修身养性,做到洁身自好,如此才算是清高与脱俗。


不听谗言    不掩己过


【原文】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译文】

宁可被小人忌恨诽谤,也不愿意被小人之取宠献媚迷惑;宁可被君子责备,也不要被君子原谅和宽容。

【精读解析】

人们一般都喜欢听对自己的夸奖,而不喜欢听到对自己的责备。不过,前辈先贤却宁可接纳君子的责备,也不轻信小人的谄媚。君子的责备,往往是真诚地给人指出错误,劝导人们向善,完善人们的品行。而小人的赞美,往往出于某种机心取悦于人,是为了蛊惑人心,以达到自己的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君子的责备,即便严苛,人们也应该恭听躬行;小人的赞美,即便悦心,也不可轻易入耳。只要自己胸怀坦荡,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小人的记恨也就没什么值得挂心的了。

明朝有个叫徐均的人,担任过阳春(今属广东)主簿。阳春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当地的土豪劣绅盘踞那里,肆无忌惮地干尽坏事。以往阳春的长官一到任,土豪就送给他很多财物行贿巴结,从而互相勾结,上行下效把持邑长。

徐均到任后,邑吏告诉他按惯例应当去拜访莫大老。因为莫大老在当地很有势力。徐均说:“这人不也是朝廷的属民吗?不服管就用王法来制裁他。”于是拿出朝廷赐的两把剑给人看。莫大老害怕了,赶紧到官府拜见请罪。徐均查清他的各种违法行为,把他逮捕入狱。第二天一早,莫大老家的人想送给他两个瓜和几个石榴,实际上里面全是黄金珠宝。徐均连看都不看,就命人把送东西的人抓起来关到府里。阳春在徐均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徐均又被调往阳江,阳江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同样非常安定。徐均执法公正廉明,他根本不在乎被小人忌恨,也不在乎受权势打击。只要为人正直无私,那小人的伎俩又奈我何。

徐均为人耿直,为官清廉,并且能够不为利益所惑,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着实难能可贵。此外,他还有察人之明,看得穿小人的不轨之心,自然不理会他们的蛊惑,也不在乎他们的记恨,自得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境界。但是,拒绝诱惑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徐均这种察人之明。有些人往往禁受不住别有用心之人的奉承,也听不进耿介之人的劝诫,不仅知错不改,而且屡教不改,最终身败名裂,为天下笑。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令他十分厌烦,竟然派刺客去暗杀赵盾。晋灵公听不进君子的善意劝导,却被佞臣屠岸贾的谄媚所蛊惑。

晋灵公好玩狗,在曲沃专门修筑了狗圈,给它穿上绣花衣。屠岸贾因为看晋灵公喜欢狗,就用夸赞狗来博取灵公的欢心,灵公更加崇尚狗了。一天夜晚,狐狸进了绛宫,惊动了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气,灵公让狗去同狐狸搏斗,狗没获胜。屠岸贾命令虞人(看山林的)把捕获的另外一只狐狸拿来献给灵公说:“狗确实捕获到了狐狸。”晋灵公高兴极了,把给大夫们吃的肉食拿来喂狗,下令对国人说:“如有谁触犯了我的狗,就砍掉他的脚。”于是国人都害怕狗。狗进入市集夺取羊、猪而吃,吃狍了就拖着回来,送到屠岸贾的家里,屠岸贾由此获大利。大夫中有要说某件事的,不顺着屠岸贾说,那么狗就群起咬他。

亲小人远贤臣的晋灵公最终被人所杀,而且晋国后来也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圣人况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普通人就更应该如此了。很多人的悲哀之处在于犯了错而不自知。晋灵公当然远比这些人幸运,因为毕竟有那么多耿介的君子不顾自身安危利害屡次给他指出错误。但是晋灵公却远比这些人悲哀,他虽能知错,却屡教不改,一犯再犯,越陷越深。错误有大小轻重之分。小错能改,善莫大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大错就是用一生去追悔也无法挽回,尤其不要侥幸试图用一个错误来掩盖另一个错误,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


末路晚年 精神百倍


【原文】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

在夕阳西下时,天空出现的晚霞放射出灿烂的光彩,绚丽夺目;在晚秋季节时,橙桔正结出芬芳金黄的果实。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更应该精神百倍地充满生活的信心。

【精读解析】

曹操的《龟虽寿》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强调了人到老年,晚节更香的境界,桑榆晚,夕阳红,人生美德全蕴其间。诚如《菜根谭》所说:“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到了晚年的时候,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更应该精神百倍地充满生活的信心。因为,人老了,生命依然存在。他身上所拥有的每一份力量,虽是过往青春的残留之物,但也会在新的一天里增加的新气息,而且这种气息会伴随着生命一直存在。东汉名将马援正是用他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何为老当益壮。

马援生于西汉成帝永始三年,扶风茂陵人,祖先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秦灭赵后,子孙为避祸而以马为姓。

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他曾跟人学习《齐诗》,但其心不在章句上,学不下去。于是想辞别兄长去边郡从事田牧。马况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适值长兄病故,马援便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一年中,他没有离开马况的墓地,对寡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来不曾踏进家门。

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但在路上心生怜悯,不忍心把犯人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因此丢了官,开始了逃亡生活,后来遇上大赦才得解脱。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他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

物质上的富足并未削减马援的胸中之志。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他常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于是,他将财产都分给亲朋好友,自己则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他选拔马援和同县人原涉为掾,并把他们推荐给王莽。王莽任命原涉为镇戎大尹、马援为新城大尹。王莽失败后,马援的哥哥马员正任增山连率,他和马援一起离开了各自的任所,跑到凉州避难。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马员到洛阳投奔他,光武帝复其原职,让他仍到郡里去,后死于任上,马援则羁留西州。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马援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他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

对于马援来说,生命不息,征战不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时候,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如果人们认为自己衰老,就会变得老气横秋;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年轻,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岁月只能在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才能使人的心灵起皱。人的一生必然从青年走向老年,只要珍惜和把握,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创造人生美景。

保持内心的年轻,意味着放弃固执的温室和停滞的享受而去开创生活,意味着具有超越羞涩、怯懦的胆识和勇气。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服老,即使到了60岁也不逊于20岁的年轻人。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衰老,只有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消极面对世事才会变成真正的老人。岁月的沧桑会不可避免地写在脸上,但却无法在保持热情的心灵上留下印痕,只有忧虑、恐惧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会使人苟活于尘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