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梅先 清明的“清”是《诗经》里清庙的“清”,“ 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祖宗的追思,对传统的承续,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祖先的根、不忘民族的根。一个家族,一个民族,都源于一个共同的血脉。血脉是人们联结感情的红色缆绳,它拆不开、扯不断,人们由此有了相互关爱之心。 清明的“明”是“明月照人来”的“明”。千年明月百年身,如今照着我们的每一缕月光,都走过39万公里遥遥烟尘。“明月夜,短松冈”,相顾无言,思念却可以追踪到任何地方。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月亮,就像每一年清明都不是同一个清明。清明从一个时代走进另一个时代,从一个人的心灵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 清明的“清”是清风、清澈、神清气爽的“清”。清风吹过桃园,吹过柳林,吹过无边的田野、街头,桃花红了、柳枝绿了、油菜花黄了。清风不觉得累,不停地吹,梅花、玉兰、碧桃、榆梅、海棠、丁香,像豆蔻梢头的少女,春已透,花清秀,她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娉婷袅娜,优雅转身,留下遍地清香,缤纷幻彩。一夜清风,天空老人戴了一冬天的油腻滞重、气味刺鼻的灰色毡帽被吹丢了,忽露出清澈高远的蓝色眼眸。那种蓝不只是蓝,还藏着更多令人神清气爽的东西。 清明的“明”是春和景明的“明”。明的是景,是春光,是爱,是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春光在哪里呢?冻河开?燕儿来?花儿红?草儿青?它们都在春光里,却不是春光本身。爱在哪里呢?幸福在哪里呢?它们和春光一样,摸不着、握不住,不能省下来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能将别人的窃为己有。春和景明,毫无私心,在所有人身边。 清明的“清”与“明”,是经过神志思虑、清洁明朗的“清”与“明”。李渔在《意中缘·拒妁》中道:“只怕这有限的春光,顺风儿吹得过去,逆风儿吹不转来,那时节休懊悔也。”从短暂而狭隘的人生角度看,赏不尽的大好春光,转眼间就将无可奈何花落去,是相当令人沮丧的事情。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说:“倘若你穷究万物及限在之生命,则你趋近无底深渊;倘若你无视成物及限在之生命,则你面对无限空虚;而倘若你圣化生命,则你与无限生机之上帝相遇。”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来想去,哦!原来世上最美好的事情都具有不可复制与不可储存性,就像这清明时节让人神清气爽的大好春光。 清明给予我们的启示,不是来生,是此生;不是彼岸,是此岸。“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