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祖的文化心理

 汐钰文艺范 2019-04-08

王庆刻

  距今2500多年的史书《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国先贤是将祭祖与战事并列为“国之大事”,足见其历史作用之大、社会阶位之高。沧桑变迁,岁月更迭,清明祭祖已由先古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嬗变为民间祭祀活动,并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俗。虽说2500多年的祭祖活动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其意涵则是一以贯之的,即:遥念历代的先人,感恩逝去的先祖。

  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敬畏祖宗、尊重人伦、崇尚道德、信奉礼仪,它又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祭祖活动对后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先祖的心理作用。据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每至清明节,便把近年来所作之诗放在案几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并祷以“此吾苦心”之语。这一极具个性化的祭祖方式,表达的是对先祖的敬畏之心,虽然像贾岛这样的行为在民间实属鲜见,但平民百姓在祭祖活动中也存有诸多忌讳,以凸显出对先人的敬畏,如:祭祀时供膳食的桌椅不能触摸、扫墓时必须素装等。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是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的一种祭奠形式,各种祭祀活动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通过节日仪式传达对传统孝道的尊重,也即“百事孝为先”。孝道在清明节中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地位,这其实是中国传统节日伦理本位的折射。其最大功用还是在于道德教化。

  孔子云:“祭如在”。其意是:祭祀时如同祖先就在面前,与子子孙孙阴阳两界“对话”,这是多么直接的联结啊!清明祭祖往往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一个家族或家庭每年在同一时间、同一个空间所举行的重要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没有了家人分离的牵挂、抵牾的掣肘,相反从心灵上再度融合。和祖先联结其实就是和自己内心世界联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曾子语),一俟追思祖先,感悟生命的意义,会让我们更加敦厚,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具有神圣感和厚重感。

  祭祀祖先还会使得后人从心理上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祭祖的一个逻辑前提是:逝去的先人的灵魂依旧存在,常言说的“泉下有知”即是。这样的仪式,不仅平复了后人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活着的人对死亡的恐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对文化作出如此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倘若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来透视清明节,那么,祭祖活动自然会留下文化或文明的巨大投影,并对后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