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城东南郊赣江与恩江交汇处,因这里曾有三堆高高的封土,像当地用来祭祀神灵的斋饭,故得名“三碗斋”。该处北面紧邻县城,恩江由东向西注入赣江,蜿蜒成弧形环抱状,属我国古代下葬先人的极佳之地(图一)。通过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证实它们为三座砖室墓,编号为JSM1、M2、M3。1991年8月,铁道部第十六局在吉水县城东南郊修建向(塘)至吉(安)铁路恩江大桥工程中将JSM1掘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后,迅即派员会同吉水县博物馆同志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1993年12月,又对JSM1东北侧的JSM2进行了清理(发掘简报详见《文物》,2001年2期,《江西吉水城郊2号西晋墓》)。JSM3,因靠近水塘,积水严重,暂无法清理。现将JSM1发掘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吉水县西晋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墓葬封土高约12米,南北、东西线宽约30米,总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左右。该墓依据地形,先平地下挖0.9~1米左右后开始起建,平面呈“凸”字形,墓向正东西。墓室由墓门、前室、藻井、左右耳室、后室、回廊六部分组成,东西长16.8米,南北长18米,面积约170平方米。其中墓门、甬道、前室、右耳室在铁路施工时已大部被毁,仅保存有铺地砖及部分墓壁(图二、图三)。 墓门 残高0.40~0.45米。墓门自外向内共分二层。外层为砖砌券门式,砖柱宽1.53、门宽0.99米,进深0.54、残高0.45米。封门砖因施工被毁,砌法不明。内层为石门,从残存的石板、石条分析,它应由门楣、门扇、立颊、门下槛等青石构件组成。其中门楣呈长方形,宽0.36、厚0.30米,长度因损不详(图四,1)。门楣凿有一凹形台面,深0.08米、宽0.24米。凹面两端各凿圆形门轴窝一个,直径0.12、深0.05米。门下槛呈长条形,长2.34米、宽0.33、厚0.35米。门楣、门下槛朝外一面均凿有平行条状纹装饰。 前室 位于墓门与藻井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2.52、宽2.34、残高0.50米。墓壁由内、外两层组成,采用平砖顺、丁错缝叠砌而成,壁厚为砖长加宽之和,约0.54米左右。底部用单层长方形平砖“人”字形平铺。该室前后均砌有券门,采用先建壁柱,再在柱上起券成门,东与墓门西与藻井相通,券门进深0.54、宽1.56~1.68、残高0.50米。 藻井 平面呈八边形。东西长3.11、南北长3.6米。东、西分别有券形拱门与前、后室相通,南、北有券形拱门与两耳室相通。其他四面叠砌砖柱并向上延伸,砖柱之间错落有致,成锯齿状,残高0.54~1.8米。墓壁与券门结构与前室同,底部用单层长方形平砖“人”字形平铺。虽然上部被毁,但依据现有的遗存及考古资料我们可推断其应为穹窿顶。藻井与后室之间有一通道,平面呈“凸”字形,长1.02、宽1.38~2.3、残高1.2米。后室门外横置青石凿成的案板一块,面平、内弧,长1.29、宽0.64、厚0.24~0.06米,为摆放祭品之处。 耳室 分南(左)、北(右)两耳室。左耳室平面呈长方形,直壁、拱形顶,内长6.24、宽2.16、高2.7米,拱顶厚0.36米。耳室与藻井有券门相通,券门宽1.34、高2.4、进深0.51米,顶厚0.30米。券门内衬砖柱,砖柱宽0.36、高2.16米。耳室南端砌有角柱,柱上起券,角柱长0.37、宽0.18米。耳室中部加砌壁柱,柱上砌拱券,使耳室分成进深二间,外间有券门与左回廊相通。墓壁直立自2.16米处起券,内齐外收用平砖丁砌,逐渐过渡到楔形砖丁砌成顶。底部用单层长方形平砖“人”字形平铺。右耳室形制与左耳室同,券顶遭毁,留残壁高约1.3~1.45米。在其北端用青灰花纹平砖叠砌一凹形灶台,北靠耳室后墙,东西两侧各留0.05米左右空隙。台高0.24、长2.1、宽0.84~0.99米。灶台之上横置石案一块,形制同后室门外所置石案,长9.6、宽0.6、厚0.05米。 图二 M1平面图 1、2.青瓷罐 3.陶瓮 4.铜饰品 5、6.陶瓦 7、8.陶瓦当 9.陶谷仓 10.青瓷碗11.铜钱 12.朱红漆片 13.铁棺钉 14、15.青石案 后室 亦称主室,为墓主人陵寝之所,由青灰色大型条石、石板垒砌而成,下方上圆。后室平面近正方形,东西长3、南北长3.18、残高3.24米。墓室四壁下用长方形条石横砌相接为础,上用长方形条石横砌为梁,条石长0.5~1.6、宽0.30、厚0.36米。南、西、北三面在石础的两端与中间立砌长方形石柱,长0.99、宽0.42、厚0.39~0.45,长方形石板凹嵌其中,凹深0.08~0.09米,石板长0.99、宽0.84~0.96、厚约0.30米。墓室东面为墓门,外有通道与藻井相连,宽1.14、高1.35米。墓门由门楣、立颊、门下槛、门扇等青石件构成。门楣呈长方形,长2.34、宽0.33、厚0.30米,未有轴窝。立颊两件各由长方形条石两根并列立砌而成,上下两端均无榫头,长1.35、宽约0.51、厚0.30米。门下槛呈长条形,长1.4、宽0.33、厚0.30米,上凿凹槽一道,长1.2、宽0.13~0.14、深0.05米。门扇由整块青石板凿成,嵌立于门下槛的凹槽中,高1.38、厚0.12米,宽同墓门。墓门两侧各用长方形条石各二根并列立砌而成,长0.99、宽约0.51、厚0.30米。墓室四壁横梁上用大型条石对角叠砌,呈八角式叠成,向上逐层渐内收成穹窿顶。现残存9层,厚度逐层递减约0.10米。墓室所用石条、石板内面加工精致、平整,垒砌规矩,外部则较粗糙,有的成圆弧状,形如覆锅。墓室底部用青石板铺地,泥浆勾缝,地面高出前室0.06米。青石板形状各异,大部分为长方形,长0.84~2.04、宽0.5~0.85、厚0.25~0.30米,另有不规则形镶拼其中,主要是就材利用。 回廊 直壁拱形顶,由左、右、后回廊组成,左、右回廊与后回廊之间有“藻井”相连通,整个回廊呈“凹”形环抱主室,东西长9.12、南北长9.6米。左回廊有券门与左耳室外间相通,通长 7.44、宽 1.5、高1.47米。在回廊中部和西端各砌有券门一道,采用先建壁柱,再在柱上加砌拱券的方法。券门宽1.05、高1.3米,砖柱长0.36、宽0.24、高0.69米。底部东端、中部券门下用长方形平砖单层纵向平铺,余为长方形平砖单层横向错缝平铺,整个地面较耳室低0.12米。回廊立壁自0.69米处起券成拱顶,起券时内留宽约0.05米的台面。右回廊形制同左回廊,唯中部券门处的铺地砖为平砖横向错缝平铺。左、右回廊向西延伸分别设对称的左、右藻井,形制相同。藻井平面呈方形,边长1.68、高3.45米。铺地砖除靠西壁为长方形平砖单层纵向平铺一排外,余皆为横向单层错缝平铺。藻井自2.1米处采用平砖错缝层层出跳的方式向上内收成叠涩顶,顶心为方形,用并列双砖封口。两藻井之间有通道相连,即为后回廊。通长6.24、宽1.5、高1.53米,在两端及中部各加砌券门一道,砌建方式同左、右回廊券门,宽1.05、高1.38米,砖柱长0.36、宽0.24、高0.66米。铺地砖单屋,为横向错缝平铺。回廊立壁自0.66米处起券成拱顶,结构形制同左、右回廊。 墓砖分平砖和楔形砖两种,平砖长0.35~0.37、宽0.17~0.19、厚0.05~0.07米 (图四,7)。楔形砖长0.35~0.38,宽0.18,厚0.04~0.08米,依其形态不同可分两型:A形为斧形砖,砖的一端成楔形(图四,5),B型为刀形砖,砖的一侧成楔形(图四,6)。平砖一般在两面模印绳纹、水波状纹,一长侧面和一短侧面模印网钱纹图案(图四,2、3、4),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铺地时,纹面向下,砌壁时纹面朝内。另有少数平砖侧面模印阳楷“吉”、“大吉”款识 。斧形砖多用于前室、耳室等跨度较大的拱顶,刀形砖多用于起券或回廊等跨度较小的拱顶。纹样与朝向与平砖同。整个墓巧妙利用了各种砖的特点,使墓室结构极为紧凑、牢固。 图三 1.M1(A-A’)剖视图 2.M1(B-B’)剖视图 3.M1(C-C’)剖视图 4.M1(D-D’)剖视图 二、随葬器物该墓历经盗、毁,随葬器物所剩无几,且位置已被扰乱。在藻井与后室通道两侧发现有青瓷罐残片,后室墓门外侧石案上有青瓷碗及散落的残板瓦、瓦当,左耳室后间有谷仓、瓮等陶器残片,后室中间有铜饰品、铜钱、朱红漆片、棺钉、朽骨等。 1.陶器 瓮 1件(JSM1:4)。泥灰硬陶,残。侈口,尖唇,折沿。沿面饰凹弦纹,器表饰细方格纹。口径25.2、残高12.6厘米(图五,3)。 仓 1件(JSM1:9)。侈口,折鼓腹,折腹处饰锯齿纹一周,平底,三蹄形足。口径12.9、高17.7、腹径18.9厘米(图五,7)。 板瓦 2块,均残。一块(JSM1: 6)为子口,弧背,背饰间断细绳纹。残长21厘米(图五,9)。一块(JSM1: 5),较小,子口,素面。残长7.8厘米(图五,8)。 瓦当 2块,均残。一块(JSM1: 7)两面较平,外中心有一半球形乳突柱,环饰弦纹和竖线纹,双线纹将当面分为相等的四部分,各部分饰卷云纹。四周有方形凸棱四个。直径约9.6厘米 (图五,4)。一块(JSM1: 8),外平内弧,中心有乳突柱,环饰弦纹和竖线纹,单线纹将当面分为相等的四部分,各部分饰卷云纹。直径约12.8厘米(图五,5)。 2.青瓷器 罐 2件,均残。一件(JSM1:1)。微移口,圆唇,圆肩。沿面内凹,外沿饰凹弦纹,肩部竖置条形系二个,其上横置条形系四个,系处均饰弦纹。器表施豆青釉,釉色泛黄,开细裂纹。口径7.8厘米(图五,1)。一件(JSM1: 2)。直口微内敛,圆唇,沿面微内凹,外沿饰凹弦纹,圆肩下溜。肩部饰条形横系四个,系下饰弦纹。器表施豆青釉,釉色泛黄。口径8.5厘米(图五,2)。 碗 1件(JSM1:10)。敛口,尖圆唇,深弧腹,假圈足。口沿外饰凹弦纹,器表施豆青釉,外及腹下部,开细裂片。碗底有支烧点三个。口径12.2、底径6.2、高6.6厘米(图五,10)。 3.铜器 铜饰品 一件(JSM1:4)。柱状体,茹状头,尾端有一穿孔。长6.7、柱径1.1~1.9厘米(图五,6)。 铜钱 近20余枚(JSM1:11),其中可辨16枚,分二式。 I式 6枚。钱文较长,“五”字交笔较曲。“铢”字的“金”字头成镞形,“金”字低于“朱”字,“朱”字头方折。钱径2.4、穿宽1厘米。 图四 M1墓砖纹样、种类、石门楣示意图 1.石门楣 2、3、4.墓砖纹样 5.楔形砖(A型) 6.楔形砖(B型) 7.平砖 图五 M1出土遗物 1.青瓷六系罐(M1:1) 2.青瓷双系罐(M1:2) 3.陶瓮(M1:3) 4、5.陶瓦当(M1:7、8)6.铜饰品(M1:4) 7.陶谷仓(M1:9) 8、9.陶瓦(M1:5、6) 10.青瓷碗(M1:10)(6.1/1,1、2、10.1/2,7、8、9.1/34、5.1/4,3.1/6) II式 10枚。钱文长大,“五”字交笔弯曲。“铢”字的“金”字头大成等边三角形,“朱”字头圆折。钱径2.6、穿宽1厘米。 另见朱红漆片若干块(JSM1:12),内有麻布印纹,应为棺木或漆器的残留物。 三、结 语1.该墓在砌造技术、形制规模上基本可反映当时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在拱顶结构上,采用了并列式和纵联式两种技法,纵联拱砌建较难,出现的时间较并列拱后,但结构性较好。在墓壁结构上,取消了护墙,采用双层墙体结构,并用丁砖拉砌,原则上避免了墙体的垂直通缝,加强了墙体的整体性,对拱顶的外张力起到了很好的抵御作用。藻井顶部采用了叠涩式结构,由于其较西汉时期出现的拱壳结构有受力较差的特点,故在东汉出现后并未得到推广,但随着墓室平面向多角形及圆形变化,且砖的规格较少,砌筑方便而被较多的运用①。后室结构既采用了叠涩法,又汲取了三国出现流行于西晋时期的斜卧抹角的叠砌法②,特别是用条石取代墓砖进行叠砌,可谓是一大创举。 2.该墓无确切纪年物出土,但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推测。一是墓砖规格较统一,纹样以网钱纹居多,少见绳纹、水波纹,未见对角几何纹及同心圆纹,因此其上限当在东吴后期。二是该墓的形制、规模与江苏宜兴大将军周处墓③、其子周玘墓④极相近似,甚至略胜一筹。三是所出随葬青瓷碗在口沿外饰弦纹极具东吴特色,但下腹及足部特征则与西晋以后出土的同类器则更为相似。五铢钱的字体笔画与湖北老河口市李楼西晋纪年墓(泰始九年)⑤所出五铢钱相同。综上所述,该墓主要为吴、晋之交的文化因素,其中晋初文化因素又占据主导地位,故在时代上推断其为西晋早期较为适宜。 3.该墓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其外形与汉、晋时期豪强地主庄园楼阁模型十分相像,藻井式结构更是豪强地主所建碉堡式庄园的具体写照。因此,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至少是富甲一方的豪强大地主。 发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西吉水县博物馆 执笔:胡胜 叶翔 注释: ①、②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③ 南京博物院:《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 ④ 南京博物院:《江苏宜兴晋墓的第二次发掘》,《考古》1998年第2期。 ⑤ 老河口市博物馆:《湖北老河口市李楼西晋纪年墓》,《考古》1998年第2期。 转载自:《南方文物》 2013年第4期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学》